查看原文
其他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艺术史联合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2-07-10
艺术史图书馆按: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最安全的还是呆在家里。我决定高频率地更新一些文章,虽然这个公众号里的文章并不属于大众传播性比较强的一类,但也许所推崇的方法是可以让有心之人在家里搞搞学术与生活。生活的平常化与人心的自由最为可贵。当物理上的自由失去之后,试图去寻找内心的自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里缝补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艺术史联合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


去年更新过一个系列阅读Bibliography,推送过两篇文章:瓦尔堡的卡片盒子:对Bibliography的创造性使用和建造牛津文献书目和个人研究方向:数字时代如何构建研究框架

在这一段时间的研究中,逐渐开始将艺术史的专业期刊、研究机构、照片收藏等作为艺术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中间又因为要做瓦尔堡在佛罗伦萨的私人图书馆的报告,调查了KHI早期发展的历史和书目编纂情况(包括现在的瓦尔堡图书馆的书目),倒是觉得可以将书目作为艺术史学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性图书馆的量增加到二十万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编目方法,这个时候,图书馆员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KHI的70年代的Peter Tigler),但是他们的编目计划和过程往往消失在具体的工作之中,既不属于图书馆学,又不属于艺术史学。他们的编目思想不仅影响着当下实体图书馆的使用,也影响着当下的网络检索系统(比如Kubikat就吸收了当时的关键词卡片系统)。而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也可以反哺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方法,这在当下知识载体从纸质向网络转变的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正好这一系列前两篇推送的也是偏向于书目的理论关照和实际使用,遂将原来的阅读Bibliography改为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其本质就是将前人的研究的书目无差别地共置,并置后有两种可能:
1.     对于艺术家、建筑物的个体的研究,有研究比较彻底的,也有某个艺术家某方面研究比较丰富的,通过结构化的呈现可以揭示出某些艺术家被长期忽略的一面;
2.     不同文化对同一艺术主题(如手势、技法、鉴赏力等)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借助其他文化中的研究成果来发展自己文化中被忽略的一面(甚至本身很强,但因为某种强势文化的长期遮蔽而未被忽略,比如中国艺术史中的鉴赏力,因美国艺术史中的实用性实证主义而被忽略)。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最近几年的研究越来越强调理论,图像学理论、形式分析的理论、符号学等等,对于个体艺术史家的研究的引用则呈衰退状态,Elkins做过一个图表,比较有意思:
表格来自James Elkins 2013 Is Art History Global,V-VI
Elkins的关注范围一直以英语为主,只能说反映英语学界的情况,不过这个表很直观,也跟近年来的趋势接近。

将书目作为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其实也是将个体艺术史家再次作为引用和研究的核心,结合其著作(书目)和人生史,来重新审视。这里的书目,是将书放回到历史物质性,包括了艺术史家阅读的书的版本和他写作的书的物质性(亦即工作的方法,Carlo Ginzburg的研究方法非常侧重于这一方面,比如他研究马基亚维利就会注重读的是哪个版本的李维,研究Roberto Longhi时,会研究他的私人图书馆中的克罗齐的书上所做的笔记,之后将专门介绍)。

提出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人类学研究中有一个是“人生史”,在今天艺术史家的档案已经基本可以查阅的情况下,如何注重艺术史家的个人在自己的研究历程中的发展,也就是说,今天被我们称为理论的东西,在当时,其实只是这个艺术史家某一个阶段的想法,而不是一以贯之的。从上面所言的“间隙”(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在西方的成熟研究领域,通过横向比较找到空隙),我们更应该关注艺术史家个人的具体的艺术史研究及其工作的方法,然后比较不同的史家之间对于同一方法的发展。就像Roberto Longhi所使用的鉴定的方法和具体的中国艺术史家中进行鉴定的个体之间的一个比较。

                                      经由专业整理的书目系统


书目要作为研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地建立起某个问题、某个艺术家或艺术史家的研究性书目。这样的书目最好是由一个专业内的编目团队所工作过的,而研究者就是在某个领域比专业人员还要专业的人,利用这项工具来做出更精确与直觉的判断。数字时代,如何操作这样大的一个书目,这是下一次要讲的:也就是Kubikat与Zotero结合使用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做注释、专业使用人员的反馈、关键词的多语言化),再下一次会推送如何迅速对一个艺术家进行资料检索。

今天先来介绍Kubikat书目检索系统。
艺术史专业的综合性书目检索系统大致有三个:一是德国的Kubikat,二是意大利的IRIS consortium,三是Art Discovery。

Kubikat最早是1993年由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KHI)、罗马的Hertziana图书馆(BHR)以及慕尼黑的艺术史研究中心(BZI)共同建立的联合电子编目系统,之后又加入了在巴黎的德国艺术史中心(DFK),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艺术史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之一,包含了共200万条目,其中近一半来自于期刊、会议论文集和展览画册的论文。以下是几个研究所的全称: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in Florence, Max-Planck-Institut (www.khi.fi.it)
Zentralinstitut für Kunstgeschichte in Munich (www.zikg.eu), funded by the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Kultus, Wissenschaft und Kunst 
Deutsches Forum für Kunstgeschichte / Centre allemand d'histoire de l'art in Paris (dfk-paris.org/), funded by Max Weber Stiftung - Foundation of German Humanities Institutes Abroad 
Bibliotheca Hertziana, Max Planck-Institut für Kunstgeschichte in Rome (www.biblhertz.it)

IRIS主要是由七家在佛罗伦萨的艺术史方向的图书馆构成:
•      Berenson Library – Villa I Tatti
•      Libraries of the Gallerie degli Uffizi
•      Library of the 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      Library of the Dutch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Art History
•      Library of the Istituto Nazionale di Studi sul Rinascimento
•      The Ugo Procacci Library – 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
•      The Leonardiana Library – Vinci
 Art Discovery [1]所包含的范围更广,由全世界近六十个艺术史方向的图书馆构成,其中就包括上面两者所有的图书馆。这个检索中心也包括了日本的国立西洋美术馆的西方艺术图书馆,2002年建立,藏书44000册。

  

       Kubikat的优势


关于各种语言下的书目系统,之前在Zotero那篇文章中已经写过了,包括哈佛这种综合性大学的系统,可见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上文所列的是三个专业领域的书目检索系统,下图是耶鲁大学推荐的艺术史书目检索系统有7个,但并没有列入Kubikat,但从专业角度来讲,Kubikat要远远超过其他几个的。绝大多数书目检索系统只是作为检索研究的工具,而缺乏编目时的初期判断。
耶鲁大学推荐的艺术史书目检索系统,详见https://guides.library.yale.edu/artsdatabases。

Art Discovery的书目范围非常庞大,由于它是结合了各专业图书馆的馆藏,并接入了Worldcat的书目系统,在专业使用中可能范围过大,没有办法看到整个树林,再加上各个图书馆的书目编目系统并不一致,导致冗余信息太多。书目检索系统并非越大越好,应该说是收藏越集中、辅助检索功能越多越好。

Kubikat的产生其实应该跟70年代德国研究基金(DFG)资助了六家专业艺术史图书馆分别系统购买不同领域的艺术史图书有关,比如资助KHI购买的领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十九、二十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当时德国意识到不可能在一个图书馆收集全所有这些艺术史的研究资料,所以决定分别资助分散在欧洲各地的艺术史图书馆进行分领域系统购买,对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1975年出版的Deutsche Kunstbibliotheken / German Art Libraries, Berlin, Florenz, Köln, München, Nürnberg, Rom,这书2013年在De Gruyter再版了。

因此Kubikat就等于是其中四个艺术史图书馆一直在系统购买而形成的书目系统,这个系统也接入了德国的BVB(Bibliotheksverbund Bayern)的系统,从而可以使用对方的著录体系,最直观好处就是绝大多数书都有目录的扫描。Kubikat的另一大优势是著录了会议论文集、专著、画册、期刊中的单篇论文,这也表明了这个书目系统是依托这几个实体图书馆而发展的,实体图书馆本身的结构化索引和Kubikat的结构化索引是相互促进的。几个图书馆中,我最熟悉的是KHI,以此为例,来讨论一下两者的关系。

Kubikat与实体图书馆KHI的关系


KHI的实体书编目系统跟一般的图书馆并不一样,他的基本逻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J区),在这个区可以找到单个艺术家的非常齐全的研究著作,包括那些很难在正规出版渠道找到的抽印本、博士论文等;在Z区主要是展览画册,基本上在各地举办的展览的画册都能在此找到,也是按地区排列;在N K P等区是各个地方的地志文献,也就是关于教堂、各类建筑物、博物馆等地方的编目文献、研究文献等。

这三个是最主要的文献区,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如果要对某个艺术家进行研究,只要去对应的房间在对应的位置找到相关材料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书目检索系统。这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甚至会不断带来惊喜。因为经常可以看到Gronau等历史上著名艺术史家的藏书,在这些藏书上还有以前的使用痕迹。另外,比较容易浏览到一些经常被其他研究忽略的文献,而在KHI以抽印本的形式专门用硬封装帧。在整个一百多年的过程中,又有大量艺术史进程中的过程文献保存在此,当今天开始研究艺术史学史时,恰好可以利用这些过程文献来进行研究。

 Kubikat作为KHI的图书检索系统,除了提供了精确的图书定位外,更重要的是对期刊、会议、展览画册中的单篇论文的著录,这个工作其实在70年代没有电子索引系统时就用卡片的方式进行尝试,只是因人力短缺而没有完成。另一方面是关键词体系。目前Kubikat的关键词系统部分来自于70年代Peter的关键词,关键词在使用上虽然还有储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相比其他系统还是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书目系统毕竟是供人使用的,我就用一些使用实例来说明一下Kubikat的特色。

艺术家的学术展览

对于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研究来说,最重要的研究往往来自于重要展览和相应的研讨会。比如Piero di Cosimo的研究,现在就肯定应该参考2015年在乌菲齐的那场大展和画册。近几年的展览有了网络还比较容易追踪外,以前历史时期的展览就比较困难了。Kubikat的右下角有一项仅搜展览或仅搜拍卖的,将之点上就只显示有关展览的结果,非常好用。

以Piero di Cosimo为例,仅搜展览共有19项结果:最新的是2019年的一个展览中包含Piero di Cosimo的作品。下面几项都是2015年在佛罗伦萨和华盛顿的两次大展,且收录了意、英两本画册,一般情况下KHI只收原文画册,但这个展览的画册两本的文章是不同学者撰写的,所以都馆藏了。

Kubikat 中的关键词系统


如果你尝试了上面的检索,会发现其中有一条并非Piero di Cosimo的展览,原因是系统默认的检索是只要条目任何部分包含这几个词就算索得项。因为展览检得较少,影响还不大,如果不限定展览的话,就有较多非相关条目。解决的办法是利用系统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导入Zotero后是保留的,只是需要熟悉艺术史的德语术语表达。

关键词更重要的是从个案查向某一类问题。前几天查Kubikat,因为查得比较偏,所得项比较少,想要扩展查询范围,从一个宽的往窄的好查,从窄的往宽的就不好直接查,因为往往你不知道如何定义你要查的上一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比如查一本书,然后想要知道这本书处在艺术史的结构的什么层次,而不是查询具体的内容。这时候Kubikat的关键词系统就能帮上忙。

下面就是我先查Global art history,然后在具体条目中确定这个著录体系里关键词为Globalisierung ,然后再通过关键词查询,就能得到更多、更精确的结果。Kubikat是较为全面地著录了意、德、英、法等语言的文献,关键词是德语体系,所以可以一个关键词下显示多种语种的文献。


仅搜网络资源


远程使用的话,没法像在这几个图书馆中使用那么方便,毕竟大量的材料要收集起来还是挺麻烦的。Kubikat其中有一项仅搜索电子资源的可以方便许多。这一项链接了相关的电子资源库,最主要的是德国的De Gruyter和意大利的Torrossa,另外还有大量公开数据资源和珍稀书的电子数据库。

附注:网站的使用一般输入kubikat.org 就会跳转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网页上,但是这个网站经常在非工作时间就停止服务了,有一个方法是找一个KHI的研究人员的页面,下面的发表(Pubblicazioni)是由kubikat的网页链接形式提供的,这个随时都可用,如下图:


[1] https://artdiscovery.net

推荐一下之前的数字人文系列,最近换了一些也新建了一些workflow,回头看这个系列,却意外得很好,凝固的感觉。

艺术史的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系列:


           零: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导论:目录学下的数据库阅读

           一: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二: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二:获取艺术史电子资源的方法

               三: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三:pdf优化工具和OCR工具的选择

               四: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和笔记工具—E-ink 阅读器

               五:艺术史的写作:图像的尤利西斯之旅

           六: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数据库的索引与检索工具FoxTrot Pro

           七:艺术的判断力之源: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Foxtrot attaché

           八:艺术史研究中原始材料和术语的整理:Marginnote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两个实例

           九:Evernote作为艺术史阅读和观看的判断力工具

           十: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十:数据的同步与备份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