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的判断力之源: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Foxtrot attaché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2-07-10

艺术史图书馆注:这是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七,主要介绍Foxtrot 的移动端APP Foxtrot attaché。之前介绍了Tropy这款可用作图像整理和注解的软件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这篇文章发布后有一些不同层面的反馈,由于研究方向的关系,对于文献我使用的工具较多,图像方面相对少一些,之后在有更多的使用经验后,还会继续更新Tropy的使用以及Marginnote以图像为核心的信息整理的思路。Tropy也是之前需要整理在圣马可教堂拍的照片时找到的,其中也提到了如果有Ipad版本的话就可以随身携带,然后在面对原作时直接在图像上进行注释。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教堂里或展览上看到艺术作品,自己有很多疑问,希望能有一个向导,一个对作品的把握以及相关的研究,那应当如何解决呢?这就是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的意义。文章第一部分写的很早,现在发现有那么点别扭,当时估计是受了什么刺激,一切如旧,这种叫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大家看看乐呵乐呵。可以预告一下的是八为艺术史和思维导图:marginnote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两个实例,九为Evernote作为艺术史阅读的判断力工具,十为数据同步与备份。其实这些软件都是我经常使用的,但网上的教程多为非专业方向的使用体验,参考价值有限。这里系列就是以艺术史研究为主线,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工作研究流程,各人皆有各自的方法,抛砖引玉吧。


以下是艺术史的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系列:


           零: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导论:目录学下的数据库阅读

           一: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二: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二:获取艺术史电子资源的方法

               三: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三:pdf优化工具和OCR工具的选择

               四: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和笔记工具—E-ink 阅读器

               五:艺术史的写作:图像的尤利西斯之旅

           六: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数据库的索引与检索工具FoxTrot Pro

           七:艺术的判断力之源: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Foxtrot attaché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本公众号的结构和更新计划: “艺术史图书馆”的结构




我们在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介绍了Foxtrot Pro这款软件,是在mac上用于建立个人数据库的,而今天就要介绍与之成套的Foxtrot attaché,一款在IOS上进行数据检索的app。关于个人数据库的检索,已经在上一篇介绍得很清楚了,如果没有看过的请务必先阅读上一篇。 Foxtrot 是一款非常solid的软件,只要你Zotero里目录学做得够好,那对应文件夹下面的文献就非常适合做索引,而Foxtrot不会破坏原来的结构,而且当文献量增加时,可以手动或自动重建索引,关键速度非常快。但这个软件确实介绍太少,可能全球范围内都是我那篇讲得最详细。不过可能讲得太过个人研究方向了些,反倒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操作与需求。


一、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的必要性


前段时间,意大利的维基百科被停用,导致了一堆学生哀嚎作业无法完成了。我们的世界被垃圾信息占满了,英美的数据往往由于版权保护而只能由少数机构订阅进入,而像意大利的Treccani,其编纂的大百科全书在很多方面比Turner的Dictionary of art要高了一个层次,而且免费提供使用,却因为语言的问题不被广泛参考。艺术史研究里维基百科的广泛使用,大概是这种比较清晰的呈现方式,尤其是有大量的图片,便于直观的使用。很多年前,因为国内信息的匮乏,以及当时手机上网络的使用不像如今那么广泛,当时还用过ios里的一款offline wiki。


百科全书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我们明显正在跨入一个新时代。Wiki的错误率并不高,以前的大英百科的错误率也未必低于wiki,但这种百科全书都是靠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知识的存量够大时人力是无能为力的(请参考当前的丁托列托研究),人力应当从繁琐的知识体系中抽身,迎接更为自由的判断的世界,今后肯定不是靠占有材料作为研究的主导,考据之学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甚至目前这种学院式的研究体制也将瓦解。


前段时间因为Google的问题,看了本书《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为奋起辩护》,欧洲人自我的骄傲,他们怕普鲁斯特没人读,扫描书籍一定要有一个目录,而这个目录得由他们来提供,简直傲慢至极。强求所有人都阅读普鲁斯特是一种非常恶的行为,完全属于精英阶层的自我催眠。


互联网是第二次解放大众,但同时是更深层次的奴役,大众成了互联网中的垃圾信息的消费者和制造者,人需要的是判断力,去掌控这个无所不知的网络工具。


我们看艺术品时,看的是什么?美感,画家的技法,还是在研究上对某个问题的深入?一幅作品你看到的往往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件,它被修改过、修复过甚至伪造过,但每一次观看,都是你作出判断的机会,真诚面对自我的每一次判断。


但是判断力来自哪里?这是一个问题。面对一件作品的随意评价只会让判断力越来越失效,而检索网络你能看到大量失去了秩序的评价,有前人的,也有当下的专家,但是其实失去了序列并经网络(媒体)的剪裁之后,已经大大失真。这才是为什么我们当下更需要一个随身的个人数据库,一个被你自己所耕耘过的,甚至写满了笔记和判断的数据库。


二、如何建立一个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


Foxtrot attaché 是Foxtrot pro 的配套软件,但需要单独购买,而且价格并不便宜,这个软件也不常更新,好在四个月前做了一次重大更新,也就是支持了PDF的显示,这点对于学术检索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信息,还是信息展现的原始页面。


这个软件跟Foxtrot pro一样,非常牢靠,不像同类型如devonthink这样的PDF索引软件,动不动就崩溃。目前IOS上的功能还比较简单,希望以后能够不断改进。以下就从建立索引到如何在手机上检索简单讲一下。


建立索引



IOS上建立索引依靠的也是Mac端,也就是IOS上只是个宿主软件。Mac上建立索引,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把原始文件一起打包进索引文件,这样你平时在文件上做的笔记都能够在后期索引时看到。但是在IOS端就必须把原始文件包含在索引里,也就是勾选在建立索引时包括所有原始文件(下图中的store copy of docuents for viewing on ios),下图的艺术术语检索的数据库索引文件只有4.7mb,但整个文件有4.8g,再通过itunes导入到手机的Foxtrot attaché下,这样就可以在ios软件下进行检索了。



IOS上检索



检索时需要先选择相应的数据库,上图是我常用的一些,因为手机容易有限,我常用的几个艺术史家的库没法包含在内,包括一些教堂的专门著作。IOS 没法多项选择索引,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很多时候比如我想查术语时也想查词源,如果能同时勾选DELI的话就可以少操作一步。



上面的两张图就是查询Cesello这个术语时得到的结果,第一张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包括中文翻译,第二张则是Grassi的术语词典中更为专业的分析。这样对于这些专业名词就能迅速掌握要义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实查术语这个,我主要是在看教堂时,用意大利的红书导览所需要的。



这是我去阿西西时第一时间去书店买的“红宝书”,这导览看教堂一流,不讲过多的东西,但讲得很细致,角角落落不会漏,又直接是文字和实物的联系。教堂里物件多,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直接靠文字对应图像记忆,偶尔有觉得需要查一下的,我会用上面的方法。


其实我平常看作品时,查得更多的是Roberto Longhi的评价,只是过于私人了,这里就不拿他举例了。像中国的,可能还是要重视当年鉴定组的意见,尤其在原作面前的时候,而不是在书房里的时候,也不是去验证一件两件作品,而是上百件的,才能掌握之前的思路。我选择Roberto Longhi 也是同样的路数。


三、哪一类是好的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


Roberto Longhi的早期训练中,有过两次旅行,第一次是在意大利境内,1913年在Adolfo Venturi门下接受训练时所进行的,主要是在威尼斯,当时他已经有非常具体的研究方向了,所以不像其他学生走那么多的地方。



这张1935年的登记表格中,左边的学习状况一栏记录了Longhi的求学经历:1911年都灵大学的Piero Toesca,1916年罗马的文杜里艺术史学校。下面的语言一栏还记录了他的语言能力:阅读:法语、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写作:法语和英语。



1920-22年Roberto Longhi在欧洲进行了深入的艺术史之旅,这也是奠定他之后的研究和鉴定的基础,当时在各个博物馆、教堂所做的笔记目前还未被释读。


这是previtali 1982所记录的Longhi 1920-22年旅行的情况


而Longhi的两次艺术史之旅,其所依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贝伦森的那套四卷本的关于意大利各地区的作品鉴定的记录。他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几乎可以看成在跟贝伦森决斗。这个问题之前已经写过了,现原样引述如下:


1956年5月8日,Longhi和Berenson在I Tatti。1912年,22岁的longhi向47岁的Berenson写信,当时Longhi还未有人知,他的名篇Piero della Francesca却在两年后横空出世,而正值中年的Berenson却已经发表了他四部最有名的作品,而longhi写信给他正是要翻译这四部作品,之后他们围绕着这个事情通了5年的信,或者说决斗了五年时间,用意大利人的评价是如同"Eva contro Eva": un carteggio tra due primedonne permalose e suscettibili, dove ogni parola educata e civile è un'occhiata di fuoco.然后是四十年两人互不通信,直到1956年,Longhi代表佛大授予Berenson荣誉学位(honoris causa)时才在I Tatti再度见面。这时Berenson已经91岁,而Longhi也已经66岁。大概也是这段时间,Berenon问了Longhi的妻子Anna Banti “Cosa si prova a vivere con un genio? ”(跟一个天才生活在一起是种什么体验?)。关于Longhi,可参考上次推送用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 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 上


Longhi的实例,也可以说明我们在看原作时所需要的参考标准,大概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对下面这三类可随身携带的数据库有不一样的认识,这里当然以西方为主,也可以构建中国的类似数据库,依靠以前的鉴定记录,就是中国的画作不易见,见到也是隔玻璃,实在很难下判断。


第一类:百科词典类。百科词典类里Turner的Dictionary of art 依旧是首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毕竟论述还是很清晰的。Treccani的百科类,文艺复兴类的自然应该优先参考这个,但意大利人真应该好好将这个百科全书整理清晰一点,这个百科强大的一面就是个人化,每篇都是一个专家写的,但是意大利学者的特色,一个专家一个样,连体例都可以随意来。满篇文字,再加上没有配图,看着实在太累。术语词典像上文提到的Luigi Grassi的艺术术语词典。


第二类:专业参考书。比如Kraftal的四卷本的圣徒图像学著作,目前依旧是确定圣徒归属的重要参考书。还有几十卷本的Lexicon iconographicum mythologiae classicae 之的。


Kraftal的四卷本的圣徒图像学著作


第三类:专业著作。专业著作可以分几类:一是艺术家的,二是艺术史家的,三是地方的研究著作,比如教堂一般都有一本专门的catalogue的书。当然这种太过复杂,我更常用的是Roberto Longhi 和布克哈特的,因为我更相信他们的判断力。每个人的选择可能差别会很大。



相关推送: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中)  

             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 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 上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艺术史家的讲座: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提香和奥维德》的讲座

             Gertrud Bing: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记忆女神和和语言风格研究的核心人物

              米开朗基罗的纸张使用——手稿的擦除、重写与复原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