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艺术史图书馆注:艺术史研究,永远离不开那个“物”。艺术史家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赶往作品的路上(当年约我所妹子吃饭,约了半年)。作为一名最终都要回到国内的留学生,不得不面对没有原作、没有相关研究著作的局面,研究何以为续?这篇文章就是提供西方艺术史研究者避开国内研究困境的一种途径。学术研究一定要彻底,否则很容易浮于表面。彻底是指明晰自己研究所处的的位置。西方艺术史研究(至少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因为长期的规范研究,要追踪到整个研究进程还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在此情况上的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推进,不是两眼一闭那种),毕竟很多论题都经历百年的讨论。我这里所推荐的方法,不是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是通过多个方面的追踪最新研究,掌握整个研究状态,然后再通过研究的排序、分类(手工操作的层面,需要极大的耐心),来呈现一些被忽略的层面。大牛当然在思考那些重大的问题,但有一些问题,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所需时间太久,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他们有更重要的要做,比如Roberto Longhi 的档案整理, 在意大利有很大影响力的艺术史家Andrea de Marchi 就曾说这些事情都要留给今后的年轻人了。

在这一系列的导论的结尾,曾提及数据检索式的研究方法,往往带来很强的焦虑感,中间缺失的是一个手工操作的部分,也就是通读。通读实际上是个人数据库建立之后才有的手工操作部分,而在建立之前的操作部分就是以目录的方式录入研究条目。

这是属于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的第一篇,导论请看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导论:目录学下的数据库阅读,而数据库检索请看该系列第六篇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数据库的索引与检索工具FoxTrot Pro,图像索引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这一篇介绍的主要是在如何在一个已经高度发展甚至饱合的艺术史专门领域(在此举例较多的是文艺复兴艺术史的达芬奇研究)进行研究分类、追踪最新研究成果。这也是后续进行个人数据库的建立、阅读和检索的前提。

这是达芬奇项目的结构


这是达芬奇下面的 Catalogue下的关于手稿部分的分类

随着艺术史的发展,建立专门的图书馆是必经之路。KHI(瓦尔堡当年来佛罗伦萨就是第一批来考察KHI是否应当建在这里的)主要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地中海周边研究为主收集文献,当然像北方文艺复兴等等也都有,但不完备。中国艺术史要发展,自然要建立比如宋元艺术研究的专门图书馆,比如汉画研究所有专门的汉画研究书籍的资料室,也有拓片和数据库等。由于中国的学科并不似西方那么分裂,似乎专门的艺术史图书馆也要纳入到像中古史研究所这样的规模的文史图书馆中。

有了图书馆之后,就形成了第一批由历年购书形成的目录,这个非常重要,这种事情也只有研究所这样层面进行,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

而在这样的图书馆里进行研究的编目、分类和追踪则是个体学者能做的。以前贡布里希的时代,有Otto Kurz这样的能人,能够对文献如数家珍,但这也是由于当时研究尚未像今天专门化。今天学术研究的专门化,无论是依靠自己、还是依靠图书馆员(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员的地位将逐步上升),都将陷入到大量的细枝末节中,最后导致你选择了哪些材料就表达了怎么样的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下,应当由学者自己完成对多个领域的文献编目,对艺术史大的分类下的各个部分进行均衡的把握。这种规范化的过程,在一些研究充分的领域如达芬奇的研究可以删繁就简,呈现出研究的结构与框架,同时也使一些研究不足的领域重新得到发现(对艺术家的研究,有很多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大艺术家中研究人员多,尝试的角度也多,而对一些被忽略的画家,则只是从一些惯常的方法进行研究)。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目前中国的具体实情是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尚在非常初步的阶段,国内的资料也不够多,这个时候具体的研究要如何开展是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中国艺术史的学者而言,如何摆脱只是通识性的了解,而走向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甚至反哺到自己的研究之中,这些都是可探索的问题。当代社会时间是稀缺资源,远比资料、想法要稀缺得多,虽然西方艺术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旧有研究的系统化吸收还尚待开展。比如达芬奇研究中的基础材料,Beltrami 1919 年的Documenti e memorie riguardanti la vita e le opere di Leonardo da Vinci和Verga 1931年出版的Bibliografia vinciana (1493-1930) ,都还可以将材料重新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组织整理。对研究条目的整理成为研究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将之作为日常研究的一种“乐趣”,而不是burden,这样你的组织和整理就是散漫的创造性的结果。看似我们马上进入人工智能 、大数据时代,但对于材料的人工组织与判断,恰是应对这种时代的办法。

Zotero 是一个专门用于图书的Bibliography的工具。康奈尔大学有个很好的导览,[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zotero]。

一般性信息都可以在官网上找到,我这里主要介绍一下Zotero在我的研究的workflow中的一环。

我自己有三个大的范畴的研究:文艺复兴艺术文献,19-20世纪艺术史学史(偏重德、意传统中的语文学脉络)和瓦萨里的术语。

那我如何就这三个大类进行掌握:这三个分类其实是很大的分类,包括瓦萨里的术语,看起来似乎是个很小的题目,但是我的研究是同时处理其中近两千个术语,而不是西学传统中的单个术语的纵深型研究,我更讲究术语间的勾连性,虽然我一个研究阶段只研究一个部分的文本所呈现的术语特色,但最终这个相互勾连才是我最大的贡献。

在这三个分类下,又有各分类,比如文艺复兴艺术文献下的吉贝尔蒂的《回忆录》的研究,就要分析各个版本和相关研究,而这第一步就是将相关文献导入到Zotero,然后逐一过目。而哪些是相关文献,一般是用Kubikat的检索系统。对于有些像达芬奇这样,文献量已经大到哪怕是kubikat中也会如茫茫森林,我会用一些辅助的研究文献类书目和我信得过的研究者。

在艺术文献这块,施若塞尔的结构绝对是值得信赖的,具体可以看之前的两次推文 最接近施洛塞尔的《艺术文献》的史学史著作:Sciolla 的 La critica d'arte del Novecento 和施若塞尔的《艺术文献》和文献考据的传统,那我就按照他的目录建好整个框架,然后阅读正文,将提到的文献一条条导入进去,并把他的评语输入到笔记中。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工作,但当你把最新研究放入到这个框架中,逐渐地就呈现出研究的整个脉络来,尤其是将施洛塞尔的判断力与今天的研究相比对,可以发现一些比较微妙的细节,而这个细节中的东西就是可以追究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研究条目的整理成为研究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研究会呈现规模效应。

这个是我根据施若塞尔做的关于艺术文献的框架

这种耗时的事情西方学者是不太会做的,我们也不是非做不可(如果我们研究上有材料齐全的话),但可以当成一种远离原始材料的工作方法,尤其是承接中国的目录学传统(中国古代的书多,版本复杂,现在西方的研究著作繁多,在学术机制的长期引用与不引用中,也有大量被忽略,和大量被过度重视而误解,如何摆正位置,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方法和对西方学术是一种积极贡献。

另外,也有专门关于艺术史的Bibliography的书。之前在介绍阿尔甘和法焦洛的《艺术史向导》时,就提到1988年Garzanti出版的Guide Bibliografiche Arte: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约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撰写,且这些专家都是直接在专门的图书馆内进行工作,以确保该书在艺术史学科领域的指南性作用。在前言中还提及该书是类似书目的第一次汇集,包括了意大利和国外出版的作品。其中我的导师Alessandro Nova教授就撰写了艺术文献和十七、十八世纪这两个部分。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书目虽然依旧是精简的,但所列举的条目却是最为重要的,更为珍贵的是串连这些书目的评价与判断。


详细情况,可再参考该次推送 阿尔甘与法焦洛合著的《艺术史向导》书评( 下)

另外Oxford Bibliographies这个牛津旗下的数据库,可以看下面这个达芬奇的条目,编写者Frank Zöllner 就是那个最广泛传播的Taschen出版社的达芬奇全集的作者。


这个书目最大的好处在于每个条目都有很好的注释,只是要注意编书目的人,有几位比较一般

另外,直接在图书馆相应区域翻阅其实是最高效的办法,而且迅速地形成判断。Kubikat和直接图书翻阅是我目前用的最主要的方法,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这样的条件。

这些都是为了了解哪些是重要著作,哪些是基础文献,从而导入到Zotero里,构成结构。

如果有相应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的获取在另一讲),或者特别重要的自行扫描,导入到相应条目,这里尤其要注意使用zotfile这款插件,可以使你的pdf文献保持有序排列,并且在今后不断地组织中保持迅速地更新。这个很重要,具体的插件使用方法,搜索网络即可,唯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一个重命名的规则可以根据需要更改,我是将它改为如图示的姓名、年代和题目,这样更便于平时使用。另外,这些PDF文件的同步和存储问题,将在之后涉及。

最后,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Zotero各语言的文献所用得到的书目系统:
    英语 :哈佛的hollis[https://hollis.harvard.edu]
    德语:[https://www.dnb.de/DE/Kataloge/kataloge\_node.html]. 德国国家图书馆的书目系统,还扫描了书的目录,非常好用。
    意大利语 :Kubikat,其实上面英语、德语都可用 Kubikat,但目前Kubikat 跟Zotero适配不是太好,书的话缺少出版社和出版地,需手动添加,但kubikat有个好处是有关键词,也会导入到zotero。另外这个库有很好用,[https://artlibraries.on.worldcat.org/discovery] ,这是多个艺术史图书馆的联合书目,但似乎国内是被墙的。

    中文一般是书,用得最多的其实是豆瓣。国内大学的书目系统实在是太差了,尤其引进了百度那套系统之后,看起来是方便了很多,其实是不懂行。日语 和法语 好久没用,一下子都忘了是哪个,等想起来再说。



这个 Art Discovery是个很好的艺术史书目的库


  1. 手机上跟zotero配合的软件,Ios上是papership,但已经若干年没更新,并不好用。

  2. 同一条目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层级中,但是条目的文件只存在于一个文件夹,如果用于后面的数据检索的话,最好出现在不同文件夹。因眦,目前只能将一个条目复制,然后放置在不同层级(好吧,这个讲起来太抽象,但其实是整个环节中最不自动的环节,也是困扰了我很久)。

  3. 经验之谈,早期可以随意地导入条目,研究的分支也可以很多,但到一定时候,一定要将研究分支控制在10个左右大的方向,再进行不断细分

  4. 如果要将每个导入的文件同步到 Evernote,可以利用监控文件夹的方式,就可以自动上传pdf到evernote。我其实已经弃用这种方法,也许有人想用。

  5. 关于术语使用,目前我是混用各种语言的,比如全集,用OC多,是意语的全集缩写,取其简单,层级可以是Werke 包括OC(全集)和Translation (翻译)



      

相关推送:

          “艺术史图书馆”的结构

           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 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 上

           比尔·盖茨的网络课程:TTC课程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Leonardo 2019系列:最好的《达・芬奇传》和最畅销的《达・芬奇传》

            艺术史家的讲座: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提香和奥维德》的讲座


             Gertrud Bing: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记忆女神和和语言风格研究的核心人物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米开朗基罗的纸张使用——手稿的擦除、重写与复原

             Paola Barocchi纪念专题之二:什么让你走上艺术史的道路?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