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和笔记工具—E-ink 阅读器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1-02-10

艺术史图书馆注:这是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四,主要是介绍阅读的工具Boox Max 2,当然也可以是任何一种合适的e-ink阅读器。如果说前面几篇都是在搭建环境的话,大概利用Max 2 进行阅读和写下想法就是创造力的来源。同时我对工作空间也有一定要求:有阳光或嘈杂的环境。北大我一般在畅春的星巴克,如果任务重,我可以在里面蹲一天。佛罗伦萨就在红书店,或者走到阿诺河边的咖啡馆,或者是Cascine公园里。其实每次在开始正式研究之前,我都会看会小说(并用audible听),让大脑处于非常享受的散漫状态,然后再随意地看一些专著,最后才会接触到最近正在着手的研究文献。


       这是今天在阿诺河边的一家咖啡馆


以下是艺术史的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系列:


           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导论:目录学下的数据库阅读

           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二:获取艺术史电子资源的方法

               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三:pdf优化工具和OCR工具的选择

               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笔记工具--E-ink 阅读器

           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数据库的索引与检索工具FoxTrot Pro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我用过的e-ink工具:Kindle 3, 就是带键盘那个,现在还在用,用来查词典; Kindle 4,就是最便宜那款,主要用来看微信文章,后来掉高铁上了; Sony dpt-s1,大法神器,几乎天天用,走哪带哪,最后屏幕显示不行了; 之后入了Boox max 2,一直用到现在。这篇推文中,并不会涉及工具的具体的信息,只是想呈现在我的研究的workflow中的一环,具体信息可参考这几篇文章e-ink 平板能干什么?BOOX Note Pro 电纸书个人使用小结IT168:13.3英寸2K屏 BOOX Max2 Pro电纸书体验


这里主要讲用Max2进行散漫式的阅读与思考。这时候应该再次放上之前的图,虽然有人抱怨这图简陋,主要还是我字烂。这张图大概是我坐在阿诺河边的公园里草就的,这也是我用Max 2 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想法直接付诸笔端呈现。


从这张草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Max 2 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一方面它是主要的阅读工具,并不断笔记;另一方面它是随时有想法之后绘制草图、大纲的工具。无论笔记还是pdf文件,都是按照几乎对应的文件夹结构整理的,pdf文件的文件夹(Zotero的目录式分层)在阅读后,有一部分会被打印,然后放入实体的项目文件夹中(这个方法是受德国同事的影响),而笔记会对应到Ulysses III 中的相应文件夹中,然后进行正式写作。这大概是我的整个从阅读—想法—研究过程。

散漫式笔记:创造力的来源


达尔文的笔记,来自http://darwin-online.org.uk


上图是达尔文的笔记中最有名的一页,也就是他的学说的最早的草图和想法。其文字如下:

I think

Case must be that one generation then should be as many living as now. To do this & to have many species in same genus (as is) requires extinction.

Thus between A & B immense gap of relation. C & B the finest gradation, B & D rather greater distinction. Thus genera would be formed. — bearing relation

这一页笔记的写作过程是值得深究的。草图绘制之后,才有了下面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以及侧边的两条说明。其实这一页充分说明了创造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和推进的。


 达尔文的笔记,来自http://darwin-online.org.uk


这一页是达尔文记录下来的所要阅读的书目。其中从第五行开始的那两个标示号的转写如下:

Study Buffon on varieties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 — I have read Smellies Translat. at Maer. 

Find out from Statistical Soc. where M. Quetelet has published his laws about sexes relative to the age of marriage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达尔文写书目时其实也是随着思维在解决问题。

 达尔文的笔记,来自http://darwin-online.org.uk


上面这页笔记中可看出达尔文还把剪下来的纸条(上面是书目)贴在笔记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纸笔的传统似乎一方面处在淘汰的边界,一方面又被很多人推崇,而数字(码)化一方面提供了便利并被广为应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了distraction的同义词,digital distraction就是一个使用很广的词汇。这是一个尴尬的境地。


随着知识的公共化,我们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容易接触原始材料,比如上面的达尔文的笔记本,他的手稿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迅速获得,而不需要进入各地的档案馆。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原始资料的宝库,我们似乎也比任何时候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指导(知识付费、维基百科等),而不是自己去挖掘和判断。


这个系列的前三篇是通过目录学的方式,利用Zotero来建立一个数字式的个人图书馆,这里面有各方面的原材料和研究资料,而要真正利用这些材料,不断地阅读和笔记就成为必要。但这种阅读不是正襟危坐式的,而是散漫式的,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尤其是放松的状态下,而不是deadline下的论文写作式的阅读。最新的脑科学证明:大脑原本的设计就是不可能以集中思考的状态工作,而是处在散漫的状态[https://www.wired.co.uk/article/brain-distraction-procrastination-science]。


如果最新的科学研究无法让人信服,我们还可以看看以下这些例子。最近达芬奇五百周年,他的各式手稿达到七八千页,里面有他的机械发明的草图、建筑草图、科学实验的设计、藏书的书目等等。现代学者完全通读一遍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但应该没有人怀疑达芬奇在这些手稿中的创造力。


最新整理的潘诺夫斯基的书信集也有七八千页,这些信件事实上是潘神另一种形式的创造力,通过写信与其他学者交流的形式来达到思维的散漫状态。



国内最近出版的钱钟书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中文笔记83本,原稿多达一万五千页左右,外文笔记原稿共211本,约计35000页。从中可以看出钱钟书的工作方法:先是随读随记,然后将这些随记下来的笔记进行分类、编辑,之后又回到随读随记,来补相关内容,等到成熟时具体加工成供出版的著作。比如从现在出版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从《中文笔记》再加工到《容安馆札记》,然后再写定为《管锥编》正式出版的成熟著作。

散漫式阅读:工作空间的选择

那何为散漫式阅读?


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打开一本书,放下,再打开另一本。其实这很像图书馆式的阅读,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把地理位置扩大了。


选择工作空间是最重要的。

在北京的时候,我会穿越整个城市,只是去找一个能够工作的地方。有一次是在红砖美术馆,目的虽然是去看展,但看完之后发现红砖的园子真好,虽然馆里人很多,但你总能找到僻静的地方,有咖啡馆,有阳光,就在那里看了半本潜能,记了一堆笔记,现在还记得。


达芬奇有很强的工作室的概念,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思维展开的空间。比如下图可以看成他在阿诺河边思考流水的运动,也会随时拿出笔记本来写下自己的思考。

再引用之前关于达芬奇的Codice Leicester手稿推文中的一段:


达芬奇的手稿,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口袋本大小,适合无论到哪随身带着,以便随时能够快速地拿出来记下自己的想法或者记下自己观察到的自然中的现象。

我们来看这件法藏H手稿,里面是由三本独立的抄本,规格为128×90mm,外面是皮制外套,且有扣子可以随身携带。里面的素描和笔记是由炭笔或红赭石笔绘制,更适合户外使用。

而这里要讲的Codice Leicester 则属于另一类,是达芬奇在家中用于研究的,规格更大,大致上是298×223mm(这个尺寸是指一面的大小,也就是装订成一本书时的大小),笔迹也是羽毛笔书写的墨水痕迹。这些笔记实际上是达芬奇对先前的笔记(包括已经遗失的《手稿A》,在笔记中有提及)的整理誊抄,准备之后撰写成专著的。

Max 2 构建的散漫式的笔记和阅读空间

Zotero是利用目录排列研究文献,由于当下的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以前这种专业化、窄范围的阅读将失效,而宽广式的、数据库式的阅读将更有利研究进展和学科交流,甚至利用小说、诗歌进入散漫之境地。那么如何才能随时检索、阅读、并做笔记,也就是盘活这些文献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


这个事情简单讲起来,就是用Boox max 2,同步坚果云,电脑上用Zotero进行不断地管理和调整。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我在任何地方,只要带上Max 2,就可以进入到我所有的PDF文件,不仅包括研究类的项目,还有像纳博科夫全集,卡尔维诺的全集等。阅读后,随时有想法可以记录,如果有大的研究计划上的想法,可以在相应的笔记中扩展,如果要正式写文章,可以用手机端的Ulysses III,而所有的笔记又由坚果云同步回Zotero下的文件夹内。在用Foxtrot进行数据库检索时,就可以看到相应地方的笔记,这样也就不用在意什么数据库检索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以下再说点Max 2 的特点:

1.  注释是内嵌的,可以迅速同步,在电脑端即可见。这一点是最新的固件已经可以实现。但是Max 2 相比dpt-s1笔迹没有优化。

 阅读的文件夹式管理,利用坚果去同步

2.    目前E-ink的存储容量还太小,对我来说512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只有32G,用坚果云拓展了这种可能性。具体举例:我目前的库有两百多G,但平常一直在更新中,包括对目录结构的调整,等某个议题差不多时,就会同步到坚果云,坚果云有个功能,可以快捷文件夹的形式(也就是文件夹不用移动到坚果云下面,从而保证了Zotero随时调整结构,也马上同步到坚果云)同步,就不用担心各文件之间的结构和同步会被打乱。注释同步非常方便,做完笔记会同步到原文件夹,在电脑上做笔记也会同步到Max 2 和手机端;


3. Max的页面处理功能相当好,PDF OCR(这里的ocr不是提取文本,而是保留图像,只是底层是文本,因此文本的错误不会影响阅读)的时候不用考虑clear scan. 还是exact。其实一般的电子书文件有两类比较难处理:一是archive这个网站的文件,往往背景页有痕迹,电脑上的软件都阅读有迟滞,eink上表现出晕染痕迹,boox的软件可以用去水印和锐化功能,完美。二是中文中读秀的pdf,有一类扫描质量比较差,也是需要用去水印、锐化和加黑功能。


4.  阅读时可以中间分割页面和查生词。可见下图:

   

4.  可以随意做笔记,页边上随便写,另外,高亮,横线曲线等等,就是不能插入另一个手写页面,容纳更多内容,可以有一个分隔横屏页面,但是不方便。


5. 记笔记,用文件夹规划各种项目;然后到Ulysses写草稿。缺点相较dpt-s1:一是笔记页面不能放大,也就是只能记一张A4纸的内容,这点完全没有利用到数码工具的优势。Dpt-s1的页面是可以放大的,这样容纳的笔记就多很多,适宜画复杂的大局性的思维导图;二是页面上不能插入另一个手写页面,可以插入的话就可以写你大段的想法、构思,这一点在以前的DPT S1中是可以的。

笔记的文件夹式管理

6.  各种软件,比如evernote,平常在所里阅读纸书时,有想法的话,都是对相关段落拍照并上传Evernote,然后再在Max 2 上的evernote上整理(加tag和归入文件夹)和阅读,因为不伤眼。


  相关推送:  

            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 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 上

          Leonardo 2019系列:最好的《达・芬奇传》和最畅销的《达・芬奇传》

             艺术史家的讲座: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提香和奥维德》的讲座


              Gertrud Bing: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记忆女神和和语言风格研究的核心人物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米开朗基罗的纸张使用——手稿的擦除、重写与复原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