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中)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1-02-10

   The discussion of methods spoils their application. — Erwin Panofsky


艺术史图书馆注:本来这个系列是分为上下两部分,可能中间隔得有点时间,写的方法和侧重都略有差异。这个公众号里有好几篇有上无下的,上是一时兴起,等要写下时会考虑更多,就变成中了。现在不光有上中下三篇,还会有附论三篇:一是利用韦伯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来讲艺术史研究需要方法论吗?二是讨论艺术史方法论、艺术史学史与艺术文献的三者间的关系,三是刊登Raphael Rosenberg的Methodische Ansätze in der Kunstgeschichte Versuch einer gegliederten Bibliographie的试译文,但重点在将目前这个艺术史方法论中的篇目放到一个十二个大类、下设细分主题的方法论的结构中。另外,还将新开一个资源推荐的栏目,除了推送一些艺术史常用的数据库、数字人文项目外,也将逐渐更新这个方法论书单中的电子书。上面潘神的名言作为我们这一系列的题词也很合适。


上期请看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德沃夏克(1874-1921)《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和Geschichite der Itali. Kunst im Zeitaler der Renaissance(1927-1928). 


德沃夏克的艺术史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主要以1918年发表的《歌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为分界。

在此之前,他主要认为整个艺术发展是不断走向自然主义的过程。而之后,他开始着重考虑理想主义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动力。


德沃夏克1895年在维也纳学习历史,主要是在Theodor von Sickel 门下和维克霍夫门下学习美术史。他的论文写的是《拜占廷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手抄本绘画的影响》(Byzantinischer Einfluß auf die Miniaturmalerei des Trecento,),他的资格考试论文是《纽马克特的约翰的手抄本彩绘插图》(Die Illuminatoren des Johann von Neumarkt),1902年在维也纳大学任教,1905年接替李格尔的职位。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是在他去世之后,1923年由他的学生编辑了他生前的文章,并以精神史的美术史来进行概括的一个本子。内有6篇文章,下附原文及最初发表年份:Idealismus und Naturalismus in der gotischen Skulptur und Malerei, 1918; Katakombenmalereien. Die Anfänge der christlichen Kunst, 1919; Pieter Bniegel d. Ä., 1920; Über die geschichtlichen Voraussetzungen des niederländischen Romanismus, 1920; Über Greco und den Manierismus, 1920; Schongauer und die niederländische Malerei, 1920/21; Dürers Apokalypse, 1921。







中文本据英文本译出,2010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中《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唯心主义与自然主义》另刊于2015年。


德沃夏克的文献目录,一是在1929年出版的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Kunstgeschichte,在书末有Bibliographie der Schriften Max Dvoraks,这个文献目录是从1895年开始,一直到1921年过世时的文献;二是J. Neumann 1962年发表的Das Werk Max Dvoraks und die Gegenwart,在文末附录了一个颇为有用的文献目录,其中尤其是未出版的文章和各时期的讲义。


近年来,德沃夏克最受关注的其实是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情况。2012年在纽伦堡召开的33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第六单元世界文化遗产板块中,就有Jonathan Blower关于德沃夏克在一战时期的文物保护的研究,而他正在写的论文也是关于德沃夏克和哈斯堡帝国晚期的文化遗产的管理。

2009年,Sandro Scarrocchia 出版了Max Dvorak Conservazione e moderno in Austria (1905-1921,之后2012年,也是由他编辑了德沃夏克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文章,Schriften zur Denkmalpflege,共846页。德沃夏克在1918年就出版了相关的论文Katechismus der Denkmalpflege。



他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与家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老师里格尔有关。里格尔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论文也由Sandro Scarrocchia 汇集出版Alois Riegel: Teoria e Prassi della Conservazione dei Monumenti,里面还包含了两篇德沃夏克评价他的老师里格尔的文物保护观念的文章。


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的书画保护是自成体系在,但另一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上,是颇可与西方相类比。近几年来,除了布兰迪的《修复理论》被译介之外,似乎并未见到更大规模的讨论。在这方面,较为综合的讨论是2003年的一场国际会议,事后出版了论文集La teoria del restauro nel Novecento da Riegl a Brandi,涉及了相关各个方面的讨论,循此可以进入各个方面。




潘诺夫斯基的Die Perspektive als “Symbolische Form”(1927)、Studies in Iconology 1939 图像学研究和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1970《视觉艺术的含义》


如果说形式分析是最容易展现才情的地方(沃尔夫林的富有个人魅力的讲座和Roberto Longhi的形式语文学式的文体),那么图像学研究绝对是艺术史中最容易体现一个学者不断发展的学术“金字塔”


瓦尔堡的图像学,根基在佛罗伦萨的档案和他的Bibliography的一面,而早期的瓦尔堡图书馆就是他的学术大厦,之后又以图版的形式展现出来。潘诺夫斯基则是力图将这样的传统带入到了20世纪,而面对21世纪新的图像时代,Horst Bredekamp这样的学者不懈地通过科学与艺术(对伽利略、开普勒等的研究)来拓宽图像学的研究


形式分析可以说一直在走下坡路,就像我们都要追念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老一辈鉴定大师一样,今天形式分析也要遥想当年沃尔夫林的形象记忆能力,我们的眼睛都被网络照片宠坏了,哪怕天天面对原作,何来形象记忆。而图像学研究方向的艺术史家利用着图像时代的新现象,同时整理老一辈的遗产(瓦尔堡全集的陆续出版,潘氏的书信集的出版), 将研究开出了新枝,这也正是一种作为人文主义的艺术史。


关于潘诺夫斯基的阅读,目前比较好的读法是两种,一种是新的材料,一种是新的读法,都能产生新的看法


一是通过最新出版的潘诺夫斯基的六卷本书信集来阅读

这套书信集从2001年开始出版第一卷,到2014年出版了最后一卷,这六卷每一卷都有一千三四百页之巨,信件数量可能比布克哈特还多。这套书信集的编者是Dieter Wuttke,他对每一封信都做了详细的注解,而且第六卷是他专为整个书信集做的索引、寄信人分类等。



这个书信集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原始资料库,比如之前提到Bing是瓦尔堡研究的关键人物,其中就有潘若夫斯基跟她的书信往来,而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给他人的信件中对Bing的评价。我们往往将潘诺夫斯基的方法称为图像学研究,但他称自己主要是将Vöge, Riegl, Goldschrnidt, Warburg, 和一点Wölfflin 与Friedländer从19世纪的传统里带到20世纪(was ich mir vornahm, war nicht sowohl, etwas "Originelles" zu leisten, als vielmehr, unter Vermeidung der Einseitigkeit, soviel von der grossen Tradition des 19. Jahrhunderts (Vöge, Riegl, Goldschrnidt, Warburg, sogar ein bißchen Wölfflin und Friedländer) in das 20. herüberzuretten als es in meinen Kräften stand)。所以是一种混合了图像学与形式分析的综合性的方法。


二是通过潘诺夫斯基的文献书目(Bibliography)来读

目前最新的潘氏的Bibliography在刚刚出版的Fokus Panofsky上,这是书信集第六卷中的文献书目的更新版,编者就是Dieter Wuttke,瓦尔堡的两卷本的文献目录也是他编的。

这个书目非常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书目的一点是它包含了各个著作是从哪些单篇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呈现了潘诺夫斯基的著作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所列的译作也点出了是否包含潘诺夫斯基专门写的序言,比如在120页就提到法译本的《图像学研究》潘诺夫斯基作了重要的前言,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修正。



潘诺夫斯基的基本情况,可以阅读Erwin Panofsky: A Curriculum Vitae,这篇文章是了解潘氏的最佳入口,目前有中译本《潘诺夫斯基传略》可点击至维特鲁威公众号阅读。另外,关于潘氏的研究,老范的几篇论文颇为深入,值得阅读。 范白丁:《19世纪末的艺术科学》范白丁:《图像学研究》的一些理论来源 范白丁:潘诺夫斯基早期学术中的艺术史观  范白丁:从眼睛到精神

1906年的潘诺夫斯基

潘氏的著作主要分为早期的德语期和后来的美国期。

早期德语期,现在主要看Martin Warnke 1998年编的两卷本的Erwin Panofsky Deutschsprachige Aufsätze 。

1926年在汉堡



潘诺夫斯基的早期德语期体现出强烈的艺术史理论方向的兴趣,他早期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丢勒的理论,在里格尔的基础上写了Der Begriff des Kunstwollens 1920, Über das Verhältnis der Kunstgeschichte zur Kunsttheorie 1925。Die Perspektive als “Symbolische Form”(1927)是受卡西尔的书的影响,现有Wood的英译本,注释颇详。


潘诺夫斯基属于瓦尔堡-Saxl-Wind这条图像学的脉络,他也深受瓦尔堡圈子的影响,他在艺术作品中首先看到的就是意义的载体,或者用卡西尔的说法symbolische Formen。他早期对于这些内容的意义的探索体现在Dürers Melencolia (1923), Die Perspektive als “Symbolische Form”(1927), Herkules am Scheidewege(1930) ,30年代早期,他还发展了一种解释的模型Zum Problem der Beschreibung und Inhaltsdeutung von Werken der bildenden Kunst 1932,而这是他后来《图像学研究》的先声。


在汉堡当地的报纸上登载了Professor Panofsky in Newyork的信息


潘氏的美国期的著作都是英文写成的(他自己在写给Paul Frankl的信中就会提到I personally have not set foot on German soil since 1934 and not published a single line in German after that date),而且他是有意识的选择的,而且在美国也不再写作艺术理论方面的内容(可能跟语言有关)。


对于艺术史写作中不同语言的使用,潘诺夫斯基是一个比较容易进入的角色,而通过他可以去看整个从德国流亡到其他国家的艺术史家(可见Transplantierte Kunstwissenschaft: Deutschsprachige Kunstgeschichte im amerikanischen Exil)的语言转换情况,比如Paul Frankl后来出的英文书都是找人翻译的,而且他完全不管翻译的结果。而从语言转换为出发点,可以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像瓦尔堡这样的语言风格(这是一个难点)。


1966年在普林斯顿


最著名的1939年的Studies in Iconology 是到美国之后的著作。而对于图像学研究方法,一定要注意将图像学与潘诺夫斯基的反应联系起来,图像学盛行时潘还在世。我们这里用作题词的名言The discussion of methods spoils their application,这是他在评价Heckscher的论文The Genesis of Iconology时所说,而Heckscher则把这句话作为了论文的题词。


要理解这本书,首先要了解潘式本书的撰写过程。在早期的德语文献中就有相关论文(zum problem der Beschreibung und inhaltsdeutung von Werken der bilden Kunst),在后期又有进一步的阐释(法语版的《图像学研究》潘氏写了重要的前言,在这时期,他已经不再用图像学这个词,而用图像志),这些信息也应当提示出来。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更具可读性和判断力的文献书目。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出版了由Irving Lavin编辑的潘诺夫斯基的一百周年诞辰的纪念文集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 views from the outside : a centennial commemoration of Erwin Panofsky (1892-1968),其中的文章来自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和电影批评、博物馆专家和艺术史学家受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的启发。


Kultermann 的Geschichte der Kunstgeschichte:Der Weg einer Wissenschaft(1990)


这本艺术史学史的著作有一个英译本The history of art history可以参考,《美术史的形状》中艺术史家的条目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本书。


这是之前在评价Sciolla的史学史著作中所讨论的三种方法中的第二种方法,更偏向于艺术史学史的教材式著作,和巴赞的Histoire de l'histoire de l'art: de Vasari à nos jours和Sciolla的La critica d'arte del Novecento。Kultermann 1966年出版的Geschichte der Kunstgeschichte , 内容非常具有可读性,信息量也很大,但缺少注释和进一步深入的可能,就像一个完美的故事。具体可以看我对于Sciolla的讨论


慕尼黑大学艺术史系的Kunstgeschichte-aber wie? Zehn Themen und Beispiele (1989) 


    



《艺术史研究— 但如何呢?十个主题和例子》这是由慕尼墨大学所编的艺术史导论类著作,与之后要介绍的Kunstgeschichte :Eine Einführung 是同一出版社的同一类著作。


慕尼黑是艺术史研究的中心,2003年出版了专门论述慕尼黑大学的艺术史研究的两百年历史,200 Jahre Kunstgeschichte in München: Positionen, Perspektiven, Polemik 1780-1980。



马普所的Kubikat检索系统中的四个艺术史图书馆:罗马的bibliotheca hertziana ,佛罗伦萨是KHI,慕尼黑的ZIK (Zentralinstitut für Kunstgeschichte) 和法国的DFK,这几个收藏各有所重,其中慕尼黑的收藏范围较广。


沃尔夫林在慕尼黑担任教职很长时间,在沃尔夫林部分我们曾经提到2016年首次出版了他在慕尼黑大学的课程讲义,其中就包含最著名的Grundbegriffe der Kunstgeschichte,这是1914/15年的讲义。第9届艺术史大会也是在慕尼黑。


这十个主题其实就是对于十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范例,在理解了这些范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了解艺术史方法论的实际使用,这也是回应潘诺夫斯基所告诫的The discussion of methods spoils their application。如果从实践层面去了解这些使用方法,那也能够更容易辨认出所阅读的研究的方法,并可以思考从其他方法进入的可能性。书末提供的艺术史方法论的书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论结构,之后将作进一步讨论。


 达芬奇的《莱彻斯特手稿》展

 Leonardo 2019系列: 最好的《达・芬奇传》和最畅销的《达・芬奇传》

Leonardo 2019系列:达芬奇的Codice Leicester的研究书目 上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