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激素色变?大可不必。激素不是洪水猛兽,该用就得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网络上曝光了一起“大头宝宝”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原本漂亮可爱的宝宝,在使用某“消”字号面霜两个月之后,竟变成了“大头婴儿”,出现 “满月脸”面容、肥胖及生长发育迟缓现象。而该面霜被证实检出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这究竟怎么回事?医生给宝宝开的激素类药物,还能安全使用吗?



激素面霜事件中的宝宝

(图源:@老爸测评)


涉事面霜


为解答上述疑虑,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激素。激素分为很多种,有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都是人体能够自身合成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都叫做“激素”,他们的作用可大有不同,而人们口中所说的激素,一般是指“糖皮质激素”,即上述事件所涉及的激素。


01

认识糖皮质激素


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参与调节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活性成分。当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引起糖皮质激素缺乏症,表现为免疫力低下、皮肤色素沉着、生长发育迟缓等,应给予激素补充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发现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并合成了一系列的甾体激素类药物,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的一把利刃。


对于非医药专业的患者和家长,如何判断某个药物是不是糖皮质激素呢?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都有特定的识别符号,如“XXX松”、 “XXX龙”、 “XXX奈德”等。


根据效力的强弱,糖皮质激素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三种类型。其中,短效糖皮质激素主要为天然激素,抗炎效力弱,作用时间短,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中效糖皮质激素效力介于短效与长效之间,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常用于风湿免疫类疾病;长效糖皮质激素抗炎效力强,作用时间长,用于抗过敏、封闭等,长期使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故不推荐作为长期用药。


表1 糖皮质激素效力与代表药物


然而,正因为糖皮质激素应用范围广且作用强大,在使用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这也是人们所担心的地方。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即库欣综合征,系激素导致脂质代谢及水盐代谢紊乱所致,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库欣综合征症状示意图


  • 诱发或加重感染,在抵抗力低下(如白血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中更易发生。


  • 消化系统并发症:胃、十二指肠溃疡,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儿童可造成生长发育迟缓,长期使用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使用隔晨疗法(即每隔一日, 早晨时给药一次)可降低儿童矮身材风险,必要时应用生长激素。


  •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精神病史者慎用。


  • 眼科病症:青光眼、白内障等,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既然糖皮质激素有这么多的副作用,那宝宝生病了是不是应该拒绝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糖皮质激素应用范围为广,在临床上无法避免地会使用到,再者,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剂型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极大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只要遵循医嘱,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便能使治疗收益最大化。


02

口服糖皮质激素


口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某些儿童慢性疾病如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常规用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有以下三种疗法:


1.小剂量替代疗法:短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


3.大剂量冲击疗法:用于急性、重度及危及生命的疾病抢救。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上午8~10时为分泌高峰,在此时顿服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其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的抑制,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慢性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可随意停药,应遵医嘱逐渐减停以避免停药反应的发生。


03

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长期控制)、支气管炎、喉气管炎及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常见剂型有吸入气雾剂、粉吸入剂及雾化吸入混悬液

目前国内有三种用于儿童雾化吸入的ICS,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其中布地奈德是WHO唯一推荐的儿童抗哮喘ICS;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4岁儿童的雾化ICS。相对于口服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有以下优点[2]

  • 药物治疗指数高、安全性好,一般无需按公斤体重计算儿童用量;


  • 患儿配合度高


  • 用药量少,仅为全身用药的几十分之一,可避免或减少全身给药潜在的不良反应,长期低剂量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无显著影响[3,4] 。

几种常见的吸入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相比,尽管ICS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给药方式的特殊性,药物吸入后容易沉积在口咽部,引起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因此,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应使用专用给药器,使用后应立即清水洗脸及漱口,对于幼儿无法漱口者,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再适量喂水。


04

鼻用糖皮质激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效果,可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部不适,如喷嚏、流涕、鼻痒及鼻塞。常见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布地奈德鼻喷剂、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等。局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少,在推荐剂量下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可能性小。

糖皮质激素鼻喷剂一般在使用后几个小时后起效,应注意规律使用2~4周后复查,不宜随意加量或减量,同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喷鼻姿势,以避免药液流入消化道引起全身吸收。

正确的喷鼻姿势


05

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


外用激素药膏适用于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但禁用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以免加重感染


根据激素种类、浓度、作用强度的不同,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及弱效4类。儿童肌肤柔嫩,药物较容易经过透皮吸收进入体内,应选择弱效药物,慎选择强效及超强效品种,并避免在婴儿尿布区使用(封包增加吸收)[5]


表2 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强度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为中强效激素,但二者属于软性激素,局部外用时活性高而全身吸收较少,故可用于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只有弱效激素可用于皮肤柔嫩部位,并可长期使用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开头提到的涉事宝宝霜违法添加大量的氯倍他索丙酸酯系超强效激素,作用强度大、代谢时间长,且被当做面霜长期大量使用,经过柔嫩的皮肤进入宝宝体内,最终导致婴儿严重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激素性皮炎、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沉着、停药反跳等,患者应主动监测:对于强效、超强效激素,应每2周检查一次;中效激素应3~4周检查一次;弱效激素应4~6周检查一次。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逐渐停药。

为减少外用激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是每次只涂一点点就好了呢?这是错误的想法。用量过少达不到疗效,用量过大则易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外用激素的用量,有一个估算方法:指尖单位(FTU)估算法。1个指尖单位是指成人食指指尖1个关节长度的药量,约为0.5g,可供双侧手掌均匀涂抹一遍。儿童用药时,可先用成人手掌测算儿童用药部位皮肤面积,再换算成外用药量,即1指尖药量可涂成人两只手掌所覆盖的面积

指尖单位估算法示意图


总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药物,激素不是洪水猛兽,无需谈之色变。我们只有了解它,才能用好它,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重要的事说三遍,使用激素类药物,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明确诊断,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切忌自我诊断,自行购买和使用;

  • 遵循医嘱使用,规律用药,不要擅自加量、减量或者停药,以免耽误病情或者引起停药反应;

  • 主动监测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儿童长期用药,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依谆, 殷明. 药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 王会.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 2018, v.31;No.472(17):136-137.

[3] 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J]. 临床儿科杂志,2018,36(02):95-107.

[4]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17. Available from: www.ginasthma. org.

[5] 李邻峰,顾恒,温海.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02):73-75.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陈芳昭;审核:吴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拜年啦!拜年啦!今年春节怎么过,我们倡议!
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几点科普每周药点-腹泻不建议立即吃止泻药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会有后遗症吗?
胰岛素——“药”知道的事儿
普通感冒用药常见问题之你问我答每周药点-退热栓不比口服退热药安全!宝宝出现生理性黄疸VS病理性黄疸,应该怎么做?家庭常备小药箱
宝宝要不要补维生素D
每周药点-孩子腹泻口服补液盐加水有讲究!七问了解新冠疫苗接种要点!
小儿腹泻怎么办?

共同关注儿童健康

文章版权归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