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武大丁虹教授:我用痛哭讲完了一堂网课,抗击新冠需要科学与人性
文章转载自:珞珈工作室
注射比口服好,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概念,相反,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口服差,血药浓度不如口服稳定,治疗效果也就不如口服给药。我们是做药的,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会超过临床医生。我们在做口服药的时候,一定会通过技术让口服药获得与输液一样的血药浓度,由于口服药可以一天内多次给药,这样我们更方便保持“血药浓度24小时内维持稳定的浓度”,而不是注射的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血药浓度过高会产生毒性,血药浓度过低又无效。
住院就要输液,是最愚蠢的医疗。只要能口服就不要注射,这是全世界医学界的法则,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行了呢?是中国医生的问题,还是中国患者的问题?
用了2个毒性很大的广谱抗菌药——莫西沙星、替加环素。然而这个病例从检查结果看,白细胞没有升高,中心粒细胞没有升高,提示根本没有细菌感染;况且现在的抗菌药基本是广谱高效的,完全没有必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能增加疗效,只能增加副作用;
用了2个抗真菌的药物
用了2个抗真菌的药物——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抗真菌的药物一般肝肾毒性极大,况且没有证据证明患者有真菌感染,除非痰液培养有明确的真菌感染,一般真菌感染,分泌物会有拉丝的现象,即使不检查,也有80-90%的预判,现代医疗的问题是,医生的医疗技能在退化,很多可以通过痰液的颜色和性状判断的疾病,大家都依赖检查,然而很多检查无法告诉你病因,比如呼吸道疾病患者,基本被要求做CT,但CT给予你的提示只是,你肺部有炎症,至于产生炎症的原因它无法告诉你,因此,无法利用CT告诉你如何精准用药,还是需要靠医生的“医疗技能”,当医疗技能不行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地毯式轰炸”,大炮打蚊子,瞎猫捉到死老鼠,上面的用药方案就是如此,判断不出病因,就将能上的药物统统上去,也许总有一个药物是对的;
用了激素药物
用了激素药物——激素具有抗炎作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都会导致炎症,一般用上激素,都有可能一定程度改善病情。比如针对新冠重症治疗,牛津大学研究结果就是“运用激素可以降低新冠的死亡率”,但是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虽然救命了,但不利于康复,导致新冠后遗症比较大,或康复期比较长。我在新冠的治疗中,采用甘草酸替代激素,甘草酸免疫抑制作用没有激素强,也没有激素可能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相对安全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国外没有甘草酸制剂,因此,我们是幸运的,可以用更安全的方式与“感染性疾病博弈”。
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
人体三大屏障系统及当今医疗在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防治中的疏漏
人体包括三大屏障系统:
第一道屏障系统为:皮肤、黏膜组织屏障;第二道屏障系统为:无差别免疫屏障——细胞免疫;第三道屏障系统为:目标免疫屏障——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2)第二道屏障用了第二道屏障——无差别免疫屏障:当病原体或过敏源入侵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如白细胞会游走到感染部位,杀灭病原体。
细菌感染会释放大量白细胞趋化因子,刺激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大量生成,并游走到感染部位杀灭细菌,因此,细菌感染,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会升高,细菌感染导致重症或死亡的原因与过度激活免疫,矫枉过正产生“炎症风暴”相关,脓毒症的定义就是“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病毒感染一般不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主要是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变化,病毒感染时,单核细胞会大量成熟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激活,通过分泌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杀灭病毒,但如果这些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就形成“炎症风暴”,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这就是病毒感染导致重症或死亡的原因。
无差别免疫屏障,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抵抗并杀灭病原体,但防御不当,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引发“炎症风暴”,是患者重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新冠大量的临床病例的分析,发现女性在COVID-19感染后不仅症状相对较轻,而且比男性有更长的潜伏期,男性感染后的病死率高于女性,在确诊的2019-nCoV重症感染者里面,大量的患者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患者体液中可以检测到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在此前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等感染疾病案例证明,细胞因子风暴才是真正的夺命杀手,可以触发免疫系统对身体的猛烈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武汉新冠疫情中,对重症患者启用“甘草酸”的医疗方案。非典之后,我经过17年的研究,证明甘草酸具有抗炎症风暴的作用,且不良反应低于激素类药物。甘草酸作为鸡尾酒疗法的主要成分之一,通过对抗“炎症风暴”,挽救了许多重症新冠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抗新冠病毒,不一定需要“杀新冠病毒的药物”,找到病毒致命的原因——我们自己免疫系统的过激应答,用药物抑制这个过激的免疫反应,让患者活下来,然后等待时间,等待病毒自我“衰老”。
(3)第三道屏障第三道屏障——目标免疫屏障:疫苗就是通过构建人体第三道屏障发挥作用的。
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第二道屏障率先启动,释放炎症因子围剿病原体,随后,人体免疫系统,通过B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这个抗体是为了保护机体,当同样的病原体再次进入人体时,抗体就会识别到这个病原体,迅速精准的杀灭它。抗体具有高度的“忠诚度(特异性)”,只“偏爱”让它产生抗体的那个“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不会“多看一眼”,极其忠诚,极其专一。
比如,新冠病毒会让机体产生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这个抗体不会多看一眼“流感病毒”,只专注“新冠病毒”,因此,新冠病毒的抗体,只会保护患者不再感染“新冠病毒”,不会预防流感病毒的感染。
同样,流感病毒可产生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支原体可产生支原体特异性抗体……
如果体内产生了抗体,相应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时,抗体会“识别到敌人入侵”,就可启动“目标免疫屏障”,进行精准的防御与打击。
由于“目标免疫产生的抗体”专一性过高,机体内有“2020年新冠病毒抗体的人群”,不能防御“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因为,它们长的不太一样了,2020年的新冠病毒抗体不认识“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因此,预防不了奥密克戎的感染。这也是为什么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即使体内产生了“抗体”,但仍然会再次感染的原因,因为病毒变异了(整容了),抗体不认识了。
疫苗的作用:就是让人在没有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例如新冠病毒疫苗,我们国家主要为灭活疫苗,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杀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力,但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到体内后,可产生专一性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实现目标免疫屏障”。
临床用什么指标判断你是否感染了新冠?是否产生了“抗体”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适合用“疫苗”实现全民免疫
1. 病原体相对稳定,不易变异。变异的病原体,由于形态、性质发生了变化,抗体可能就无法识别,不再将这个病原体当做“敌人”,也就不会启动免疫反应,疫苗就失去了保护作用。
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都属于变异性极强的病毒,2020年的新冠病毒与当今流行的奥密克戎新冠病毒,虽然是一个家族的,但已经长的很不一样了,让最初的“新冠病毒抗体”去识别现在的“奥密克戎病毒”有点勉为其难。
2. 保护性抗体持久存在,不易消退。如果感染一次,或规律接种疫苗能够产生持久的保护性抗体,才可能获得全民免疫的结果。新冠病毒感染后,或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大多数人(新冠病毒感染)会在3个月左右,抗体消失,部分人会在6个月左右抗体消失,极少数人抗体可以持续存在1年或更长时间,并且还有一定数量人群,即便感染或接种疫苗,完全不产生抗体。这种病毒的特性,实际上很难实现“全民免疫”。
哈佛、耶鲁、斯坦福三校联合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重复感染的人群占7%,重复感染+接种疫苗的人群占55.7%,只感染一次的占2.4%,感染一次+疫苗接种对的占29.1%,也就是94.2%的美国人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这组数据非常充分的说明,很多人会重复感染新冠病毒,不会因为一次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抗体,就获得免疫力。且不说获得终身免疫力,新冠到目前只有3年时间,3年之内大家在重复感染,充分说明“新冠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不具备持久性。我们不可能每3个月,将全世界70亿人,或全中国14亿人都接种一次疫苗,而且这些疫苗还能紧跟“病毒的变异速度”。因此,新冠病毒并不适合“全民免疫”这个医疗方案。目前可以获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包括:“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脊髓灰质炎…….”.
为什么人们会重视“第二道屏障、第三道屏障”而忽视“第一道屏障”呢?可能因为,第二、第三道屏障与免疫有关,可以用药物、生物制剂及疫苗进行干预,科技感强,经济效益显著。
第一道屏障是人体的皮肤组织屏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屏障,是机体直接对外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为什么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忽视第一道屏障”,因为这个屏障看上去“简简单单”,平民百姓都看得见,摸得着,太过低级,没有高级感,而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可以衍生出很多学说,即使是专家也无法评判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于是,无论发明什么学说或产品,没有人可以准确知道它是否正确,其神秘性可以抬高它的科技感和身价,名利双收是大家愿意追求的东西。
而第一屏障的健康与修复,可能只需要“普通的营养素”就可以实现,是大家都认识的东西,毫无高级感,也卖不出好价钱,几乎不会有人做这样的傻事。一套抗肿瘤治疗可能花掉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一瓶复合维生素只需几十元。然而一个患者,长期的口腔溃烂,组织增生形成瘤体,医院认为是肿瘤,开始用抗肿瘤药物,我只是让她试试“善存-复合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配合蜂胶,很快,多年不好的口腔溃烂及增生性瘤体就恢复了健康。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名利双收”的研究,选择“用营养健康第一屏障”,解决疾病问题?
为什么我会在自己的护肤品、洗涤用品中拒绝加防腐剂呢?(1)防腐剂具有明确的致癌性,女性乳腺癌替代肺癌成为第一大肿瘤,与化妆品中的防腐剂、致癌剂密切相关;(2)防腐剂可杀灭皮肤的正常菌群,导致皮肤屏障损伤。例如,一个名牌洗发水,13个成分,抗菌剂高达9种,长期使用这类洗发水,会导致头皮正常菌被杀灭。由于我研制的洗发奶没有防腐剂,有些朋友初次使用后会剧烈瘙痒,并产生大量头皮屑,这是因为,他以前使用的洗发水有太多抗菌剂,杀灭了头皮上的正常菌群,致病菌没有正常菌的限制,完全靠抗菌剂对抗致病菌,一旦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产品,致病菌没有管制,过度生长导致头皮屑。这种情况下,坚持1-2个月不用抗菌剂,待头皮正常菌群重建后,自身有抗病能力后,就不再有头皮屑了。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呼吸道屏障及肠道屏障上。在人体的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上都存在与人体友好相处的共生菌群,比如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但抗生素滥用在中国极度严重,无论什么病,都会用到抗菌药。其实细菌感染只占感染性疾病的20%左右,但几乎90%以上去医院看病的人都会被用到抗菌药,真菌性肺炎大多数是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杀灭了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导致真菌过度繁殖;在中国,抗菌药滥用最大受害人群是婴幼儿,婴幼儿肠道菌群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体系,根本经得起抗菌药的狂轰滥炸,抗菌药轻而易举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健康,被滥用抗菌药的孩子,很多都成了易得病的体质,因为抗菌药将“人类第一屏障中的生物防线”摧毁了。生物防线相当于长城外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水一旦抽干,人体每天面对的就是“兵临城下”。拒绝滥用抗生素,是一个家长对孩子最有能力的保护。
刚结束研究显示:我们刚刚结束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血管硬化明显相关,给大鼠喂食维生素D缺乏的食物,大鼠3周就出现血压升高的状况,比典型的“血管内皮损伤剂——NAME”作用更迅速,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维生素D不是越多越好,给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大鼠喂食相当于“人每天补充800IU”的维生素D,6周后,大鼠也出现了血管硬化,高血压的症状。
提示,健康的身体环境,是一架天平,营养素少了“向左倾斜”、营养素多了“向右倾斜”都会导致疾病。
面对新冠疫情,如果我们能安静的研究那些不被感染的人群与容易被感染的人群在“生化环境上的差异”,用优化的营养让易感人群达到不易感人群的健康生化水平,可能我们不需要如此的“严防死守”;或为开发出一个副作用大、有效率不高的“抗新冠病毒药物”欢欣鼓舞;或不断去接种疫苗,还不能预防感染……
2. 稳定大家的情绪,注意文章的措辞,不要制造恐慌,一个女士“因新冠检测阳性”自杀的悲剧,希望不要重演。
★何兵教授:一个理发都要预约的国家,居然敢谈制度和文化自信?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观看最新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