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1特稿 | 田间地野开课堂:中国贫困县建起世界级儿童教育体系

侯赏 食物天地人 2023-12-08

孩子们在学校自建的农场里开展学习


作者|侯丹、大明、李明博、马莎

责编|大明

后台编辑|童话



青龙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燕山东麓的一个满族自治县。青龙县属于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青龙县教育部门与中国滋根【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简称:中国滋根) ,成立于1995年,是在中国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合作,充分发挥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和组织优势,以及体制外的资源优势,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该县义务教育体系,以青龙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理念,以劳动教育为形式,以食农教育为主体内容,活用活学课程知识点为特色的多层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这一教育系统充分激发并利用家、校、社区多种空间的教育潜力,教育部门、专家、滋根、校长、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方承担不同职能,共同促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青龙生根发芽。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青龙县已从以前的贫困县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领先县。兴致勃勃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走进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农场,走进社区敬老院,走入家门口旁边的田地里,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展开学习。


一、顺势推动体制内外相结合


青龙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上的收获得益于体制内外教育工作者们长期、共同的耕耘。他们每每能在推进的过程中捕捉到机遇,一步步完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面推行。青龙的教育部门和中国滋根二十多年的合作使他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解、共识与合作经验。这有利于滋根带来的体制外的教育资源、理念与青龙体制内的教育组织、制度之间形成有机的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国滋根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支持青龙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在青龙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谓水到渠成。滋根对青龙教育事业的支持采取过两种形式,最初采取的方式是硬件资金支持。比如,资助贫困学生缴纳学杂费,资金上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校舍,解决学生饮用水问题,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帮助青龙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等。近年来,滋根的公益行动已经从最初的硬件资金支持走向了和教育部门合作,提升青龙义务教育的质量。比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训不同学科的专职教师,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中国滋根的参与下,在青龙县开展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主要工作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鼓励各个村庄创建绿色生态文明村,另一个是鼓励各个学校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学校。


2018年“绿色生态文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

及食育课程主题教研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食育抑或食农教育,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青龙的教育工作者看来,这几个概念所蕴含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皆以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为追求的目标。这三个概念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交叉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阐述相关的问题。生态文明表达的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样的说法则属于国际话语,而食育教育或者说食农教育则是社会组织经常使用的语汇。


从教育领域来看,如何看待这三个概念的落实?青龙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短时间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很难成为国家主流教育体制内的必修课程。既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教育的主流内容,认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青龙教育工作者们又想将这三个概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落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得益于青龙县近年来在创建绿色生态文明校方面的积累,依托于每个学校自己建设的劳动实践基地而形成的劳动教育课程因为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方向,有幸被纳入到了国家课程体系。青龙还被教育部列为劳动教育的实验区、实验县,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自2020年开始,青龙县趁势而上,继续摸索绿色生态文明校的2.0版本,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灌注到已然成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去。


于是,青龙的教育工作者们决定,将已然体制化的“劳动教育”作为切入点,把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食农教育所涉及到的方面,在“劳动教育”这一国家认可的课程体系中,既融入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知识,也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劳动教育”是被国家纳入教育制度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青龙在教育领域多年的探索已经在很多学校建设完成了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要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现成的物质基础。


简言之,政策保障、前期的教育探索以及物质条件三方齐备,青龙的教育工作者们正是依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也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劳动教育的进阶版。青龙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通过系统地让学生通过更多实例性的、场景性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环保、节能、生态等等理念,让学生更直观地全方位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知。


同学们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活动


二、立体化的教学组织和课程安排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组织方面,青龙县已尝试搭建起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青龙县这一层面,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携手中国滋根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绿色生态文明校园创建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束后,在青龙教育和体育局的“青龙教师发展中心”里成立了“劳动教育教研组”,中国滋根对这一教研组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劳动教育教研组”既属于体制内的科室,同时也是中国滋根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学校的督导组。教研/督导组的成员非常多元化,并定期更新成员,其成员既包括基层学校的校长,也包括中国滋根的教育专业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包括下乡进入学校调研听课、查阅教案或指导课程实施,汇总整理各学校的教学情况开展教学研究,定期举办教学观摩和教学交流活动,从整体的县域视角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教研/督导组的带领下,具体到学校的层面,则通过开展教学培训,教材编著,优秀案例征集,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研究等工作提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质量,储备教师人才,打磨教学成果。


2020年开始,青龙县的各个小学和初中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探索教育课题,推进工作。各个学校还可推荐并委派教师参加滋根举办的“共创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的教职培训,也可以贡献优秀教案,投稿给北师大负责编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材。教师们的教学的成果和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参加评奖,在评职称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加分项,提高教师们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劳动教育和体制内教育相结合的积极性。


每个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都是利用学校的闲散土地建设而成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前身是改革开放前农村学校用来进行劳动教育的一小块土地。改革开放以后,青龙仍然有66所中小学保留了校山校地,这就是劳动实践基地的雏形。


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方面,以青龙县的山神庙小学为例,作为寄宿制小学,山神庙小学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走读的学生在学校吃一餐午餐,住宿的学生一天三顿都在学校吃。劳动实践基地上的农业种植主要由后勤部门负责,食材产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学校,一方面补充学校食堂所需,另一方面使劳动实践基地能有一小部分收入,作为补充经费。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开支已然列入学校的正常开支,类似于学校教学的实验室等,除了教育部门给予行政拨款,中国滋根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劳动实践基地的生产劳动可以持续下去,比如,购买种子,施肥等等。对于学校来说,劳动实践基地的农产品只能作为补充性食材,并不足以维持整个学校的食堂所需,学校还是要通过政府采购渠道去外面采购的。青龙在2020年之前是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为青龙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营养餐。


劳动实践基地的课程安排由每个学校的教学校长负责,由滋根支持一部分资金,在年初的时候,由各个学科制定教学计划,事先安排好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和次数,根据课程规划提请学校的后勤部门配合课程内容的准备。比如,如果数学、英语和劳动课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安排种白薯的课程,那么就可以制定规划,请后勤部门按照课程要求来种植白薯,一陇施加农家肥,一陇施加化肥,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则由负责教课的老师带领学生阶段性地观察白薯的成长过程,参与部分劳作过程,并让学生品尝比较两类白薯的味道,由此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参与劳动,理解农家肥和化肥之间的区别。


可持续发展教育、劳动教育和课堂书本学习三者之间通常以劳动教育为依托,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


一种为独立的劳动课。根据国家规定,劳动课必须进入课表,每周不少于2课时。目前劳动课的老师基本是班主任兼任,未来也计划聘用专职劳动课教师,目前提倡专兼结合的形式。第二种模式是学科融合模式,把生态教育、劳动教育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农场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体验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成效。两种模式并行,受到师生的欢迎。


独立的劳动课也分为三种,分为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生活劳动可以在家里完成,帮爸爸妈妈做饭;一些寄宿学校也开始计划在校园里开辟新的空间,即大操作室,供师生们在田间地头收获果实后直接进入烹饪等相关劳动阶段。生产劳动包括在劳动实践基地里完成耕种。社会服务劳动则包括清理河道垃圾,给养老公寓打扫卫生等等。


服务村庄,打扫卫生


学科融合模式则是将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上到劳动实践基地中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比如,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讲授语文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基地劳动,引导学生对基地植物和农作物进行观察,作为作文的题材和素材。教授数学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分组测算基地面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感知一平方米有多大,一百亩地大约是多大,形成直观感知。英语融合课则可以教孩子们对茄子、青椒等农作物进行英语表达。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有收获。


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懂得了粮食、白薯经过什么过程才能生产出来,真正体会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这对于学生们认识环保的意义,形成珍惜劳动成果,肯定劳动价值,热爱并尊重劳动的品质,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青龙希望通过这三个层面两种模式的劳动教育从思想认识、情感观念、行为习惯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由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开展的劳动课程内容不同,所以教研/督导组目前计划搜集、提炼、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手册,去辅助全县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开展,形成系统化的模式。



学生们在劳动实践基地中

以学科融合模式来学习课本知识


青龙还通过家校合作来推动家长对劳动实践基地教学的认可和参与。比如,山神庙小学有过这样一堂课,种黄瓜,需要对比施农家肥和使用化肥后,黄瓜生长的区别。在种植过程中,由于老师比较年轻,自己也不太懂种田的道道,于是学校和老师就发动学生家长参与,找到了两个学生的家长,请他们来学校的实践基地给学生们亲自上课示范。这样一来,对于家长来说,教学生们种黄瓜,这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肯定,家长感觉很自豪。对孩子来说,也愿意父母来学校上课,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父母被邀请来上课,是很光荣的。所以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支持劳动教育的。


家长课堂


同属于义务教育的初中,虽然课业负担比小学重了,但仍然可以结合初中的教育目标,灵活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仍能做到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融合学科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比如,祖山镇初中也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但这个初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小学的劳动基地不同——祖山镇初中采用了设施农业,在大棚里种植了很多植物。在劳动课上,学生们既学习学科知识,也学习劳动技能,在大棚里测温度、湿度,根据种植需要对湿度温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开设与信息化、技术化相关的劳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基地里面上课,不是占用教学时间,而是把课堂里面的理论演绎放到实践过程中去,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并增加学习兴趣。


对老师来说,如果能把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好,学生们愿意到这样的有实际场景的空间里来上课,那么空洞的知识和理念就可以变为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和过程。这样的融合性教学过程将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将加深学生对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老师和学生们是非常认同的。当然,这对于老师们来说,就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空讲知识和理念了,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利用好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获得成长。


青龙的教育探索不仅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教育,使教学“活”了起来,更增加了家长、社区对学校教学的参与度。以劳动教育为依托,融入学科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孩子们环保意识、劳动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了作用,甚至让部分老师和家长改变了对于农业的偏见,重新树立了积极良好的就业观。青龙模式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新思路。劳动教育融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实践创新的空间!


—END—



教育部禁止中小学校内设置小卖部,辣条再见!

诚食讲座 | 欧阳令芝:返乡青年的另类教育实践

高考日 | 张玉林:四十年,乡村教育经历了什么?

王丹 | 新版“劳动课”怎么上?先来重新认识食农教育

8本好书让你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变迁 | 好书推荐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B站/知乎/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