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七日谈》|“心宽一些”
焦 虑
《新年七日谈》
心 宽
如果让大家用几个词来形容自己平时最惯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应该排在前几位。
“如何不焦虑”是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但是把这个问题换成“如何改变自己与焦虑的关系”似乎更为合理。
每个人焦虑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是大环境造成的较为普遍的焦虑,有的则是更个人化、与具体生活情境有关的焦虑。
大流行病蔓延,与外界接触减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受阻,经济减速,未来不确定,加上战争、自然灾害、社会问题等等,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感到压力、焦虑是正常的。
世界的大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好,环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会持续。这种情况下,更明智的做法是接受正在发生的事,并学习与随之而来的压力感、焦虑共存,在忧患中内心常有安宁喜悦。
对于更加个人化的原因造成的焦虑,比如工作变化,财务危机,家庭关系,情感问题,健康恶化,衰老问题,收入没有保障,父母需要照顾,子女升学就业等等,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决定如何处理焦虑。
有的是你可以立刻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有的你只能尽力而为,主要还得靠时间来解决。有的可能是由于你对现实情况的认识有偏颇而产生的夸大反应……
总之,不要认为只有你在面对焦虑(或者认为就算很多人也都在焦虑,而你是最无辜、最倒霉的那一个),或是觉得焦虑是失败、软弱的表现,正常的成功的生活里就不应该有焦虑。
允许焦虑存在,但也不要让它成为你主要的精神状态。
现在的人似乎兴趣爱好很少,精神情感的寄托不多,失意烦闷的时候可聊以释怀的选择很少,情绪得不到释放,这也是焦虑越来越普遍的一个原因。
焦虑不是一个单纯的情绪,正如其他负面情绪一样,它是许多负面情绪加和的结果。
焦虑总是和恐惧、贪求、嗔恚、怨恨等一起出现,并且总是和易怒、粗鲁、尖刻、攻击性一起表现在外。
所以,焦虑不仅损蚀自己,也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一个人如果非常焦虑的话,他周围的人日子是很难熬的。
我们在开导别人不要焦虑时,常说“心宽一些”。
心宽,就是心里要能装下更多人、事、思想、情感,而不是只关注自己,只想到自己眼前这一点事,只会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和体会里打转。
慈悲心、菩提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治焦虑,道理就在这里。
在慈悲心、菩提心的训练中,我们逐渐突破自我,与其他众生连接,我们关注其他人的视角和感受,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也可能不会,但是没关系,你不再认为那很重要,至少那不再是你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
传统上,我们通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巩固增进菩提心。
“度”即度到解脱的彼岸。
布施使我们克服匮乏感、不安全感,学会友善、慷慨、乐于助人,努力传递正面、光明温暖的信息。
持戒是学习保持正知正念,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避免给自他造成伤害。
忍辱是不急于对状况作出判断、反弹,而学习接受、笑纳所有经历。
精进是享受修行的过程,不把闻思修当成苦差事,而是在其中发现乐趣。
禅定是舍弃散乱,通过禅修使心专精有力。
智慧是行于中道,远离偏执。
六度可以说遍及佛法修行的方方面面,也是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消除烦恼、获得安乐的方法。
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形容数量极多。
佛法含摄世间、出世间,能够解决生死解脱、圆满觉悟的“大事”,对于世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佛法是向下兼容,自然能够解答。
不要把闻思修与日常生活割裂开。
皈依三宝,意味着我们相信我们的问题和烦恼可以在佛法中找到解答,并且我们知道如何运用佛法来解决问题。
(未完待续)
农历癸卯年新春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