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 维 颜蒙蒙 | 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

高 维 颜蒙蒙 教育学报 2022-04-24

1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文献研究建构了包含5个类目(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正文和栏目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约占总量的52.39%,全面覆盖了国家认同的5个类目及15个次类目,其中政治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为强调政治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并结合“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拓展课程资源,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


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颜蒙蒙,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国家主权和制度、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1]在全球化时代,人员、商品和文化的跨国流动会对原来相对封闭和稳定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国家认同产生影响,而多元文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认同的危机。  


近些年来,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渗入,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不太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国情等;还有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对国家情感上的高归属感和对国家的相对低评价之间的矛盾;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以政治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低效倾向。[2]  


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最新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总体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5]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课程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主要途径。而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融合道德、法律、国情等内容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落实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教学材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已有部分研究者对道德与法治类教材中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主题,如传统文化教育[6]、爱国主义教育[7]、社会责任教育[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法治教育[10]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还有个别研究者对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蕴含的国家认同素养进行了分析[11]。但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建构分析框架,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揭示其内容情况,以求对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有所启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指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七年级教材于2016年第一次出版,八年级教材于2017年第一次出版,九年级教材于2018年第一次出版(后文中出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均指这六册书)。除九年级下册(共三个单元)外,其他每册书都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由两课组成(个别单元有三课内容)。


(二)研究方法  


1.分析框架的厘定过程  


许多学者对国家认同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相关探讨。本研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对已有重要研究成果的分析,本研究将国家认同分为5个类目,分别是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地理认同。未将民族认同纳入国家认同类目的解释如下:关于民族认同,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对某个具体民族的认同,指对本民族身份、语言、风俗及共同价值的承认和接纳;[17]一种是广义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国家意义上的民族认同[14]。我们认为狭义上的民族认同因是对特定民族的认同,不能作为国家认同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甚至可能会存在冲突;而广义上的民族认同内涵接近于国家认同,如果将其纳入国家认同的构成,则会与国家认同其他类目涉及的内容有所重复。因此,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不将民族认同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  


在国家认同类目的框架内,我们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建构了国家认同的次类目。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公民身份具有双重特征,即由公民权利确立的身份和对文化民族的归属感。[18]肖滨认为,公民身份涉及政治-法律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19]据此,我们将公民身份认同分为公民身份与国民意识两方面。公民身份主要涉及公民的政治、法律地位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国民意识则涉及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等。  


丁志刚和董洪乐认为,政治系统一般由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过程与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等要素构成,因此政治认同包括政治主体认同、政治规范认同、政治过程与程序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20]我们依据此形成了政治认同的次类目。  


在文化层次理论中,普遍受到认可的划分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21]据此,我们将文化认同分为物质文化认同、精神文化认同、制度文化认同和行为文化认同。  


彭斌认为,历史记忆是历史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是对国家历史的叙述,而且是对国家认同的关键性叙事。[22]吴玉军认为,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记忆,是国家保持自身统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资源。[23]基于此,我们进一步认为,历史记忆的核心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历史认同主要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个方面。  


地理认同关涉人与领土之间的关系。殷冬水认为,领土是人们怀有特殊情感的土地,是一片有明确边界的土地,是公民的生存之所;领土确定了国家认同构建的边界,提供了国家认同所需要的领土意识和领土景观。[13]基于此,我们认为地理认同主要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领土意识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将国家认同的5个类目又进一步细分为15个次类目,从而形成了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内容分析的具体方法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分为单元、课、框、目四级,共有23单元、53课、110框、233目。每框以“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导入,以“拓展空间”栏目收尾,正文中穿插使用“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栏目。[24]六册书共有栏目937个。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对目正文和以上六个栏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已有认知导入新课的学习。“探究与分享”栏目旨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感悟”栏目主要是提供材料(如有哲理的散文、人生感悟、情境故事等)供学生阅读和体悟。“相关链接”栏目一般是对教科书正文内容做进一步拓展和说明。“拓展空间”栏目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探究。“方法与技能”栏目强调学习方法和技能。参见: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总第26期,第2327页。)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因为单元标题和课标题下面的导语是对正文的概括,所以本研究将其与正文系统视为整体,不单独进行统计;同时,插图往往依附于正文及栏目中的文字叙述,因此也不对插图进行单独统计。)具体统计规则如下。  


(1)正文以“目”为最小分析单位,将一“目”内容视为一个整体;  


2)当某“目”正文中涉及国家认同某一次类目时,则给该次类目记1次,且在一“目”中最多给同一个次类目记1次;  


(3)当某个栏目涉及国家认同某一次类目时,则给该次类目记1次,六个栏目分别统计;  


(4)如果某目正文或某一栏目涉及两个及以上国家认同次类目,则给不同的次类目分别记1次。(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中有两课内容,每课下有两框内容。首先,分析正文中是否出现了国家认同教育相关内容。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中有两“目”,分别是“感受社会生活”“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第一目正文中有两段内容。第一段出现了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内容,“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属于身份认同中“国民意识”,因此给“国民意识”类目记“1”次。第二段中出现“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属于身份认同中“公民身份”,因此给“公民身份”类目记“1”次。其他所有正文内容分析方法同上。其次,分析与正文配合的各栏目中是否出现了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内容。第一目内容穿插的栏目里,都与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无关。)  


3.信度检验  


内容分析中的信度指不同编码员对内容归类的一致性,是数据可靠性的体现。本研究由研究者Y(编码员1)与课题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L(编码员2)共同担任编码员,并运用霍斯提(Holsti)公式随机对一册教材的编码进行了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的程序如下:(1)两位编码员了解分析框架的内涵以及具体的统计方法;(2)两位编码员独立完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编码;(3)将编码数据纳入霍斯提公式进行信度检验。  


霍斯提公式为R=2M/(N1+N2),其中R为相互认可度,M为编码员间一致同意的编码数,N1为编码员1得出的编码数,N2为编码员2得出的编码数。在本研究中,编码员1统计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101处,编码员2统计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106处,而他们统计一致的内容(精确到次类目)共计96处。因此,编码员间的相互认可度R=2*96/(101+106)≈92.75%。这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基于分析框架和数据统计方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渗透情况。  


(一)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整体情况  


1.正文与栏目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情况  


据统计,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目正文和栏目的数量总和为1 170,而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的数量总和为613,所占比例高达52.39%。(本文中的所有百分比都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目正文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有233目内容,其中154个目的正文中融入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占66.09%。这一比例表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极其重视在正文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从年级来看,七到九年级正文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比例从38.82%到82.76%,再到80.33%,呈现出从低到高再略微下降的过程。



  各栏目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情况,如表4所示。六册教材共含有937个栏目,其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栏目共有459个,所占比例为48.99%,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六个栏目中,“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最多,共221个,将近占到总数的一半。总体来看,除了“方法与技能”栏目,其他5个栏目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和比例均较高,反映出教材注重通过探究分享、阅读感悟、链接拓展等方式协同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


2.各类目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总体分布情况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类目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出现的总频次是701次。(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613处内容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各类目出现的总频次之所以超过613次(即701次),是因为许多处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认同次类目。)其总体呈现阶梯式分布:第一阶梯是政治认同,第二阶梯是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阶梯是历史认同和地理认同。其中,政治认同占比高达43.22%,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科特点和鲜明导向。(见表5)


(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次类目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渗透情况如表6所示。总体来看,其中政治规范、政治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公民身份、国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较多。


1.激发国民意识,树立身份认同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身份认同的各次类目占比分别为:公民身份13.84%、国民意识11.27%。



关于公民身份的内容共有97处,主要涉及公民的含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治生活等。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关于公民身份方面的内容较为集中,八年级下册数量集中是因为其主题就是法治教育。九年级上册则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与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中。例如,《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题。下文中出现的标题,如未说明,均是目标题。)正文中讲到“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八下p47)(八年级下册第47页,简写为“八下p47”,下同。);《厉行法治》正文中提到“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九上p54)。这些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对法治以及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理性认知,进而促进其公民身份认同。再如《我承担 我无悔》的“阅读感悟”栏目通过甘祖昌夫妇用无言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的感人故事(八上p73),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法治政府》的“探究与分享”栏目通过引导学生调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体验参与政治生活,为政府建言(九上p53)。可以看出,各栏目注重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处于政治生活、法治社会、民主国家中,进而促进其公民身份的建构。  


关于国民意识的内容共有79处,主要是要激发学生作为公民应有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培养由此而应承担责任的意识。关于国民意识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例如,《感受社会生活》正文通过描写“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促使学生想象升旗仪式的情景,进而“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八上p3)。其中许多是通过第一人称“我们”的视角阐述相关内容,如“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为之分忧”(八上p4)。较为集中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的《积极有作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的影响》《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新的发展契机》《新风险 新挑战》《积极谋求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八目内容。其主要对中国担当、中国的发展与危机等进行了论述,以引起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自信心及危机感。例如,《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描写了中国在网络发展、移动支付方面取得的成就(八上p12),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注重政治规范和意识形态渗透,塑造政治认同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政治认同的各次类目占比分别为:政治主体6.70%、政治规范17.40%、政治过程与程序6.28%、政治意识形态12.84%。  


关于政治主体的内容共有47处,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权、政府与行政机关、执政党、政治精英等方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国家政权、政府与行政机关方面的内容,如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分别用一框内容介绍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九年级上册《共享发展成果》正文叙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九上p11);《法治政府》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九上p51)。同时,教材中还介绍了习近平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考察活动,如在国际上关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讲话(九下p11),在国内考察余村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九上p84),等。这些内容的设计注重普及政治常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主体的了解与认同。  


关于政治规范的内容共有122处,数量位居次类目第一,主要有宪法、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其中,八年级下册涉及政治规范的内容较多,如《坚持宪法至上》与《崇尚法治精神》两个单元的每目内容都直接论述了法治,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对政治规范的认同。教材中关于宪法的内容最多,共出现了30多次,主要论述了宪法权威、尊重宪法、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监督、增强宪法意识、遵守宪法等。例如,《增强宪法意识》正文讲到“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八下p28);《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通过图片来传递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法律知识,然后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如果没有这些法律,生活会怎样(七下p84)。这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对政治规范的认同。  


关于政治过程与程序的内容共有44处。例如,《维护权利守程序》正文介绍了维护权利的程序知识: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八下p42);《行使民主权利》正文介绍了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民主选举形式(九上p38),旨在让学生了解民主选举的重要形式,树立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的意识。再如《行使权力有界限》的“拓展空间”栏目“旁听庭审活动”(八下p44)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运行;《违反义务须担责》中的“拓展空间”栏目“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自布置模拟法庭场地、悬挂国旗、摆放桌椅,并模拟组织法律程序的运行(八下p57)。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学生能在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政治过程与程序的基础上,体会到我国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而促进政治认同。  


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共有90处,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中国梦)等方面。例如,《新时代 新征程》正文中阐述了“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九上p110);《踏上新征程》的“拓展空间”栏目还引导学生阅读梁启超所著《少年中国说》的部分内容(九下p91)。这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梦,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相连、与中国梦紧密相接。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认同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文化认同的各次类目占比分别为:物质文化3.14%、精神文化14.98%、制度文化1.85%、行为文化3.14%。  


关于物质文化的内容共有22处,主要是古人和现代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的文化。例如,《开放创造》的“阅读感悟”栏目通过介绍鲁班高超的技艺与创造(古代兵器、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七下p1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创造;《飞翔的力量》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提到的现代的“天宫一号”“神舟十号”等内容(七下p26),则有利于学生感知我国现代科技成就。  


关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共有105处,在次类目中居第二位。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精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关于思想精华,教材正文中引用了许多古人思想。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了许多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道家思想(如老子的思想),直接引用古文的就有16处之多,充分体现了教材对传统思想精华的重视。仅在学习与教学思想方面,就包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七上p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七上p2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七上p23);“古人云:‘教学相长’”(七上p66),等。这些内容的选取,旨在从认知层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精神文化,进而促进其对精神文化的认同。关于传统美德,教材呈现了尊师、守信、严以律己等内容。如《走近老师》“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七上p60),促进其树立尊师的意识;《和谐家庭我出力》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引导学生制作“家庭美德传递卡”、传递美德并总结收获和感受(七上p85)。关于民族精神,主要呈现了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开拓创新等精神。如《促进民族团结》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介绍了江孜保卫战,并从情感态度层面设计小问题“从江孜保卫战的历史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旨在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然后通过小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九上p92)促进学生领悟英雄人物共同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制度文化的内容共有13处,主要涉及普遍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中国人的“家”》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讲解了“家规”等,要求学生收集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然后进行反思性的继承(七上p74)。对这样的制度性文化的查询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扬,进而促进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关于行为文化的内容共有22处,主要涉及艺术行为(如书法、京剧)、风俗习惯(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行为、习俗)等。针对我国特有的节日传统,教材呈现了清明节、春节等。例如,《中国人的“家”》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介绍了中国的春运后,向学生提问:“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七上p73)这将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我国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促进其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  


4.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增强历史认同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认同的各次类目占比分别为:历史事件2.71%、历史人物2.43%。  


关于历史事件的内容共有19处,主要是近代以来发生的事件,如八国联军侵华、新文化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东京审判等。如《认识国家利益》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介绍了一二·九运动,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华北之大,已经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八上p86)。通过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引起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以及对侵略者的悲愤情绪。《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结合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成就(八上p97)的相关历史知识,谈谈感受。这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历史记忆,促进其历史认同。  


关于历史人物的内容共有17处,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孔子、鲁班、狄仁杰、鉴真、郑和、李时珍、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陶行知、徐特立、杨靖宇、徐悲鸿、邓稼先等,主要介绍了这些人物的伟大和先进事迹。如春秋时期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深远(七上p61);明朝李时珍撰写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为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七上p118);毛泽东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下p11);邓小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八上p87)。这些历史人物在各领域的伟大事迹和突出贡献能够激发学生对其的崇敬,进而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5.强调领土意识,提升地理认同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地理认同的各次类目占比分别为:自然风光0.14%、人文景观0.86%、领土意识2.43%。  


关于自然风光的内容仅有1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拓展空间”栏目介绍了塞罕坝的风光,要求学生探究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九上p88)。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的美丽风光并提升环保意识。  


关于人文景观的内容共有6处,包括杜甫草堂(八上p36)、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下p10)、中华世纪坛(九上p106)、哈尔滨街头“放飞和平”的雕塑(九下p19)等。例如,《尊重从我做起》的“阅读感悟”栏目介绍了杜甫在草堂生活时照顾无儿无女、生活艰难的老妇人的故事(八上p36)。这有利于学生感受杜甫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杜甫草堂人文内涵的认同。  


关于领土意识的内容较多,共有17处,内容涵盖守卫祖国边疆、领空、领海等。如《反对分裂》正文中讲到:“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九上p98);《一国两制》正文中讲到“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九上p102)。再如《责任你我他》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介绍了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酷暑,守卫祖国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八上p68),引导学生谈论履行职责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一重要性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领土完整的重要性,激发其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1.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贯彻了党和国家的立德树人要求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占其总数的52.39%。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价值导向的多样性,相比较其他内容,国家认同教育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应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贯彻了党和国家的立德树人要求,为国家认同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容依托。  


2.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尤为侧重政治认同相关内容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覆盖了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5个类目,同时覆盖了15个次类目,充分体现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政治认同相关内容最多,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相关内容居中,历史认同和地理认同相关内容较少。在政治认同相关内容中,政治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占多数,包括宪法等各项法律、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体现了教材对这些内容的高度重视。  


3.注重在各栏目融入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发展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注重在正文中以知识为主的方式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还注重在穿插的各栏目中以综合化的方式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六个栏目中,“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数量及比例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各栏目拓展了正文中的内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实践拓展。


(二)研究反思  


1.初步建构了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国家认同分为5个类目,即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类目,同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初步建构了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研究工具。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或参考此分析框架对其他学段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以及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分析。  


2.不同学科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和育人指向,其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各有侧重  


本研究发现,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非常侧重政治认同,这与其学科性质和育人指向密不可分。而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其更加侧重文化认同。我们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研究发现,其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渗透,课文和栏目系统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约占总量的30%,覆盖了国家认同的5个类目和13个次类目,其中文化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为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该研究成果尚未发表。不同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各科教材在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渗透方面都会结合其学科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所侧重。这有利于形成一种互补的格局,在课程教学中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发展。  


3.教师应关注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教学。本研究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梳理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并充分利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等栏目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参 考 文 献:

[1] 马文琴.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13):4043.

[2] 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134.

[3]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910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822)[201909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 [20200309].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6]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8):2126.

[7] 冒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8] 魏小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社会责任要素文本研究[D].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9] 陶芳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科书的思考与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5156.

[10] 周丽云.小学品德教科书中的法治教育内容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11] 方拥香.思想政治教科书国家认同素养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5760.

[12] 吕芳,殷存毅.认同政治与国家的衰落——兼评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4551.

[13] 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5):5361.

[14] 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02211.

[15] 李刚,吕立杰.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设计[J].基础教育,2018(1):6273.

[16] 饶舒琪.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合法性与应有内涵[J].教育学报,2018(6):4856.

[17] 李艳霞,曹娅. 国家认同的内涵、测量与来源: 一个文献综述[J]. 教学与研究,2016(12): 4958.

[18] 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3.

[19]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683.

[20] 丁志刚,董洪乐.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5):9396.

[21] 邓红学,熊伟业.中国传统文化概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4.

[22] 彭斌.理解国家认同——关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困境与实现机制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7):203209.

[23] 吴玉军.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J].人民论坛,2019(3):116117.

[24] 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9):23




引用格式: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3):34-43.






本期精彩推荐




刘丽群 刘景超 | 论教科书呈现“他者”的书写策略


【专题】新自由主义与教育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

010-58805288

投稿网址:

xkjy.chinajournal.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