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4年第1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4-09-04


目 次



如何在国际学术领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基于阿切尔的反思性视角

吴 希  冯建军(3)

印刷革命塑造教育现代性——基于文本、图像、空间的三维透视

黄希雯  董 标(17)


专题: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檀传宝 主持(31)

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

叶 飞(32)

国家建构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挑战与实践逻辑

刘争先  杨 岚(44)

子承父志: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扎根研究

李 云  张姜坤(56)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新技术”内涵延拓与实践展望

欧阳修俊  马芳芳  李仲宇(69)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

殷世东  李 敏(82)


村落中的“公主”——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陷阱

康永久(93)

“学二代”成长中的继承与反叛——关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本土阐释

刘祎莹(108)

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周 佳  刁燕洁(120)


我国普惠幼儿园发展评估:现状与对策

周 榆  姜 勇(133)

美国《学前教育年鉴》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李 琳  黄 瑾  李召存(147)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机制的质性研究

邓林园  唐逸文  王婧怡  李蓓蕾(159)

家庭密集型教养路径受阻时的教育焦虑反应及阶层差异

田宏杰  张庆伟  邹盛濠  李 勇(174)


清民之际教育变革的另类风景——《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所引发的学术思考

叶 隽(187)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坚守与执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

李玉伟(197)


  摘 要  



如何在国际学术领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基于阿切尔的反思性视角

吴 希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 要:在不平衡的世界学术知识体系中,以充沛的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为全球教育治理带来中国声音,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整体机制和学术氛围的创设,更有赖于中国教育研究者个体的自省自觉。凭借反思性概念,通过对教育学领域中国青年学者的非结构式访谈,发现受访者在文本语言、机构政策和社会文化三个情境层次体现不同的主导反思性,分别为沟通的反思性、自主的反思性与元反思性。元反思性是学者参与国际期刊发表过程中文化自觉的体现,有助于在国际学术领域发出贴地的、本土的中国教育声音。为在国际学术领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教育研究者应将学术创作作为反思性的表达,重视中国教育实践探究和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并积极融通中外教育研究学术话语。

关键词:反思性;学术话语;文化自觉;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国际学术影响力


印刷革命塑造教育现代性

——基于文本、图像、空间的三维透视

黄希雯1  董 标2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摘 要:印刷革命是一场未得承认的革命。它在塑造教育现代性上的作用,亦未得到充分的承认、描述和估定。从印刷革命的代言者“印刷本”切入论题,在文本、图像、空间三维角度上分析,以接近论旨。印刷本产生了与“我”有别的规模化的“他者”世界,人在阅读中建立主体性。印刷本的逻辑、线性叙事方式,铸就空前教育模式。印刷本化神奇为具体、化天启为对话,人的地位得以提高。图像,使知识变迁发生了丰富化、复杂化的质变(知识革命),理性在丰富、复杂的新知识基础上,加速成长。印刷本整齐划一的版式,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趋同性变异,成为教育制度化的思想基础和规章文本的技术保障。印刷本的规范和留白,给认识和反思提供崭新途径。印刷本塑造的教育现代性,最终完成了首次全球化教育革命,但也积孕了现代教育的困境与矛盾。

关键词:印刷革命;教育现代性;文本;图像;空间


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

叶飞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 要: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家忠诚、民族情感的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促进世界视野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培育,推动全球危机应对、人类共同繁荣视域下的人类情怀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题。基于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的目标导向,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内容创新,推进情智交融的爱国主义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兼具国家忠诚与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忠诚;人类情怀


国家建构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挑战与实践逻辑

刘争先1  杨 岚2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学校德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在个体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工具论和信念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日增,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国家建构理论,论证国家既是工具性存在,也是目的性存在,正面给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理由,阐明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基础,进而澄清个体自主性的限度,分析爱国主义工具论和信念论观念之谬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向国民证明,国家作为工具性存在,有效地实现了其使命;也需要让国民认可,国家作为目的性存在,具有支配的正当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而言,学校既需要考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效果,也需要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本身的正当性。

关键词:国家建构;国家能力;正当性;自主性;有效性;爱国主义教育


子承父志: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扎根研究

李 云  张姜坤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对3个两代参军家庭的实地调查和对家庭成员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以分析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结果发现:军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历程包括“亲代成长—家风建设—关键事件—互动成长”四个重要阶段。一般而言,爱国主义的生活化构成了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代际冲突的整合为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当国家、家庭、个人三者利益一致时,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被顺利践行。在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显现优越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潜藏的内生性减弱、超越性不足、感性与理性失衡等问题保持警惕。

关键词: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扎根理论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新技术”内涵延拓与实践展望

欧阳修俊1  马芳芳2  李仲宇3

(1.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03.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劳动进化史主要是技术的进化史,技术的发展为自由、创造性劳动提供可能,也推动着劳动教育革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作为重要任务群首次融入课程之中,极大丰富了“新技术”的劳动教育意蕴。新技术与劳动形态、劳动过程、劳动要素及劳动结果密切关联,推动着劳动观念更新、劳动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内化;据此,劳动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个维度,赋予“新技术”以独特的劳动教育内涵。基于对劳动课程标准中“新技术”的理解,建议通过组建多样化“新技术”课程教育形式,凝聚多方参与的协同力量,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劳动师资队伍等路径,促进“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课程标准;劳动教育;新技术;创造性劳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

殷世东  李 敏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通过设计、制作、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具体体验的循环活动“圈”,为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框架。以此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共融性劳动场域,开展对话式劳动反思,激发劳动筹划思维,鼓励创造性劳动实践等策略,设计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避免劳动体验与课程异化,从而推进劳动课程有序有效实施,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劳动课程;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圈;劳动素养;筹划思维;劳动创造


村落中的“公主”——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陷阱

康永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各个方面。在这里,赫然存在一种文化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不是根源于波伏瓦所说的“幸福的被动性”或布迪厄所说的“男性统治”及其背后的“象征暴力”,也不是由于家庭资本或社会经济地位的特殊影响,而是与一套外在的打断系统息息相关。正是这套打断系统在她们生活中再造了相互观看与占有、情感结构与事业组织、理论生活与生产性劳动的现实区分。而城乡二元体制,则是这种打断系统制度化的核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市、学校与理论知识这样一套公共支持系统与女性成长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女性成长;文化中断;打断系统;事业组织;理论生活;再生产;城市视角


“学二代”成长中的继承与反叛

——关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本土阐释

刘祎莹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学二代”因其优厚的家庭文化资本而有别于其他“二代”群体。作为具有高知家庭背景的“学二代”,在自身的成长脉络中却可能存在诸多“难言之隐”。通过对14位“九零后”“学二代”的成长脉络进行深入细致的叙事研究,发现在“学二代”自我寻觅之旅中有着对于家庭文化资本的继承、超越和反叛,看似顺遂的成长之路却充满冲突和拉扯。在顺应父辈期望的文化再生产与建构自我的文化生产的对峙中,他们正在探寻着一种与家庭文化资本保持距离的方式,寻找着文凭之外的出路,并展现出新知识分子对于教育的后现代性目光。

关键词:学二代;自我寻觅;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文化生产


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周 佳a,b  刁燕洁a

(杭州师范大学:a.经亨颐教育学院;b.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杭州 311121)

摘 要: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流动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构建社会性生存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流动青少年尝试在正式标准、社会交往、象征符号以及情感依恋的多重维度上发展社会性“锚点”。他们虽然在多维“锚点”组合中体验到差异化的归属感,但是都以将身份锚定于安全的位置为生存目标,通过自我适应、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和目标取向的关系塑造等策略,逐渐实现了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身份理论;社会锚定


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评估:现状与对策

周 榆  姜 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 要:使用《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评价量表》对我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 806名来自普惠性幼儿园的家长、教师、园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对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估,研究发现: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评价相对最优,收费有效降低,但还存在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性分配失衡,普惠性幼儿园弱势补偿性欠缺,园际间“马太效应”仍然严峻等公平性问题。政府应建立科学的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配套弱势儿童优先入园制度和资助体系;推动普惠性幼儿园一体化建设;逐步推动幼儿园等级制度改革。

关键词: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评估;教育公平


美国《学前教育年鉴》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李 琳  黄 瑾  李召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婴幼儿教养研究院,上海 200062)

摘 要:美国国家早期教育研究所连续二十年发布的各州《学前教育年鉴》是学前教育监测的典范,其中的监测指标体系成为州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追求公平优质、服务政府决策是其价值追求与目标定位,“普及程度”“质量基准”“资源支持”是其三大监测维度。该监测指标体系兼具可观测性、可改进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以整合性与科学性为原则构建证据驱动的区域质量监测数据库以体现其创新性。借鉴其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监测工作提出建议:在监测指标中设立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体系的动态上调引领各地政府设定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新目标;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将普及、质量和保障指标科学整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科学筛选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监测指标;汇聚第三方科研力量共同研制适宜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预测的决策模型。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年鉴》;监测指标体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监测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机制的质性研究

邓林园  唐逸文  王婧怡  李蓓蕾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策略分析了20位城市中小学生家长的访谈资料,构建了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教育焦虑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期望评估与教育效能感)、环境因素(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同辈影响、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历时因素(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与行为反馈因素(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其中认知、环境与行为反馈因素对家长教育焦虑有直接影响,环境、历时与行为反馈因素会通过影响家长个体的认知因素影响其焦虑程度,而认知因素又调节了环境和行为反馈因素对教育焦虑的影响。因此,建议从改变家长认知、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缓解家长过高的教育焦虑情绪。

关键词: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机制;质性研究


家庭密集型教养路径受阻时的教育焦虑反应及阶层差异

田宏杰1  张庆伟2  邹盛濠3  李 勇4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北京 100089;2.重庆市暨华中学,重庆 401120;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4.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摘 要:多年来,我国家庭以过度校外培训和过量作业练习为路径构筑起了密集型教养的“内卷化”竞争赛道,而“双减”政策使得家庭所依赖的这两条密集型教养路径受阻。分别对2037位和12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密集型教养路径受阻时家长的当前学业焦虑和未来地位焦虑被激发。在当前学业焦虑方面表现为校外培训路径受阻激发的资源焦虑和课后作业路径受阻激发的缺失焦虑;在未来地位焦虑方面表现为担忧子女学业优势不足而感到博弈竞争焦虑,担忧未来教育竞争力提升路径受阻而感到应试焦虑,担忧社会阶层向上流动路径受阻而感到分层焦虑。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比较发现,高、中SES组家长感受到的教育资源主观剥夺感更强,而低SES组家长在密集型教养实际路径方面受阻更多。对在密集型教养路径受阻的情境下,“密集型教养—当前学业优势—未来学业竞争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动力路径和文化资本对该路径的差异性作用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密集型教养;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阶层差异


清民之际教育变革的另类风景——《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所引发的学术思考

叶 隽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关键词:《世态与心态》;刘大鹏;胡适;竺可桢;跨学科视野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坚守与执着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

李玉伟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关键词:郑天挺;西南联大;《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抗日战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