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4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回到达累斯萨拉姆,我们就前往坦赞铁路上最大的编组站杨博Yambo车站。 杨博编组站,是个开放的管理枢纽,没有围墙,只有一座二层的小楼,矗立在铁道边,小楼前的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热带植物鸡蛋花。杨博车站是坦赞铁路上最大的调度枢纽,它有四个车道。
车道上,躺着敞开式货车。 走进编组站,我们的视线被一个熟悉的东西吸引——东方红机车头。那是6、7年代,中国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标志,曾广泛出现在宣传画和新闻电影中。它就是1960-70年代中国的代言。 带领我们前往编组站的是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组长苗忠。
关于坦赞铁路专家组,这里多说几句。1976年坦赞铁路移交后,中国政府派出专家组长期驻守坦赞铁路总局TAZARA,对坦赞铁路的运营和技术提供指导并参与管理,1995年以后,不再参与管理只提供指导,2002年后,专家组职责转变为对中国提供的援助项目进行项目监督和指导。
自1976年起,至今,坦赞铁路专家组已经派出16期。
2000年,曾在坦赞铁路建设过程中,担任专家组翻译的杜坚来到达累斯萨拉姆,担任第第10期、11期和12期专家组组长。一直连任三期,直到2007年。
前来接任他的是来自大连局的苗忠。苗忠从2007年接任杜坚,到我们2014年去坦桑尼亚时,已经连任4期,成为任期最长的坦赞铁路专家组长。但目前在坦赞铁路工作时间最长的记录,依然由杜坚保持。
据说坦赞铁路专家组长是副局级,回去后就可以升半级,成为正局级。坦桑尼亚的经历,极有可能成为苗组长职业生涯最后的辉煌。
其实,对苗组长,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来到坦桑尼亚就已经熟悉了他的面孔。
行前,我们看到了一部BBC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叫《坦赞铁路纪行》。大致内容是BBC记者听说坦赞铁路负债过重,即将宣布倒闭的消息,于是来到这个国家,拍摄坦赞铁路的真实运行情况。他们拍摄了旅客,也采访了沿途车站负责人以及列车员。同时也找到了在TAZARA提供指导的中国专家组。那里面出现了苗中的镜头。但是,在纪录片中,苗组长拒绝接受访问。
上一次来坦桑尼亚,我们举办情况座谈时,邀请了苗组长。苗组长还带我们去达累斯萨拉姆最好的西餐厅享受了一顿东非法式西餐。那次,他带我们参观了杨博编组站,也就是说,这次来实拍,我们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杨博编组站。 关于坦赞铁路的机车运营,苗中给我们做了介绍。他说,坦赞铁路移交时,中方给坦、赞两国102辆机车,其中17台是东方红1型,75台是东方红2型,都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蒸汽车头。
机车制造由青岛四方机车厂制造。1970年9月首批援外DFH2、DFH1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出厂.这是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行业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二代内燃机车(第一代内燃机车也是该厂研制的),是第一次出口机车。
在中国,从90年代,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了博物馆,而在非洲,他们依然坚守岗位。
苗中说:现在坦赞铁路,东方红2型只有一台还在用,东方红1型有5台也在用。1984年到1990年,坦赞铁路31台机车更换为美国机器,目前这31台机车只有12台还在用,当然,这些费用都是由中国承担的。
东方红车头,土黄色小楼,如果不是站台上盛开的热带植物鸡蛋花和站台上背着枪的黑人警卫,会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处中国南方某个小县城。
编组站调度室在二楼。一间不大的房间,调度中控台在房屋中间。从控制台的指示灯上,可以看到,大半个系统已经停止工作。调度室负责人为我们做演示,整个指示系统,只有一半的灯是亮的。最后,他尴尬地对我们笑笑,还是默默地拿起了手机。
此时,我注意到,和曼古拉车站一样,工作台上,也摆放着三个手机。
我们要拍摄列车启动、离站、进站的镜头,站长答应了。
一声汽笛长鸣,一阵白色气浪滚滚,绿色车身缓缓启动,车长立在车头,手中挥舞红色的、绿色的小旗子,那情景让人想起70年代的中国,一切都那么有历史感。
我们去了坦赞铁路最大的机修厂,达累斯萨拉姆机修厂。 达市机修厂的建设由青岛四方机车厂承担。他们还同时承担了赞比亚姆比卡的机修厂建设,建筑面积共计84262平方米。为两厂配备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等各为950余台。
达市机修厂生产能力为:机车年大修各为40台,年小修各为300台,年中检各为720台;货车年大修各为200辆,年中修各为600辆;客车年大修各为20辆,年中修各为60辆,年小修共计160辆;铸造钢、铁各为年1000吨;锻造各为年400吨;
这个机修厂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设备水平,还是业务量,都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几个车间里,都有机车待修。
我看过一个中国工程师八十年代来到这里参观后,写的手记,他说,这个机修厂的先进程度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机修厂,很多零件是来自欧洲,比如屋顶的茶色玻璃来自瑞典。他惊讶中国在自己并不富裕,甚至勒着肚子的情况下,投入巨资帮助一个非洲穷国建设如此先进的机修厂。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真的是倾尽全力的。
在车间里,我们遇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他叫蔡兵,是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派赴坦桑尼亚的维修专家组负责人。前不久他跟随从中国运来十辆新的机车,来到坦桑尼亚,作为专家来这里指导机车的使用和维修。
十辆新机车是3000马力的SDD20型柴油内燃机车。新到位的中国产机车将缓解坦赞铁路的“机车荒”,如此,坦赞铁路可用的机车数量将增至20台。
蔡兵也介绍了坦赞铁路机车损坏及维修情况。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是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所属的内燃机车龙头企业,是中国铁路主要的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服务基地。中国专家来这里工作,是常规外派,两年一期轮换制。
蔡兵刚刚来这里三个月。
我们问他这里机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说:只使用不维修,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一槽烂”。
“十年的机车,在中国算新的,但在坦桑尼亚已经接近报废。原因是不保养。在中国,机车三年一中修,九年一大修,确保机车运营,而在这里完全没有。”蔡兵说。
车间里,停放着一辆已经完全损毁的机车头。这个坏的机车是在运营中突然出轨,直接撞向路边。至于人员的伤亡,他不是很清楚,但是,从机头的损坏情况,可以想见,钢铁都已经变形,肉体的人呢?
失控的原因,有机车的问题,也有路轨的问题。道砟松动,轨枕损坏,甚至是路轨铆钉被偷盗拆卸,都是出轨的原因。他坦言,坦赞铁路的问题是综合性的。
苗中也坦言,坦赞铁路的出路可能在于中国人的回归,而中国人的回归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交涉程序,其漫长和复杂的程度肯定超过当初修建它时的谈判。
相关文章
其他
东方红机车——沿着铁路看非洲7
杨博编组站的东方红机车。作者拍摄。
杨博编组站的操控台。作者拍摄。
达市机修厂。作者拍摄。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