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便携热像仪应用在公共交通上,搭配手机使用
在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后,热成像技术(也称为热像仪)逐渐发展成为发烧筛查技术,现已成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常用工具,常见于餐厅、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场所。不过,市面上的系统都需要连接电脑及专业设定,且并未应用在公共交通上。
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傅秀聪博士领导一组由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最近成功开发一种低成本且便携式、又可让用户轻易控制的发烧检测系统。该系统自五月初在香港大学校园进行了测试,期望将来可以广泛应用于的士、穿梭巴士和小巴等公共交通上。
热成像技术(也称为热像仪)是通过红外线摄像仪来显示热资讯的彩色图像。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商用系统都需要连接伺服器和固定安装,然而这套新开发的热像仪是一种非入侵形的便携式系统,只需一个小型热像仪及外挂程式便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装置上使用。新系统设计使用的热像仪配件是商业产品,每套售价约为港币$3,000,总成本远低于市面上其他同类系统。现时坊间的系统温度计需要指向检测目标的额头,而且不能同时对多人进行操作;相反,此非入侵式系统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作检测,能够同时自动检测多人的额头温度,克服了现有系统所面对的挑战,因此可以用于快速筛查和区分出疑似发烧病例。
「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已是日常必需品。如果我们的手机只需安装一个小小的外挂程式便能够用作热像仪发烧检测系统,那将会非常方便。」傅秀聪博士说。「此系统会自动为乘客量度体温,不用人手操作,司机可专注路面情况。」傅博士补充:「为保障个人私隐,萤幕只会显示热资讯的彩色图像,并不会显示乘客样貌。」
用于量度温度的热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像镜头和被检测者的距离;被检测者的皮肤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状况。自五月初开始在港大校园进行的测试中,团队只需简单的调整环境参数,就成功实现了最小0.31-0.57°C的误差,而市面上其他系统则需要专业人员支援和昂贵仪器才能达到类似的准确度。
傅博士指出:「热像仪的最佳用途是快速地扫描人群来筛查体温异常的人士。为了在不增加设备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这目标,我们计画进一步开发适用于特定场景的系统,以便控制距离效应、被检测者的状况和环境因素,并且更加容易调准。我们希望这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应用在穿梭巴士和小巴等公共交通上。」
团队亦希望透过系统鼓励STEM教学,特别是中学教育。研究团队更计画举办暑期课程及制作网上视频来介绍系统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在学习后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系统。
另一位领导这项目的港大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梁耀彰教授表示:「香港是一个拥有尖端技术的城市。在资讯时代,人们不仅追求新技术,也有兴趣开发自己的产品。我们希望这套移动式热成像发烧检测系统能有助推广STEM教育,培养年轻人成为技术的『主人』。」
来源:香港大学
关心香港未来,
就关注香港梦(微信ID:HongKong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