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花园分享会回顾 | 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系列分享会03
缘起
为了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师在社区”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倡议,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协同全国风景园林院校和《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杂志社联合举办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的活动。详情可点击:风景园林师在社区 共建共享人民城市——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
自9月9号起,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启动预报名,全国共计362位学生(包括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居民、在职设计师等完成了预报名。选址分布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的三林苑、凌兆五村、翠竹苑、凌兆四村、凌兆十五村、凌兆十村和杉林新月。在方案阶段,参赛团队和社区居民、居委、物业、业委会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协调,并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工作坊、意见征询会等。在获得了居民、居民区、物业的认可和背书之后,团队进入营建阶段。目前,34支参赛队伍已经完成营建。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的活动,从方案设计到营建到运维,一直会持续到12月初,欢迎关心社区的朋友们加入我们。
从居民自治到竞赛团队的自治,主办方根据参赛成员的意愿成立了一个竞赛的自治小组,一起讨论竞赛的相关安排等。结合学生的自主提议和组委会的统筹安排,本次竞赛定期举办共建花园分享会,邀请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前辈为参赛者在调研、设计、营建和运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惑。
第一期共建花园分享会我们邀请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杨光炤老师给学员们分享,以西安老藤虎子的案例为大家讲解社区营造过程当中的个人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社区规划师作为第三方在社区规划当中的立场和位置。详情可点击:共建花园分享会回顾 | 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系列分享会01
第二期共建花园分享会我们邀请到同济大学的刘悦来老师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侯晓蕾老师,刘悦来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从缝隙到路径的社区花园实践过程,候晓蕾老师也以微花园的建设为例,总结了社区治理的五个途径。详情可点击:共建花园分享会回顾 | 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系列分享会02
第三期分享会我们邀请到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李自若老师和草图营造联合创始人黄彬凌老师。两位老师将为大家带来对于社区花园的话题的独到见解,并由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浩斌同学为大家主持。下面按照老师的分享顺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分享会的精华内容,一起往下看吧~
系列分享会——03
时间:10月3号 19:00-21:00
分享人:华南农业大学 李自若
草图营造联合创始人 黄彬凌
主持人:中国地质大学 张浩斌
张浩斌: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不断涌入的上海,空间用地显得愈加紧张,生活在同一块地域下的设计师和居民们开始产生同一种困扰——如何在上海这种高密度的城市之中,更好地开发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并且从中引导建立更为良性友好的社会关系。社区共建花园就是一种可能性,通过参与式的设计营造,让居民和设计师一起来共商、共创、共建、共享,在实地参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活动中降低居民在城市中的漂泊感,进而增加对社区的融入感与归属感。
01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
李自若老师和她的团队成立的名为“秾·可食地景研究组”的课题组,研究可食用景观在风景园林应用中的作用,并且总结出了“战术”种植理论。
可食用景观从词面上讲,就是把可食用的植物跟景观结合,借此让我们重新来思考食物,也重新审视我们一直在做的景观。种植本身并不是单纯观赏性,或经济性的事情,作为人类劳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流程,它其实更多的强调了人创造文化的行为,或者说是社会层面上人与外界连接的过程,是一个复合价值的拓展。再回到这个动作上来,种植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什么人”“在哪里”“种什么”“怎么种”,整个流程每一环都很重要。也正是如此,可食用景观的培育与社区花园的运营方式存在很大共性,例如在可持续性、公众参与、与人的链接等等方面都达成了相同或类似的经验,所以这也是我会关心社区营造或者社区花园的原因。
社区营造
我们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希望能从社区生活出发,看看我们风景园林专业可以为社会做点什么。其实大城市中一直避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人地需求矛盾,尤其是在城市快速的建设中率先开发的那些地已然很难满足当下居民的需求。各种机缘巧合下,我们发现社区种植或许是一个好的方式。首先我个人对社区种植理解是“在社区营造的背景下,对空间进行改造,将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人”“文”“地”“产”“景”等综合的,能带动居民对居住场所产生情感链接的空间。
图片来源:秾 EDIBLE
社区营造,所谓“人”即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链接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一切核心是人,要让人能和地进行链接,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系。
所谓“文”即作为人类社会内在的生活,其实是一个传递的过程。社区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传承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这种可持续的过程中,社区如何去传递文化呢?教育是很重要的,非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被凝聚下来,并且不断地传递。
所谓“地”即让环境和生活能够贴合得更好,让我们的场所能够承载更多社会生活。这是一个物质层面上的问题。整个“人文地”形成了社区内在系统,让我们能够在此互相生存生活,得到发展。
所谓“产”和“景”,这存在经济和其他层面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部分,我们该如何在自然系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景”部分或者“人文地产景”整个的生态循环而言,是很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想用顺德的案例来给大家进行分享。顺德社创中心在社区营造的流程上列出了这样的七个步骤。
社区营造的核心是推进社区议题的回应,“人”是根本。
我们课题组在顺德的介入主要是乡村,很大一部分也不是花园,是农田。我们将这个行动称为社区种植,核心还是在于如何更大程度的让公众参与。调研阶段所做的事其实和我们的社区营造有共同点,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发现问题,回到关于社区的议题,同时去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和社区怎么发生关联,它的需求和资源在哪里。社区花园背后是存在一个机制的,如何将机制复制、更新、在不同的社区传播,最后形成一个能够支持社区花园建造的支撑体系,这非常关键。
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在以种植为契机的社区花园中,同学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一些策划。
一、共成长。从人个体的角度来说,让居民有自我成就感,愿意共同协作,进而形成一个共成长的过程。
二、共乐。跟居民一起探讨我们整个社区花园未来的生活。
三、共建。一起探讨“谁来建,怎么建?”的问题,一步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建立。
“战术”种植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另一个话题,是我和江帆影老师的一个研究方向,也就是“战术”种植。其中,“战术”城市在专业学术上的定义是:个人社区或政府利用短期低成本和小规模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去促进城市空间的长期变化。解读起来,它是一件动态的事情,需要持续地拓展影响,要去收集更多的反馈,并且把遇到的问题更进一步地更新。战术种植,就是这样一个基于战术城市主义与本土的社区种植特点,由我们自己初创的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应对空间的手法或思路,也可以支持到社区花园的理解与建设,社区花园其实是从社区里长出来的。战术种植就可以成为支撑花园的方法之一。
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去运用“战术”种植呢?举个例子,可以拿一些纸箱,或移动的凳子,测试出大家喜欢坐在哪里。这种测试是非常短平快的,但能够高效地收集、获得信息。在过程中可以确定场所的使用模式,激发更多社区生活,后来我们做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种植尝试。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建造过程一部分来自于场地条件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来自于真实的生活需求。
“战术”种植是通过新的方式反思城市规划、弥补对一些空间或生活的忽视,重新把空间回归给大家。让大家可以去享受改变身边绿地空间的机会。这种方式会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近期和远期上的关系,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对人和环境的观察,也就是我前面为大家讲的“人”“文”“地”“产”“景”综合体,这个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去解决特别大的问题,可以从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入手,一步步的引导花园去承载更多的能量。
这里同时分享下2020年我们与广美联合举办的线上工作坊成果,这个活动是一个大家收集整理案例的过程,共同探讨我们需要怎样的更具创意的种植,从而触发或改变环境及社会。大家整理了过百的案例,发现可以从不同的尺度展开行动。在现在社区花园及老旧街区的改造中,它具有弹性且能逐步引导到长远环境改善或社会发展。策略上比较代表性的包括有临时花园、Parking Day、游击花园、移动花园。
最后,我为同学们分享一点过往实践的反思。在规划的时候我们可以谋划长远一点,给居民不断反思、更新的空间。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的。它会不断拷问我们“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完成什么?”“这个时间段我们完成的工作,对于未来我们整个的社区的影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和共同生长的过程;同时呢,也希望同学们代入不同角色去思考,比如说策划者、沟通者等等,当然你也可以把自己转换成一个参与者,让居民来引导你。从调研就开始了社区花园的营造,虽然会遇到资金上的问题,但可以利用资源的协调与调动,这也是维持社区种植运动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希望看到同学们去调动社会资源来做社区花园。
想了解更多关于秾·可食地景研究组,请点击链接:
战术种植第一期系列讲座二:战术花园——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可能性
02
草图营造
黄彬凌
草图营造创始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国绿发会自然教育学术委员会实践专家,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专家。
黄彬凌:
我最开始接触营造是在2016年,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在学校拿起锄头和铲子改造了10多个空间。从校园开始,我们一直在做很多实践,逐渐我们发现风景园林介入的社区营造、生态空间营造,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我们开始以这些价值为核心去开展创业,没想到最后可以把这个事情变成一个真正的事业。经过一些研究,我发现中国的社区营造是很不一样的,虽然一些理论是借鉴国外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条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我特别想鼓励同学们在行动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去总结和研究的。
上海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地方,有很好的社区共建花园的基础。接下来会以深圳共建花园为例给大家讲一些实际的做法,其中包含了几个调研的方法:1.找社区,找物业,找学校;2.流动访谈能力;3.固定摆摊宣传;4.固定摆摊流水席式调研宣传;5.入户访谈宣传;6.小组座谈;7.数据统计(调查问卷+蹲点观察);8.社区小旅行。
首先是调研宣传,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关键人和一些组织,能够直接把群体发动起来,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另外还有一种数据统计的方式,用来分析居民24小时的行为模式。但是不建议大家使用问卷的形式,因为样本量通常是不够的,一定要去社区进行深入观察,多做一些访谈,最好能够留下联系方式并且跟他们成为朋友。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旅行,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社区,一起去选址。
我总结了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的十二个操作模式:1.学生参与型设计工作坊(全过程设计工作室);2. 学生参与型设计工作坊(生态本底调查+设计工作室模式);3. 学生参与型设计工作坊(场景剧表演+设计工作室模式);4. 学生参与型设计工作坊(亲子合作半成品辅助设计模式);5. 学生参与型设计工作坊(亲子合作点子收集设计模式);6.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纵向1+1设计模式);7.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横向1+1设计模式);8.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在现场”设计模式);9. 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小议事会”设计模式);10. 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大议事会”设计模式);11. 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业主骨干议事设计模式);12. 居民参与型设计工作坊(“热干面“设计模式)。
很多时候大家说出来的点子可能只是雏形,需要不断的刺激,才能收集到更多好点子,让参与者在短时间内生成想法,凝聚共识。最关键的还是把这些点子落地实施,从而获取到正向反馈。
除此之外,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具体案例。我们去年在深圳罗湖做了一个共建花园,叫做“时尚叮当小花园“。场地基础很好,居民之间关系融洽,之前就自发在社区社工的带领之下做过一些种植。但是他们后来慢慢减少了对那个地方的关注,因为觉得自己种的不是那么理想,还是需要专业的帮助。我们团队介入进来以后,帮他们把组织建立了起来,成立了居民营造社,大家一起举办了隆重庄严的仪式。这个仪式有带头的宣誓人,带着大家一起签字加入了营造社,这样就先建立了一个很稳定的组织,再带动大家一起来参与设计。
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参与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让他们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最后设计师把大家的想法全都综合起来,做了一个手绘效果图,向大家展示并进行讨论后,再修改方案,最后确定方案就可以带着大家一起营造了。我们的方法就是要和居民建立信任关系,再带领他们进行花园共建。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后期运营做的非常好,我们在初期就要善于挖掘出场地周边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每个过程中都有参与感,都被尊重,因此形成了一个完全实现了自主维护的花园项目。
通过这些案例我想跟大家说,前面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居民的想法,所以建造出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还是要考虑到后期维护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全过程当中都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好了,我分享到这里,多留一些时间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回答大家的问题。
张浩斌:
想问黄老师,在您的实践经历中,社区共建花园对社区关系的实际提升效果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案例是可以借鉴的?
黄彬凌:
有一个故事可以着重讲一下,这个案例在龙华社工街道。这条街道停了很多车,很拥挤,我们想跟居民商量把车移开,变成一个完全步行的、海绵化的街区。刚开始有很多人反对,但是建成之后大家慢慢的开始接受,而且做的过程之中也有很多人参与进来,甚至有几户居民自己租了房子,把它变成共享厨房咖啡厅等等。这些咖啡厅对本村居民,是一个公益或者半公益的状态,对外则是一个盈利状态。
在这个案例里,是没有办法协同政府来处理的,因为政府没有办法强行将车位处理掉,所以需要我们一家一户的去沟通。街道办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了后盾的角色,不断的进行协调的工作。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威威乐园的营造,也是位于社工街道。场地上原本是原住居民私自占有的停车位,他们最开始并不愿意让出车位,并且拒绝合作。后来我们提出了建设孩子乐园的想法,并在居民家里开设了工作坊,让他家的小孩和小伙伴们共同参与乐园的设计。最后老板同意让出停车位,作为村里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命名为“威威乐园”。这户居民现在发起了一个叫公益商家联盟的组织,自己也考取了社工证,自发成为了社区的讲解员。这是自发的现象,这也是跟后期的组织和运营非常相关的。
黄彬凌:
我对刚刚李老师说的也有一些感触,可以再聊一聊我的看法。对于社区花园,刚刚我们提供了很多模式以及案例给大家学习,但是大家千万不要陷入进去。创意其实是来自需求,要找到在地的材料,它其实是没有定式或者规律的。可以多做一些艺术装置,在里面多包含一些事件和故事,作为事件的发生器。
第二个就是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的审美束缚住了,全过程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候大家造一个很好看的装置,但居民不喜欢、不投入使用,可能过一个星期就坏了,居民融入不进来。
写在最后
李自若老师的“战术种植”以及黄彬凌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经验对我们未来的社区花园建设和运维都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我们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反思,并且总结经验,更多的关心居民的需求,而不是被自己的审美束缚,把自己带入更多的角色中,真正的体会到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分享快闪花园
和社区产品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
快来加入我们吧~
撰文:张凯迪、王娱
校勘:尹科娈、戴斯竹、王娱
版式:戴斯竹
- End -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
共同协办:《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以上排序根据学校首字母拼音,共创ing)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四叶草堂
赞助单位: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人:戴女士
联系方式(微信同号):18721991390
(添加时备注: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姓名,请工作时间联系 9:00-17:30)
2021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