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新进度上来说,不管是“正篇”还是“翻译翻译”现在都有非常多的欠账,但是最近几天相似的情况和相似的问题持续从不同读者这边得到留言和提问,说明可能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尽管有些内容已经提到过了,可我依然觉得有必要再和读者们说一下(重要的事情说好几遍)。
本期闲聊有三部分:
6月7日、26日和27日公众号持续更新了三期关于梅雨季节雨带移动带来的潜在传染病风险信息,但是在29日“梅雨姑娘的拼图板”还是更新了。一位云南省读者的家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并且办公环境疑似出现了聚集性感染。
公众号之前是怎么说的:
第26周(6月24~6月30日),新冠疫情或将继续呈波浪式流行,部分地区或将小幅回升。长江流域逐渐进入梅雨季节,南方的降水带开始逐步北移,给江淮和广西北部的传染病疫情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整体感染风险有所增加,还请相关地区读者注意安全。
原理去看《后流105——病毒与环境·其三【降水与感染风险】》,愁死我了。
这是6月29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6月29日~6月30日全国降水量预报图,和“梅雨姑娘的拼图板”整体上很相近。
而从最新的中期预报来看:
7月2日之前,强降雨中心仍位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其中江淮、长江中下游沿江至江南北部偏多1~2倍,局地累计雨量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之后,强降雨中心将北抬至沿淮附近,华北东部、黄淮北部降雨呈增多趋势。
7月上旬,请可能受强降水影响的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读者务必务必务必提高警惕,注意个人防护并且尽量避免免疫波动。不要再继续完成梅雨姑娘的拼图板了。
最近有复数的读者留言询问,在当下的这个新冠流行相对低谷期,是否有必要摘掉口罩去接触一些非新冠类型的病原体,通过感染来锻炼自身的免疫系统?
一般来说,等等……这是什么问题?先不讨论感染造成的免疫系统损耗,我承认感染某种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有针对性的生成抗体来对抗感染,并通过记忆来有效对抗之后可能发生的再感染。我不想把问题复杂化,所以以现阶段最常见的非新冠类的病毒感染举例,人鼻病毒有已知超过100种的血清分型、人腺病毒有至少52种血清分型、现在流行的流感病毒有A(H1N1)、A(H3N2)和B(Victoria)3种。血清分型意味着同种病毒感染之后并不存在交叉免疫,也就是说如果想通过主动感染获得针对鼻病毒的免疫,那么可能需要进行超过100次以上的感染才行,腺病毒则可能需要52次感染,流感需要至少3次。而且,部分抗体的效果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退的,以流感为例,一般只能提供6个月左右的保护效果,所以就需要每年不断地反复感染才能得到所谓的免疫。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能产生长效免疫的疾病,比如麻疹和EB病毒。但问题是准备如何精准感染呢?去P3实验室申请参与人体攻毒实验?另一方面,在急性感染期免疫系统通常是处于受损状态的,这也会给其他很多条件致病菌创造机会,有可能造成合并感染并加重免疫的损耗。进而会延长之后免疫系统的恢复期,给其他病原体(比如新冠)创造感染机会。
但如果读者们真的认为定期感染能有助于自己平时的免疫表达,我推荐一个比较安全的替代方案:每半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其他可选的还有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出血热疫苗、黄热病疫苗、乙脑疫苗、伤寒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等。
这件事暂时还没有读者在公众号留言询问,但是在其他社交平台已经有读者问过我了,如果不说预计也会有读者在公众号留言,所以还是我主动说比较省事。
这是4月《办法》发布之后疾控部门的日常工作,而且是要考核的,没有必要感到惊讶,各地类似的演练以后会非常多的(都没什么必要转载)。难得的相对低谷期,希望大家都好好的、踏踏实实的。另外,最近应该会有不少相关法律修订通过,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我也很想利用这段时间尽快把正篇和翻译翻译的欠账补回来。还是说你们有别的想看的?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