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逻辑学》“有论”的“有—无—变”部分译文及相关解读
编辑/ 龙之川叶藏
排版/ 戛剑生
作者/ 纯思
一、双文比较
今天翻看清华大学王路教授的《“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他在该文中,把“有”(Sein)翻译为“是”,把“无”(Nichts),翻译为“不”。
而且王路教授认为“黑格尔本人确实是把它作为逻辑学著作来写的,而且他自认是在发展逻辑。……但是明确这一点,即黑格尔是把它作为逻辑学著作来写的,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一直在读《逻辑学》本质篇,对于那个“否定”,“绝对的否定性”,一个没有来由的否定的来历,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彻底的答案。因为,按照黑格尔自己的逻辑,所有的概念都是应该予以澄清的。而这个“否定”和“反思”(我一般作为映射)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也一直是没有完全想明白的。
既然王路教授也认为那个“有”可以作为“是”,那个“无”作为“不”。那我索性就把黑格尔的译文给重新修改一下,看能不能弄清楚,说明白。
剩下的事情,问题就来了,本人粗通英文,德文小白。
译文怎么搞?我就用一个偷懒的办法,参照英文,把杨一之老先生的《逻辑学》和先刚先生的《逻辑学》进行对照。
基本采用杨老先生的行文习惯。就弄了这样的一个译文。
然后,我再采取我从前读《逻辑学》的方法,采用逐句来读。
最后,我再加以分析对照。
所以,本文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德文和改动的译文。第二部分,对新的译文加以解读和对比。
A .
S EIN
Sein, reines Sein, - ohne alle weitere Bestimmung. In seiner unbestimmten
Unmittelbarkeit ist es nur sich selbst gleich und auch nicht ungleich gegen
Anderes, hat keine Verschiedenheit innerhalb seiner noch nach außen. Durch
rgendeine Bestimmung oder Inhalt, der in ihm unterschieden oder wodurch es
als unterschieden von einem Anderen gesetzt würde,würde es nicht in seiner
Reinheit festgehalten. Es ist die reine Unbestimmtheit und Leere. - Es ist nichts
in ihm anzuschauen, wenn von Anschauen hier gesprochen werden kann; oder
es ist nur dies reine, leere Anschauen selbst. Esist ebensowenig etwas in ihm
zu denken, oder es ist ebenso nur dies leere Denken. Das Sein, das
unbestimmte Unmittelbare ist in der Tat Nichts und nicht mehr noch weniger als
Nichts.
A .有(Sein )
是,纯粹的是,— 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作为一个无规定的直接性,它仅仅等同于它自身(而非不同于一个他物),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具有任何差异性。假若是内部能够区分出一个规定或内容,或通过这个方式使是与一个他物区分开,是就会不再保持自己的纯粹性。它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空。— 如果这里可以谈到直观,那么在是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换言之,是就是这个纯粹的、空洞的直观活动本身。在是那里,同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思考,或者说它同样只是这个空洞的思维活动。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的东西,实际就是不, 既不比不更多,也不比不更少。
B.
N I C H T S
Nichts, das reine Nichts; es ist einfache Gleichheit mit sich selbst, vollkommene Leerheit, Bestimmungs- und Inhaltslosigkeit; Ununterschiedenheit in ihm selbst. Insofern Anschauen oder Denken hier erwähnt werden kann, so gilt es als ein Unterschied, ob etwas oder nichts angeschaut oder gedacht wird. Nichts Anschauen oder Denken hat also eine Bedeutung; beide werden unterschieden, so ist (existiert) Nichts in unserem Anschauen oder Denken; oder vielmehr ist es das leere Anschauen und Denken selbst und dasselbe leere Anschauen oder Denken als das reine Sein. Nichts ist
somit dieselbe Bestimmung oder vielmehr Bestimmungslosigkeit und damit überhaupt dasselbe, was das reine Sein ist.
B . 不 (Nichts)
不,纯粹的不;它是与自身的单纯的同一,是完全的空,既无规定,也无内容,在它自身内没有区别。—假如这里仍然要谈到直观或思维,那么得区别,到底有某东西还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或思考。就此而言,对于不的直观或思考便有了意义;只要区别有某东西或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或思考,不就存在于我们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之内;或更确切地说,不就是空洞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本身,而那个空洞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就是纯粹是:— 所以,“不”和“纯粹是”是同一的规定,或不如说,同—的无规定,因而一般说来,不和纯粹的是是同一个东西。
C .
W E R D E N
a. Einheit des Seins und Nichts Das reine Sein und das reine Nichts ist also dasselbe. Was die Wahrheit ist, ist weder das Sein noch das Nichts, sondern daß das Sein in Nichts und das Nichts in Sein - nicht übergeht, sondern übergegangen ist. Aber ebensosehr ist die Wahrheit nicht ihre Ununterschiedenheit, sondern daß sie nicht dasselbe, daß sie absolut unterschieden, aber ebenso ungetrennt und untrennbar sind und unmittelbar jedes in seinem Gegenteil verschwindet. Ihre Wahrheit ist also diese
Bewegung des unmittelbaren Verschwindens des einen in dem anderen: das Werden; eine Bewegung, worin beide unterschieden sind, aber durch einen Unterschied, der sich
ebenso unmittelbar aufgelöst hat.
C. 变 ( Werden)
a .是和不的统一
因此纯粹的是和纯粹的不是同一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既不是是,也不是不,而是已经进入了——不是走向——不中的那个是和进入了——不是走向——是中那个不。但这里的真理,同样也不是二者的无区别,而是两者并不同一,两者绝对有区别,但又同样绝对不曾分离,不可分离,并且每一方都直接消失在它的对方之中。也就是说,它们的真理是这样一个运动,即一方直接消失在另一方面 ,而这就是变;在这个运动里,二者有了区别,但这区别是通过同样立刻把自身消解掉的区别而发生的。
二、相关部分的解读
A .有(Sein )
“是,纯粹的是,— 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①作为一个无规定的直接性,它仅仅等同于它自身(而非不同于一个他物),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具有任何差异性。②假若是内部能够区分出一个规定或内容,或通过这个方式使是与一个他物区分开,是就会不再保持自己的纯粹性。③它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空。④— 如果这里可以谈到直观,那么在是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换言之,是就是这个纯粹的、空洞的直观活动本身。⑤在是那里,同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思考,或者说它同样只是这个空洞的思维活动。⑥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的东西,实际就是不,既不比不更多,也不比不更少。⑦”
①黑格尔在讨论问题从来没有半句废话。正是因为没有废话,所以,这个开头,才是让人莫名其妙:
——是,纯粹的是
——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
为什么呢?
是,为什么是纯粹的是?
感觉这个用我们的汉语更好来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说:“小明是个小学生,玫瑰花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他都抽象掉,就留下一个孤零零的“是”,那就会变为“……是……。”
而我们把那几个省略号都给省略的时候,那个是,就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对的,就是它“是”,前面没有什么主词,后面没有什么谓词。就是这样一个动词“是”,一种纯粹的“是”,没有任何规定的动词“是”。那这个动词“是”,它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无规定的直接性,
——它仅仅等于它自身。
这样一个突兀的动词“是”,作为一个直接突显在我们思维面前的东西,对思维来说,或者对我们思维者来说,都是一种“直接性”,一种对我们思维来说的“直接性”。所以,这个直接性是“是”作为一个“对象”而来的。而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对这个判断来说,是对这个判断而言的一种直接性。因为没有这个直接性的假如。两个事物,就是两个漠不相关的事物,而这个直接性的加入,而这两个事物,就有了关系:A是B。
因为,现在只有“是”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是”等同“是”自身。它自己等同于自己。所以,对这个直接性而言,能言说的就是“是就是一个是,它不过就是这个是”——仅仅等于它自身。
②这样:
——“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作为无规定的直接性,它仅仅等同于它自身
——而这个“是”,不能同一其他一个不同于它的“他物”
——而对这个“是”而言,因为“是”,所以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都不具有任何差异性。
“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动词,或者说“系词”。因为仅仅是对思维而言的东西,是对我们思维而言的一种“判断”。所以,作为一个判断,因为它什么也不是,没有任何的规定性,仅仅只是具有自身的一种等同性,所以,这个“是”,作为这样的一种动词的功用,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而作为一种“状态”的“是”,它是独一无二的。它区别于所以其他的单词,其他的动词,也就是说,唯有它,来表示这个“是”的这种“状态”。
正是因为,它是如此的独特,所以,作为是,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它没有自己任何的独特的东西,所以,它对谁都是一样的。它说谁,就是谁,而没有在这个“是”的时候,搭便车,夹带自己的私货。所以,对内来说,它没有自己的私货,对外来说,它说谁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也不会给那个被言说的东西给增加自己所不是的东西。
所以,对这个“是”而言,经过它的这种判定的,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所是的东西”。而对这个是而言,它不会给它添加自己所具有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可添加的。
③黑格尔随后解释到:
——假如“是”内部能够区分出一个规定或内容
——或者通过这个方式使“是”与一个他物区分开
——这个“是”就会不再保持自己的纯粹性。
也就是说,如果说“是”是一个具有什么规定的是,例如“是的”,那么这个“是”就不会保持自己的这种纯粹的“无规定性”,而是说:有一个某物,或者某物是存在的,或者说,某个东西是被我们所感知的……等等。
而这样一来,那个“是”,一是不能保持这样的一种纯粹性,而具有了它自己的“规定性”,而更重要的是,它也会使那个“的”具有自己的规定性。所以,“是”之所以是一种纯粹的“无规定性”,只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是”。也就是说,如果它多一个字,它就不是它的那种纯粹的无规定性了。
④所以:
——作为这样一个“是”
——它就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一个“空”。
也就是说,作为这样的一个“是”,
——我们从外看它,它就是一个纯粹的“无规定的”是,没有任何私利的是。
——我们从内看它,它就是一个“空”,没有任何私心的空。
⑤这样,一来,我们还能怎么看呢?既然不能说,那就看吧。
——如果这里可以说有直观的话,
——那么在“是”那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
——换句话说,
——“是”就是这个纯粹的、空洞的直观活动本身。
因为我们这样来观看“是”的时候,或者这样讨论“是”的时候,已经是在“是”了。而这样一来,这样一直空洞的直观本身,已经就构成“是”的活动或者“是”的功能了。因为这个空洞的直观自身的确认,就是一个“是”。或者说,这个“是”本身,就是需要一个“直观”才能得到。而这样的中空洞的直观,已经是运行这个“是”了。
⑥这样:
——在“是”那里,
——同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思考
——或者说,这个“是”同样只是这个空洞的思维活动。
既然这个“是”本身,从外面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从内来看,就是一个空。所以,这样的一个“是”,对思维来说,是不会有什么思维的内容了,但这样的一种对“是”的思维,虽然没有得到它什么内容,但也已经是进行“是”了。
所以说,“是”作为一个孤零零的“是”,仅仅只是一个空洞的思维活动。仅仅是对自身的一种确认,一种肯定。
⑦这样:
——“是”
——作为这样一个“无规定”的直接的东西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
——因为它相对“不”来说,既不比“不”更多,也不比“不”更少。
这样的一个不能行使自己判断功能的“是”,其实就是对自己作为一个“是”的否定,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不能成为“是”的“是”,一个孤零零的是“是”本身,已经是这个“是”自己的“不”。
为什么是“不”呢?这个“是”和那个否定的“不”相比,不能说出任何内容或者规定性来,它比“不”那样的否定,既不多,又不少。
也就是说,作为这样的一种纯粹的“是”,就是对“是”自己来说的一种“不”。
换言之,这个时候,作为纯粹的“是”,已经转化到自己的反面“不”上来了。通俗来说,“是”本来是用来进行判断的,那这个纯粹的“是”,什么活也不干,它还是那个“是”吗?不是了,就是一个“不”了。已经变成了一个自己打自己脸的东西了。
B . 不 (Nichts)
“不,纯粹的不;它是与自身的单纯的同一,是完全的空,既无规定,也无内容,在它自身内没有区别。①—假如这里仍然要谈到直观或思维,那么得区别,到底有某东西还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或思考。②就此而言,对于不的直观或思考便有了意义;只要区别有某东西或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或思考,不就存在于我们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之内;或更确切地说,不就是空洞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本身,而那个空洞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就是纯粹是:— 所以,“不”和“纯粹是”是同一的规定,或不如说,同—的无规定,因而一般说来,不和纯粹的是是同一个东西。③”
①这样:
——“不”,纯粹的“不”。
——作为一个否定性,也是一个“自身单纯的同一”
——它是完全的空,
——是一个既无规定,也无内容。
——在它自身内没有区别。
黑格尔说,我们再来看这个“不”,这个纯粹的“不”,也是和“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进行判断的。而是作为一个判断,是对别人进行肯定用的,而这个“不”,同“是”恰恰相反的。它作为也纯粹的“不”,也和“是”一样。是一个纯粹的抽象,一个对否定判断的抽象。
在这种单纯的“不”中,它也仅仅只是一个自身单纯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它仅仅只是一个“否定性”,它否定所有的其他,唯有对自己不否定。但这个不否定自己的“不”,自己也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规定性。也没有什么东西。
纵然在它行使自己的“否定性”的时候,它也不会呈现自己的任何的规定性,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否定”,也不会给所否定的东西,增加或者减少什么。
②所以:
——对这个“不”的观察,就和对“是”一样。
——我们假如,能有直观和思维这个“不”。
——但这个时候,我们直观这个“不”的时候,我们就要区别,到底有什么东西或者没有什么东西来被“不”直观或者思考。
③而这样一来,这个“不”,作为直观和思维的“不”,就会和“是”产生一点区别:
——就此而言,对于“不”的直观或思考便有了“意义”。
——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只要区别有某的东西或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或思考
——那么这个“不”,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之内了
——或者更确切地说,“不”就是作为“空洞的直观活动”或“思维活动”本身了。
黑格尔这里的意思是:不,作为一种纯粹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是对“思维”和“直观”本身都能进行否定的东西。我们在对“不”进行思维的时候,就不同于这个“是”。因为那个时候,作为“是”的是一种对单纯的肯定,而这个时候,作为否定的“不”,已经是悄悄地对那个“空”的思维和空的直观进行否定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个“不”已经开始进行工作了,不再和“是”一样,孤零零的一个人,什么活都不能干,而这个“不”,作为这样一个孤零零的一个,能否定“思维”和“直观”,能告诉我们,你不是在“空无”,你是在“直观”和“思维”那个“空”。
而这样一来,那个“直观和思维那个空”的就已经“是”起来了。
这样:
——所以
——“不”和“纯粹是”是具有“同一”的规定
——或不如说,同一的无规定。
——因而一般说来,
——“不”和“纯粹的是”是同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说这个纯粹的“不”的时候,已经是在直观或者思维了,而这样的一种“直观和思维”本身,已经是“是”的那种状态了。
所以,对“不”和“纯粹的是”而言,二者是具有‘同一’性的。也就是说,在“无规定性”这一点,二者是同一的。而这种同一,就表明,无论是“不”还是“纯粹的有”,都是自身没有规定性的,都是无论是从内还是外,都是同一的东西。而二者最重要的是,在空的直观和思维中,二者就是一个。且这个“不”就是对“是”的一种肯定。
而同样,这个“纯粹的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空的直观和思维中,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意志背叛,而这样的一种背叛,就让它走向“不”。也就是说,“不”和“纯粹的是”,在它们单纯作为一个孤零零的存在,呈现在思维中的时候,呈现为我们的对象的时候,无论是那一个,都会对另一个作出一种“肯定”。正是这种相互的转化,就表明它们二者是同一的。
C. 变 ( Werden)
a .是和不的统一
“因此纯粹的是和纯粹的不是同一的东西。①这里的真理既不是是,也不是不,而是已经进入了——不是走向——不中的那个是和进入了——不是走向——是中那个不。②但这里的真理,同样也不是二者的无区别,而是两者并不同一,两者绝对有区别,但又同样绝对不曾分离,不可分离,并且每一方都直接消失在它的对方之中。③也就是说,它们的真理是这样一个运动,即一方直接消失在另一方面 ,而这就是变;在这个运动里,二者有了区别,但这区别是通过同样立刻把自身消解掉的区别而发生的。④”
①因为,“纯粹的是”和“纯粹的不”,在思维中或者直观中具有同一性。所以:
——纯粹的“是”和纯粹的“不”是同一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种同一是有条件的。一是它们是作为一种纯粹性,就是单纯的一种呈现在思维中,二是它们作为一种同一,是出现在思维中的,是思维意识到它们的同一性。
②正是这种同一具有这种条件性。所以
——这里的真理既不是“是”,也不是“不”。
——而是已经进入了“不”中的那个“是”,这个时候,不是“是”走向“不”。
——和已经进入了“是”的那个“不”,这个时候,不是“不”走向“是”。
也就是说,构成它们同一的东西,而这个同一的东西,就是它们的“真理”,而对这个“真理”来说,不是那个“是”,也不是那个“不”。
而是那个已经进入了“不“中的那个“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个“是”,是一个对自己进行否定的一个“是”。而这个走入“不”的“是”,恰恰是抽象的思维本身。在这个走入的过程中,思维的抽象,把所有的内容都予以抽掉,只剩下这个孤零零的“是”,而这样的“是”呈现在思维的时候,正是思维对自己的终结。
而这个真理也是那个已经进入了“是”中的那个“不”。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不”,是一个在思维中的“思维”。
在这个“不”进入“是”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开始工作的时候,而这个思维本身,就把这个孤零零的“不”,作为一个“直接性”,来思维它。而这样的一种“进入”,恰恰是思维的“否定性”。也就是说,这个“不”,不但能否定别人,就是自己也不放过,它把自己否定到自己的对方“是”,或者说,把自己“变”为“是”,但是这个“是”,是一种“非是”之“是”。
③黑格尔,特别提醒我们:
——但这里的真理,
——同样也不是二者的无区别,
——而是两者并不同一,
——也就是说,两者是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区别。
“是”和“不”,是具有同一性,都同一于思维,都同一于能向对方转变。都同一于自身的单纯性,都同一于自身的“空”。
但是这种同一,只是一种“内容”意义上的同一,也就是说,这种同一,是我们站在思维的角度,从思维出发的一种“反思”。而在我们的逻辑讨论中,逻辑的真理是:两者并不同一,且是具有完全的“区别”,而这个区别就建立在“形式”上,一个是“肯定”的形式,一个是“否定”的形式。二者是完全的对立,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在形式上,二者的界限是完全清晰的,不存在任何的交叉或混淆。
——但是,两者虽然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区别。
——但又同样完全不曾分离,且不可分离,
——这种不可分离性,就表现在,每一方都直接消失在它的对方之中。
虽然从形式上看,二者具有完全的界限,是再清晰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二者却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你越是坚持它们的界限,在你的这种坚持中,这个“是”,或者“不”就会走向一种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是”转向“不”,“不”转向“是”。
而这种可转变性,就是它们的同一性,就是它们的不可分离性。而这样一来,二者的真理就在于“每一方都直接消失在它的对方之中”。
④也就是说:
——“是”和“不”的真理是这样一个运动。
——这个运动是:即一方直接消失在另一方里。
黑格尔指出,“是”和“不”的真理,就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统一于这种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二者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它们自己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因为它们能相互的转变,就表明它们自己是同一于对方的。
而这样的一种运动,是发生在“思维”中的,也就是说,发生在思维的“抽象”中,在思维的抽象中,也就是在“是”的不断判断中,这个时候,作为“是”的判断。
一方面是把事物的属性给抽离出来,而另一方面,在这种抽离中,这个事物已经向自己说“不”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事物已经可以说“这个抽象的事物,这个抽象的可以用“是”所表达的我,已经不是我了。”
同样,在这种思维中,也就是在这种“判断”中,这个“不”,不断地给事物以否定,而在这种否定中,不是远离“自身”,而是不断地向自身靠拢。也就是说,在这种抽象中,事物说“作为抽象的是的东西,不是我”,而这个不会说“是的,这个抽象的是的东西不是你,而是你的自身,你在离开你正是的东西中,走向了你所是的东西中”。
——而这样的一个“运动”,就是“变”。
——在“变”这个运动里,二者有了区别,
——但这区别是通过同样立刻把自身消解掉的区别而发生的。
所以,无论是抽象过程的“是”,还是否定过程的“不”,二者都是思维的一种运动。而所有的变,就是在这个运动中发生的。
这样的一种发生,也正是蕴含在“是”中“不”。也是蕴含在“不”中“是”。而作为这样的一种区别,是把自身予以消解,才会得到自身所蕴含的东西来。也就是说,只有对“是”其所是中的那个“是”进行消解,那个对其来说的那个“不”——它的本质才会显露出来。
而同样的过程也是,思维只有不断进行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不断地把“是”进行虚无化,而在这种虚无化中,而这个虚无化的过程,作为这个一个过程的轨迹,显示的就是“本质”所是,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轨迹,是作为那个“是”的一种“映射”,而这种映射,就是那个“是”的本质。
三、结语
前面说过,这样的一种解读是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就是要从一种最纯粹意义——“逻辑学”的意义上来进行。也就是说,在这种尝试中,我们解读的是作为两个逻辑的判断相“是”和“不”。分析讨论,这两个逻辑词相,所具有的那种“同一”性和“统一”性。
因为这样的一种分析,我们基本也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目的,就是在这种抽象分析中,已经明确了二者的同一性,是同一于思维的抽象,而这种抽象,一方面是具有肯定性,而另一方面具有否定性。而这个肯定性和否定性,作为一种完全的区别,完全只是一种“形式”的区别,也就说这个“是”和“不”两个单词的不同所造成的。而这样的一种完全的区别,是一种思维的强行的规定。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规定,就造成了一种完全的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看到了二者作为“是”和“不”的统一性。
因为,二者是思维的一种强行的区分,所以,真正的事物就被思维分裂为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肯定的状态”,这个肯定的状态,是“是”所赋予的,而另一种状态是“否定的状态”,这个否定的状态是“不”所赋予的。这样一来,事物真正的统一性就是肯定的状态和否定的状态的统一。
这样的一种统一性,就是“是”和“不”的统一。而这种统一,首先是发生在思维中,因为在思维中,二者是相互的走入。而在这种走入中,二者是消解了“自身”,且是在这种消解中,把自身的意义予以了呈现。
其次,作为一种形式的统一,那就是“变”。而这个变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一种统一物,就是一个“既是肯定又是否定”之物,而这个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变”,就是违反“矛盾律”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变”就是一个“矛盾”。也就是说,在这个运动中,就是这个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是作为事物真正“自身”的一种呈现,而这样的呈现就是作为事物自身的真理。也就是说,作为真理,这个“变”是事物的自身,是它的本质,而这个本质,是作为自身,隐藏在这个“是”之中的,而这样的一种不断的否定性,就是这个本质的所在。
2、这样的一种解读是否会造成《逻辑学》自身含义的改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种解读,不但不会改变《逻辑学》自身的含义,而是更加清晰地把“有”和“本质”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予以澄清。
作为“有”的,就是“伟大的肯定”。也就是说,在空间上的“是”,就构成了“在”,在时间中的“是”,就构成了“有”,而这种“是”本身,就是作为二者的精神,作为也最普遍性,作为一种“起作用”的概念本身。
这样一来,作为“有”论的意义,我们就更加清晰了。也就是说,在“有”论中,讨论的这种“直接性”,是这个“……是……”这个形式,这个思维的形式所带来的。这样的一种直接性,是思维的直接性,也就是说是思维的对象,是思维同它的“逻辑”对象的区分所带来的直接性。
从逻辑学上看,这种直接性,是作为一种“给予性”。也就是说《逻辑学》作为逻辑,是以“是”所带来的那种“直接性”为其前提的。在这种被给予中,也就是这个“是”中,已经蕴含了所有的“肯定”。所以从“是”出发的思维,就是“逻辑”的思维,而逻辑的思维就是“哲学本身”。而这样,哲学的内容,就是从这个“是”出发,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转变,一种对自己的一种抽象和抽象的消解。而这样的一种运动,就是走向事物“本身”,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一种远离。
3、这样的一种解读的意义
(1)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从“逻辑上”解释黑格尔《逻辑学》的源头。也就是说,作为《逻辑学》起点的“有”,是从“是”所转化而来的。也就是说,这个“有”,作为直接性,是一种纯粹逻辑学上的“是”,而不是什么所谓的“上帝的精神”或者“上帝的知识”。也许,在这个“是”中,是蕴含了这种“上帝的”东西。但是,作为《逻辑学》的起点,这种含义,只能是一种“反思”意义上的。而不是事实,而真正的事实是:《逻辑学》的起点就是“是”和“不”。
(2)可以对一桩公案进行明晰:世人都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正反合”。而这个说法的本原,我们就可以从这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依据。确实,在《逻辑学》的开始,黑格尔讨论的就是“是”、“不”和“变”。黑格尔确实主张“是和不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确实存在一个“变”。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说,这个说法,只是表面的。在“是”和“不”只是思维的一种强行划分。而这种划分的基础,就是二者的同一性。这种统一性,作为这种变,确实事物的自身,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统一恰恰是一种“全体”,而这种全体,作为“完全的东西”,也就是“绝对”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得出的不是这个“绝对”本身,而是这个“绝对”自身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合”,虽然是具有一种统一的形式——运动。但这个形式,仅仅只是一种“反思”——映射意义上的。这种本质,是通过这种运动的轨迹,在这种轨迹的“映象”意义上的一种记忆或者刻痕。而这样的一种全体,恰恰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本质意义的“映射”,一种本质建立的“建立起来之有”的东西。
(3)对《逻辑学》分篇的认识。通过上面我们的分析,我们得出的认识是,“是”是作为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结果就是“有”。而“不”是作为一种“否定”,而这种否定,作为结果就是“本质”。而这样一来:
作为“有论”的就是关于“是”这样一种“肯定”的讨论。
作为“本质论”的就是关于“不”这样一种“否定”的讨论。
而作为“概念”的就是关于“思维”本身的讨论,也就是说,思维作为二重性,一方面是肯定,一方面是否定。作为肯定的是“有”,作为否定的是“本质”,而思维作为二者的统一性,就是概念,就是思辨本身。这个思维本身,作为概念,就不单单是思维本身,而是这个思维的“是”所带来的那个“直接性”,也就是那个“直接性”的本身所具有的。而这样一来,概念的本身就是“理念”。而这个理念,就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是蕴含上帝精神的“理念”。
﹀
﹀
﹀
关于将Reflexion理解和表达为映射的说明
论萨特对黑格尔的批判
读《逻辑学》“有论”部分——对“无限、绝对、真理关系的思考”
读黑格尔《逻辑学》:导论
读黑格尔《逻辑学》:第二版序言
读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版序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