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哲学史?
编辑/ 龙之川叶藏
排版/ 戛剑生
作者/ 实在狗子
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对如何阅读哲学史做出精辟的阐述。很多人都知道,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里研究的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在这篇论文里,马克思注意的不是那种两个很明显有差别的要素,而是两个看起来几乎同一的东西所包含的微小的差别,这种微小的差别可能会导致本质的不同。
一般哲学史认为,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是差不多的,伊壁鸠鲁不过是添加了一个所谓“偏移”而已,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必然的、有决定性的,而伊壁鸠鲁却认为原子运动存在着偶然和偏差。在“量子力学”成为梗的今天,我们当然会认为伊壁鸠鲁的话更符合常识,但在当时,伊壁鸠鲁做出的这种变更只被视为“随心所欲的臆造”。马克思超前地认识到了伊壁鸠鲁的价值,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
就某些细节来说,我又不得不去做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琐事。但正因为这种偏见和哲学的历史本身同样的古老,而两者间的差别又极其隐蔽,好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它们。
马克思说,如果真正想研究哲学,就必须破除“跟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的偏见”。马克思在这里显然对哲学史不满,但他为什么觉得哲学史是一种偏见呢?柄谷行人解释说:
就某些细节来说,我又不得不去做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琐事。但正因为这种偏见和哲学的历史本身同样的古老,而两者间的差别又极其隐蔽,好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它们。
马克思说,如果真正想研究哲学,就必须破除“跟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的偏见”。马克思在这里显然对哲学史不满,但他为什么觉得哲学史是一种偏见呢?柄谷行人解释说:
因为哲学本身,原来就是通过掩盖断片化的文本而得以成立的。哲学史中的伊壁鸠鲁已经成为了一种概念,而马克思试图打破这种概念。
尼采说,哲学史的概念是通过把各种差异强行同化来形成的,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首先就必须把伊壁鸠鲁从哲学史中解放出来,回到伊壁鸠鲁的文本,看看哲学史压抑了哪些他原作的内容,压抑了哪些“差异的”文本,来形成同一的伊壁鸠鲁的“概念”。马克思说的“用显微镜才能发现的细节”,就是只有通过文本细读(=哲学研究)才能知道的要素。
当然,哲学史这样做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哲学史是一种“史”,它必须得划分时代,形成概念,进行整理。对于普通人来说,阅读哲学史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哲学研究者,往往是通过对哲学史提出质疑来形成自己的理论的。也就是像马克思这样,从哲学史同一的概念中寻找出差异,来解构哲学史。比如说一般哲学史认为马克思是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但是阿尔都塞却强调马克思有“认识论断裂”,也就是真正的马克思思想是通过跟黑格尔决裂形成的,必须得严格区分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和马克思式的马克思。
一般哲学史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绝对知”是一种傲慢。齐泽克却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来重新把黑格尔定义成敞开的体系,把“绝对知”变成了一种谦逊的象征。齐泽克还有更魔性的想法,他说你不要老是看哲学史里讲的那种黑格尔是怎么回应康德的,马克思是怎么回应黑格尔的,你可以倒着思考(thinking backward),想想康德如果还活着,会怎么回应黑格尔对他的反驳,黑格尔如果活着,会怎么反驳马克思对他的论破。
还有一种魔性的哲学史阅读法是德勒兹提供的。德勒兹直球地说“哲学史是压抑的”。而他对于哲学家的解读则是通过一种内在平面的并列法。一般的哲学史认为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超越了休谟的怀疑论。德勒兹不是不同意康德的突破,但他认为康德的超越论统觉等概念缺乏发生的视角,而休谟的研究恰恰就建立在这种视角之上。在德勒兹看来,关键不是康德赢了休谟还是休谟赢了康德,而是把这两种思考并列起来进行研究。(但不是像辩证法那样综合)
柄谷行人说,他的阅读法,就是不带入任何作者意图和先入观去阅读作品,不带先入观阅读作品?这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但是柄谷行人在这里说的是一种“态度的变更”。这是一种适合阅读任何东西的态度,不过可能只有柄谷才能顶得住吧。毕竟没有导读,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办法阅读哲学原典。
﹀
﹀
﹀
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辨析黑格尔哲学的三个核心概念
齐泽克的根本之恶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形式是“一”还是“多”?
如何看待叔本华的「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这句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