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冯菲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6400字,阅读需15分钟


导读

当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很多高校老师也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但对于何为“好”的混合式教学,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提出了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概念,对混合式教学的“成熟度”进行了界定。这里的“成熟度”,可以理解为接近混合式教学本质的程度。


作者丨冯菲  北京大学副教授、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01
背景

 

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未来的主流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上图是探究社区模型,现在很多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会引用它来开展设计和实践,这个框架非常具有引领性作用,但是对于老师而言,把这些原则对应到课程中去是有难度的,因为这个模型强调的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强调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这和高校多年来采用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可能会给一些老师造成认知负担,认为混合式教学不好做。


学习的对话框架


我们团队之前开设了一些课程,参考了英国一个学者所提出的学习的对话框架,它把学生的学习归纳成以上几种方式。我们判断教学设计的质量,正是看老师有没有按照这些步骤带着学生充分去重复、实践。这个模型很好地把很多学习理论融合其中,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但是这个模型实施也有一大挑战,就是当把步骤设计得很碎,每一步都要思考线上和线下的安排时,整体的混合式教学推进就显得有些困难。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能找到另一种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方式,于是有了“成熟度”这个概念。它最早来源于软件的成熟度模型,具体如下图:



我们把软件开发的过程和老师进行教育设计的过程做了类比,有些老师做得很好,但是他可能也说不太清楚他是怎么做的,他做成功了,但别人不好去直接复制,或者再换一拨学生,他自己也难以复制,所以我们需要帮助老师用规范的方式把自己内隐的教学设计表述出来,到达“可重复级别”,可以进行一定的成效预测与调整。再到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逐步接近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成熟度并不是要按照“优良差”来评级,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成熟度”并不是我们首先提出的,此前欧洲也提出过混合式学习成熟度模型,如下图:

 


我们用这个模型指导老师们去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最难的点是卡在了成熟度水平2,也就是究竟怎么去判断教学设计是有依据的。在欧洲的混合式成熟度学习模型中,配套的培训课程更多围绕在成熟度水平2以及和成熟度水平3相关的一些要素来指导老师们开展设计。他们也是基于前面的学习的对话框架,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


当然,混合式教学也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



从教学的角度看,不同发展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其实都是有一定适用性的。



02
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



我们强调过多次,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一致性设计,根据目标确定考核方案,根据考核方案选择要给学生提供什么内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我们也强调进行逆向的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的流程


但是这样的规划,和这门课程开展的是不是混合式教学似乎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关联,不做混合式教学,我们的课程依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如果要做混合,那么混合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如何在这些步骤中体现出来,是我们期待去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后发现,混合式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从系统化教学设计到特殊性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



现在很多中国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前提是对传统教学的批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不能满足现在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我们经常提一个词——“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强调对在线教学和面授教学的优势的混合,所以我们必须去找到两者的优势都是什么。从教育原理的角度,我们可以去分析一些共性,但是具体到每门课程,面对的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两者各自的优势就不是完全一样。所以需要找到每门课程自己的问题和优势,才能做到基于优势的混合。


我们基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找到教学的挑战,再度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据是什么?这需要从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找答案,否则,有可能基于自己的教学实施所反思出来的一些问题不是教学设计能够解决的,或者不是这一门课的教学能解决的。做混合式教学设计,要基于这门课原有的一些要素去进行反思,基于对目标、对学情的分析,找到开展混合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之前的目标和原有的教学模式之间可以很好地吻合,学生的情况也符合预期,其实不一定非要去做混合。


包括师生准备程度、实施成效的验证数据等,都是后续开展混合式设计的一些很重要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对已有的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要素的分析,找到自己课程的这些答案。


然后,再开展混合式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活动序列的编排。因为混合式教学和传统面授教学的一大区别是,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场景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需要进行多场景设计,场景间、活动步骤间的切换,都会给学生带来负担,所以学习支持的设计需要跟得上,它是确保我们的编排能有效实施和推进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此,可以推导出,混合式教学设计很本质的两个行为就是学习支持的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与活动序列编列。至于技术工具的选择和设计,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支撑,我们在设计时甚至可能都不需要特别考虑它,只是到了需要用它的时候它才出现。当然,我们在设计时也还是需要用一点时间把技术工具梳理出来。


以上是从纵向看。从横向看,混合式教学设计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活动编列上,可能是线性的课前线上课中线下,也可能需要在课堂中线上线下来回切换;学习支持上,之前更多思考的是集体化教学,现在我们要关注差异化的学生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是试图找出混合式教学设计最关键的一些行为,给它定级,再找不同级别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具体策略,对后续的设计模式有帮助。


传统教学中四种类型的教学问题与挑战


在反思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时,一方面要看目标达成和以讲为主的教学法之间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要看目标达成和学情差异之间的离散度。

如果课程本身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那讲授法和课程目标的匹配度其实还是比较高的;或者,学生的差异没有那么大,那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也是符合教学需求的,这样的课程就是一种具备传统优势的课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让学生听得更有效,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


如果讲法达不到课程目标,但学情之间差距不是很大,那就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解决活动挑战;如果教法和目标之间吻合,但是学情差异大,那遇到的就是传统挑战,需要考虑怎么帮助学生找资源,拉平基础,让学生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法与目标匹配度低,学情与目标离散度大,是最复杂的一种挑战,对课程的改变就要更大一些。



03
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1、三层级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老师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这三个基本单元:讲授、练习、互动,它们在线上和线下分别有各自的优势。



对它们的编列,可以是线上到线下简单的时序线性编列;也可以是螺旋上升编列,比如线上学生要先听讲再做练习,然后来到课堂中,也是先听讲再做练习;也可以是交叉往复编列。每个场景中的活动,都是这三个基本单元任意组合形成一个小的学习过程。


在这样的思路下,会产生很多种设计模式。


(1)单维混合设计模式


1)基于讲授的混合设计模式,核心的设计原则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开展“因内容施教”,课堂讲授不能重复线上讲授,线上学习要为课堂讲授提供素材和基础。媒体设计要生动,让学生愿意学,愿意反复观看。


基于讲授的混合设计模式


2)基于练习的混合设计模式,线上的练习关注机会平等,所有学生都有可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多次尝试,在试错中学习;线下练习关注示范与鼓励,要找出学生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轮流让他们有机会展示出来。线上练习侧重自动化的及时反馈,线下练习侧重老师的指导反馈。线上线下的练习活动之间可以是包含关系,比如线上比较基础,线下更难一点,线下可以把之前线上的再练一遍,或者线上是线下练习中的一个环节;两者也可以是递进关系,比如线上是基础,线下做一些更加综合的练习题。

 

 

 

基于练习的混合设计模式


3)基于互动的混合设计模式,对技术工具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我们更加关注的是设计让学生小组不断建构形成完整认识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必须要经历协作及在课堂上再进一步达成共识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的探究。要借助技术工具创设利于讨论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有可视化的总结的呈现,而且也要通过讨论规则来推动讨论的深入发展。


基于互动的混合设计模式


(2)交叉混合设计模式


以上三种设计模式都是基于单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老师们也可以把这三个教学活动先分别做好设计,再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1)练习和讲授交叉混合设计模式,核心是示范和教授练习的方法,而且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程度逐步递进的系列活动设计。刚开始学生一定是需要老师的指导的,然后就慢慢撤掉指导,让学生独立去练(此时老师也要在一旁实施指导)。


练习和讲授交叉混合设计模式


2)练习和互动交叉混合设计模式,之所以把练习和互动结合在一起,是因为让学生独立做练习其实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我们还是要考虑怎么让学生愿意做这件事,并不是我们设计好这些练习的环节,学生就会配合去做。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先有大量的练习题资源库,然后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活动,进行游戏化的教学策略设计,比如分数榜榜单,还可以设计同伴互评活动设计。也就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互动起来,让同学之间有竞争,有相互帮助。

 

练习和互动交叉混合设计模式


(3)多维度混合设计模式

 

多维度混合设计模式


此外,还可以把三类活动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设计。比如我们看到有老师会基于BOPPPS,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适合的位置分别放到线上或线下。


也有一些课程是基于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同时会支持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一些探索,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多维度的混合设计关注的是有效的学习过程,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借助一些已经证实有效的学习流程,比如基于“体验学习”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环节适合放到课上,哪些适合放到线下,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验学习圈。


三层级混合式教学模式


可以看到,不同维度的混合设计模式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不一样的。单维混合主要解决的是教学效率问题,把讲授/练习/互动安排好,分别可以解决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练习中的学习效率、讨论活动的效率。此时,更应该关注的是怎么把原有的活动安排到线上,设计关键是线上线下如何划分整合,这时候不需要有特别多的学习支持,也可以运转起来。这一模式也可以体现差异化教学,因为当老师把一部分活动安排到线上,本身就是在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时长。


渐渐地,老师们可能就不满足于单维混合设计,进阶到交叉混合。这时要关注有效教学的问题,需要有效策略的支持,比如游戏化教学、反思类的教学、逐步减少指导支架的练习形式,都可能发挥作用。这时设计的其实是部分环节的学习过程,是一些小循环,此时学习支持一定要跟得上,提供反馈、引导。


到多维混合设计,要解决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关注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支持,这时不光要有意识地去提供学习支持,还要考虑对学习支持的灵活调整,比如根据每个学习环节的数据去做下一步的教育决策。


做混合教学设计不一定非要一上来就去考虑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先把单维混合的活动安排好,再引入一些策略,可能慢慢就会形成有完整体系的过程。


2、混合式教学设计成熟度模型

据此,我们提出了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最底层是经验性设计。很多老师把混合式教学自然而然地开展得非常成功,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也不太清楚背后究竟有什么依据和原理。


第二层是规范化设计。我们会引导老师们先学会写目标,根据目标做学情分析,继而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等等。这时并没有特别强调混合式教学,从降低老师认知负荷的角度,我们还是希望先把一致化做好。


第三层是细节化设计。需要考虑活动怎么划分,会有线上线下的简单编列设计。


第四层是精细化设计。可能有交叉、多维的活动编排。


第五层是数据化设计。通过动态数据收集,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设计。

从下至上是成熟度由低到高的过程。还是强调,这样的层级划分只是代表对混合式教学本质的接近程度,不代表设计水平的高低之分。有些老师的规范化设计虽然不一定那么符合混合式教学本质,但他的教学本身是非常成功的。


很多老师做混合式教学设计时分不清某个环节是教学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是在做学习过程设计,还是在做教学过程设计。从横轴看,每个级别也都会体现出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除了经验型设计),整合的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比如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是从正向教学设计到反向教学设计,它其实可能就是一个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过程,慢慢做一些融合。在单维设计中,从以讲为主到以练为主,再到以互动为主,逐步也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交叉设计和混合设计更是如此。



混合式教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是2015年清华的学者做的一个研究,综述了很多和混合模式教学有关的文章,试图去梳理出混合式教学系统中一些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很多要素,有学习者、教师、内容、技术、学习支持等,每个要素也有很多特性需要去考虑。


要做混合式教学设计,要去权衡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所有因素都平衡好,所以我们可以先从局部开始,然后再慢慢扩展,把各个因素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或问题逐步解决。


基于以上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成熟度模型,我们也想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是适度原则。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一种过度设计的趋势,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我们想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就形成了开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找到“度”。而且教学问题是基于目标和学情分析得出来的,也是在解决目标达成的问题。


老师们会提出很多种教学活动的名称,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刚才说的三类基本单元,它们不同的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教学的形式,教学设计不能盲目去追求新式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一定要去开展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类学习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老师有更多关注。而高校教学要教授的是高深知识,高深知识不是简单就能创造出来或提升的。有些课程是需要帮助学生去建立扎实深厚的知识基础的,每门课程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此外,在技术的使用上,老师需要下功夫。技术可以很好地支持反馈和指导,但是技术不会自动做这件事情,老师需要考虑如何把技术设计进去,如果没有相应题目的设计,没有老师反馈话语的设计,技术自己也发挥不了作用。


第二是整合原则。混合式教学设计并不是绝对要以学为中心,它和以教为中心是教学风格和形式上的差异,两者之间有一个慢慢融合的关系。也可能是老师先把教的部分做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学生会给你反馈,然后再引入一些策略,逐步调整修改,就会形成最适合自己以及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整合性原则还体现在混合式教学的框架性特点,很多有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都可以作为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础,但这些流程和策略不是要分块或分时间段来进行。所有已有的教育教学流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混合式教学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去把原有的有效教学流程实现,才能体现出它所依据的原理和所关注的特点。所有的流程和策略,都需要逐步累计逐步递进的发展过程。如果拼命做划分,可能会增加设计难度,也给学生带来很多负担。


第三是渐进原则。机构需要帮助老师搭建从传统教学设计逐步过渡到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路径。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本质的最佳设计方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在多轮的实践-反思-设计-实践的循环中逐步渐进。


注:本文整理自冯菲在混合式教学系列公益讲座上的主题演讲《混合式教学设计成熟度模型》。




解读“五星教学原理”(附教学设计案例)


深度学习下“5E教学模式”的教与学


PBL黄金标准“失效”?如何构建适应本土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内涵、主要实施方式与建议


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