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令我们如此多“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今天这篇是有感而发,起因是最近一篇推送文章一位朋友给我的留言:
当晚看到这条留言其实特别感同身受,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那时我每天都在学习育儿,不仅仅是育儿书上的,还有向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和康复师们学。尽管如此,我所有的带娃技能都是笨拙的。但每个人又都在告诉我,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关键的是父母日常的互动引导。
再后来,我和小D参加这边社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那时我带娃已经慢慢得心应手了,但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我开始接触到了大量其他父母,这边的犹太人和日韩家庭都是非常重视家庭启蒙的。和他们一对比,我感觉自己过去一年简直是在“假带娃”,于是又深深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
之后那段时期,我脾气特别暴躁,想学习育儿知识又怕学习育儿知识。每天都有两个声音在呐喊,一边是“对比有差距才要继续学啊”,另一边则是“老娘不干了,干嘛要把自己弄的这么累”。于是每天就被这种矛盾的心态焦灼着,似乎焦虑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那时的我,浑身上下都写着“不快乐”和“忧心忡忡”。什么是焦虑?就是害怕面对自己,害怕面对他人,对自己不满,对他人也不满。直到有一天,我决定不能继续这样了,抛开小D不说,我首先需要放过自己啊。
于是,我就此走上了抗焦虑的自救之路。
相比等待其他人来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一个忙碌有活力有目标的女人要有吸引力的多
从清单式育儿转向目标为导向育儿
现在随便问问当父母的,每个人手机里都至少订阅了5~10个育儿公众号不等,我那时也是。而每个公号定位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我记得当时晚上女儿睡了,我一个一个读完,内心的对白就是这样的:啊?还要数学启蒙啊?天啊,这个家长引导孩子画画的方式好棒啊,我竟然从来没带小D画过画。这个8个月就能开始了,小D已经1岁了是不是错过了啊?
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再强大的人都会焦虑,更何况我那时的玻璃心还非常严重。我被这些文章牵着走了,我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文章当成了一个清单,然后一一对应来看自己带娃是否合格。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局限的,我不能把10个不同样本的“最好”拼凑成一个完美育儿模式,来苛求自己。
想明白这点后,我开始先问自己了,小D当时1岁,在她1岁半时,我希望达成的育儿小目标是什么?我希望小D怎么样,我又希望作为妈妈的我怎样?有些目标我知道也很不错,但我开始承认自己没有这个精力(记得当时1岁时,我主动先把艺术启蒙放弃了,直到小D2岁半时才重新捡起)。
这样的选择和放弃的过程,让我目标更加清晰,再看这些育儿文章时,就不再抓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感觉了,而是始终清楚我自己要做什么菜,那我就去挑选我需要的食材:哪些必须做?哪些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哪些可以先不做?
清单式的育儿并不是清单里的内容不好,相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只不过一味清单式的育儿,让我们忘记了育儿的主体到底是谁。时刻记住是“我”在带孩子,学习只是手段,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学习所羁绊。
改变一点点,从今天开始
当时令我特别焦虑的另外一点就是,每次看到的分享都是牛妈牛爸带出了一个牛娃,对比一下就觉得自己不行的,自己资质太差。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那时小D1岁了,我认识了几个孩子刚刚出生的父母。每次他们和我聊起一下喂养问题时,我也能如数家珍,常常都会得到这样的感叹,你好牛啊,我们要怎么努力才能像你这样啊?
就是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原来所有的所谓“牛不牛”,只不过取决于放在哪个时间轴看而已。我看3、4岁孩子的父母觉得他们好牛,新生儿的父母看我,觉得我好牛。这也就成了我现在一直会和大家说的一句话,“只不过小D比你们孩子大一点而已”。
虽然我知道你们大部分人并没有真的听进去,我当时也这样。但这对我的影响是:如果觉得这件事是我希望也可以这样的,那就从今天开始,改变一点点。
不愿意做的事情拖延都好理解,但为什么大家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却也拖延呢?其实是因为对自己缺少信心,骨子里觉得自己做不成,那不如不做,至少还有一个借口。当我有了这份察觉后,我就“逼”着在看完对自己重要且受益的育儿文章后,一定提炼出马上可以着手做的一件小事,然后再“逼”着自己第二天就要实践起来。
目标远大,行动要小。最关键是要开始!
我记得当时逼自己做过的事情有这些:学习儿歌带着小D唱(我唱歌五音不全的);每天小D发脾气大叫时,我学习蹲下来看着她,然后用更加温柔的语气对她说话(我曾经是个急脾气);我每晚在小D睡后开始跟着视频跳操10分钟(尽管当时真的只想沙发躺)。
因为每天定的都是小目标,突然发现坚持也不难了。即使自己有时想犯懒,我也总会对自己说,就唱一首歌啊,就这一次温柔说话,反正就跳10分钟。这么一想就觉得好像真的不难啊,要不就试试。慢慢地,习惯也就养成了,而坚持的力量让我技能也提升了。有时过了三个月自己回头看,都会被自己吓一跳,原来不知不觉进步那么大了啊。
很多时候的焦虑都是来自于想的太多,改变的太少。所以不要等待,永远没有那个“准备好的时刻”;从当下的现状开始改变,从你已有的工具开始行动;在前进的道路上,自然而然就会发现更好的工具,更好的自己。
改变自我对话模式
我曾经是那种时不时就会这么对自己说话的人,“我肯定都做不到”(全部否定);“小D这样一定会被我带坏的”(灾难化);“我是个非常失败的人,一事无成”(全部否定)。
而人一旦陷入了这样的对话中,就真的会以为自己是那样,然后就进入了焦虑的死循环中。后来我就开始注意自己的对话模式,开始学习改变它。我现在经常会对自己说的是,“担心于事无补,我现在正在努力解决”;“我在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我努力过了,以后就不后悔”。
这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建立,当我不断去强化积极的对话模式,慢慢就会影响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像现在我看很多关于更大孩子的育儿文章还是会焦虑,但就是那一秒以后,我马上就切换到了积极对话模式,“这个挺不错,是否符合我近期育儿目标,哪些我可以学习,先从一点进行改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啊,我肯定做不到,怎么办?”
我是跑马拉松比赛的,我记得每次跑马拉松最辛苦的冲刺阶段,支撑我的就是我不断对自己说,你可以,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心理暗示,我现在真的相信,我可以,我的头脑比我想象的要聪明,我的能量比我想象的要更大。
请小心你对自己说的话,因为你的身体在聆听
有一段时间我视焦虑如洪水猛兽,于是花了很多力气想去克服。如今,我突然理解了,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焦虑不需要克服,而是学会如何和它共存,人生本来就是在满足与进取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
为人父母,的确需要对现在所做的每个育儿选择负责;但为人父母,更关键的是对自己负责。
我们终究需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平凡人,但唯愿育儿道路上,我们无悔!
大J叨叨叨
今天推送晚了,是因为下午我死活无法登录微信公众号平台,不是网络问题,就是登录不了。也就是那一个刹那,突然觉得好怕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和你们失联了。幸好,我又登录上了,幸好你们也都在,突然很感恩,因为有这份联系。大家周末愉快!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