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学习不动脑筋呢?”原来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启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之前,小D一遇到她不会做的事就容易沮丧,然后就会大哭大闹,我们花了挺多心思让她慢慢学会用动作和语言寻求帮助,之后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会主动对我说,“帮帮我!”但最近,我和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她太容易提出让我们帮忙的要求了,以至于有些事情明明她自己有能力做或者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做到的,她也“懒得”自己做了,直接就是对我们说,“帮帮我!”
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减少包办,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后设认知(Mega-cognition)。
认知:人们知道和想到的;后设认知:人们是如何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
什么是后设认知?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读书时,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做一道数学题总是做错,明明老师已经讲解过一遍了,我们还是做错。回家订正时,父母又和我们讲解一遍,我们还是错,反反复复好多次就是做不正确。这时,父母最经常会说的话就是,“你怎么不动脑筋呢?学习时脑子不在啊?”
这个评价虽然简单粗暴,倒是挺贴切通俗地说明了“后设认知”这个概念。后设认知,维基百科的解释是,“认知的认知”或“知识的知识”,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思考。所谓“学习时不动脑筋”,其实就是说明孩子缺乏“后设认知”,他们只是单纯机械地模仿“被教授的内容”,而没有有意识地去考虑我该选择怎样的学习策略去掌握这个知识,从而有能力支配这个知识,解决其他问题。可见,这个能力对于学习是特别重要。
举两个例子,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时,后设认知强的孩子会自我反思:“我哪里不会?为了可以完成,我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我该如何掌握这些技能?”,而不是简单地说,“我做不了!”
当孩子解题解不出时,后设认知强的孩子就会进行自我谈话:“我刚刚尝试了运用策略A来解题,貌似行不通。那我以前还学过什么其他方法可能会有帮助呢?”,而不是直接放弃。
“教育的本质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学会思考”-爱因斯坦
由此可见,当我们具有足够强大的后设认知后,我们就不会被很多问题的表象而困住,而是可以透过表象发现问题,从而给自己全新的视角来改变,而这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会动脑筋”。
后设认知也是需要启蒙训练的,美国不少小学都有成体系的教材进行培养。因为小D才2岁,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做有意识地进行在家启蒙。当然,还是那句话,自己目前也是在实践中探索,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哦。
美国小学训练后设认知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阅读绘本进行的,我们的孩子还太小,所以今天只分享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方法。
展示家长的思考过程
孩子通过模仿家长来进行学习,这点对于小孩子特别重要。因此,要让孩子掌握如何思考,最简单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向孩子展示我们的思考过程。英文里有个词叫,"Think Aloud",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下次当你的孩子在向你求助时,不要直接替她做了,而是把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思考过程一步一步说出来,这就是在展示我们的思考过程。
小D有个农场玩具,之前推荐过的,戳->聪明玩具库|语言、想象力、数学启蒙,这套玩具就够了。有一次,她想把一个挺大的牛塞进农场的盒子了(当然塞不进),尝试几次后,她就向我求助。我当时就是边帮忙,边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
“我看到你想让牛回家,我在想要让牛可以住进这间房子,我们需要先看看牛和房子哪个大。(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牛大,房子小,所以放不进啊。那怎么办呢?嗯,我们可以找一间更大的房子(拿了另外一个纸盒),再看看房子和牛哪个大(再次放一起对比一下),房子大,牛小,这次就可以放进去了(然后把牛放进盒子里)。嗯,房子要更大,才能让牛进入房子。房子太小,牛就无法进入房子了。”
是不是特别简单的一个例子啊,当孩子来寻求帮助时,关键就是不要直接跳到解决方案,而是把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像剥洋葱一样一步一步展现给孩子看。这样的边说边演示,就是在帮助孩子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参考这样的思维步骤进行,甚至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解决问题方法。
联系新旧知识
后设认知高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学会调运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发展不同的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学龄前孩子,我们在和孩子日常的互动中,有意识地把一些新旧的知识联系起来,也能帮助发展孩子的后设认知。
小D有个绘本叫《Opposites》,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反义词。不要光满足于读绘本,可以带着她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反义词,比如去了公园让她摸摸树干,再摸摸草,这就是“硬”和“软”;回家后吃的晚饭里有米饭,还有樱桃,这也是“硬”和“软”。
我就会顺势问她,“我们今天还看到什么是硬的,什么是软的啊?”像她这个年纪,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我提醒才会复述出来。但坚持启发她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那到了上学后,遇到难题她就会自发地去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新的难题,也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学会问一些启发式问题
等孩子再大一些,语言发展更加成熟,可以和我们进行交流对话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让他们更加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当孩子表述了一个观点后,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可以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和孩子读完绘本后,可以问一些假设性问题,“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做呢?”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可以问一些启发性问题,“你觉得你目前了解的知识有哪些?哪些方面是你不了解的?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呢?”
人的思维惯性是很可怕的,有时我们就是会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的这些提问就是在帮助孩子的脑中按下一个暂停键,让孩子可以跳出来看整体,从而对情况有更加好的判断。当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后,慢慢地这就内化成她自己的思维模式,就不再需要外人的提醒而是可以自发地进行内省。
之前,我分享过自己决定给小D选择“以玩为主”而不是背诵诗歌认字的幼儿园,但有个误区必须澄清,不要以为国外教育就是“自由、快乐、玩耍”,其实所有的“玩耍”背后都是有心机的,都是在帮助孩子武装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像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都是不需要一本正经坐下来教孩子的,就是日常游戏互动中进行的,但是它却是能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的。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Time-out|还在用这个方法管教熊孩子,你已经out啦!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
微信公众号:大J小D(jiayoubaobao2015,加油宝宝的拼音)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我原创的百篇育儿心得文章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