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克世界最小婴儿出院 | 生命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上周有一个话题上了微博的热搜#245克世界最小存活婴儿出院#,这位名叫Saybie的女婴,在圣地亚哥的Sharp Mary Birch医院出生时,体重仅为8.6盎司,即245克,个头大约相当于一个苹果。
Saybie是个在母亲怀孕23周零3天时出生,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微型早产儿。据悉,她是世界上存活下来的最小的婴儿。
因为自己的经历,女儿小D 28周早产,出生时2斤不到,因此对于这样的案例会更加关心。
那么小,也有可能长大
其实,如果可以,我真心希望这个世上没有“最小婴儿”这个记录,每个宝宝都是足月健康出生。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没有这个“如果”。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早产儿,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中。
在谈到早产儿这个话题时,医学界有个词叫做“有生机儿”,或者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产儿”。这个定义指的是孕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各方面发育并不完全,病死率很高。
这也是大部分大众对于早产儿的认知,这么小,肯定养不活。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真的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生命奇迹。
2018年8月,日本东京体重仅268克的24周早产儿,在住院5个月后体重达到3,238克,安全出院。
这是日本男婴的照片,上下图分别是刚出生和出院时的对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11月,中国深圳体重仅400克的23周早产儿小海草,也在住院5个月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顺利出院。
这是小海草的对比图
(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这次Saybie的出生并且出院,又一次刷新了最小幸存早产儿的记录。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都会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都是来自于医学水平的进步。
医学的进步
早产儿出生后就会面临很多关卡,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温和呼吸。
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轻,尤其是28周前出生的孩子,皮肤器官还没发育完善,更容易丧失身体热量,使他们面临体温过低的风险,这对早产儿来说是有致命危险的。
保温箱的诞生为早产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你们估计想不到,最初的保温箱的灵感来源于小鸡孵化,是19世纪法国动物学家的脑洞大开,一开始就是在箱子里放一点鸡毛羽毛来进行保温。
之后有一位叫马丁科尼博士坚定认可保温箱的潜力,于是自己投入研发改良。但当时的欧美医院都拒绝接受这个新兴事物,为此,科尼博士去公园和展览会进行展览,宣传他的保温箱。
科尼博士改良后的保温箱
他的展览很特别,他把早产儿放在保温箱里,雇佣了医生和护士进行看护。人们透过保温箱一侧的玻璃就能看到里面的状况。
之后陆续有不少早产家长自发把自己孩子送过来,都不需要支付治疗费。而每一位来参观的人需要付25美分,这些钱都被用于早产儿的救治。据说,当时展览上的早产儿大部分都存活下来了。
在科尼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他终于让人们相信保温箱是安全的。在那之后的40年,也就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保温箱才得以在欧美医院进行推广。
科尼博士的展览
而如今,保温箱已经成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标配,在技术设备上有了相当大的改进,由恒温罩、控温仪等组成,采用计算机控制调节。有一些最新的保温箱是完全可以模拟子宫环境了。
记得当年小D住院时,护士都会开玩笑地说,这是小D的”宝马mini“,因为的确它的制作成本真的可以赶上一辆车了,而它对于早产儿的价值更是无价的。
我第一次从保温箱里把小D拿出来
呼吸又是大部分极小早产儿的又一难关,肺部大概在28周孕周左右才慢慢开始发育,直到32周左右才会完全发育完善。
肺发育不成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无法让肺泡打开,自然就无法进行自主呼吸。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型号的呼吸器外,另外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人工肺润滑剂,通过外界补充让肺泡尽快打开。
类似这样的医学进步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小D当时就戴着呼吸器和靠补充人工肺润滑剂,度过了生命最初的90多天。
因为自己女儿的关系,我会额外关注这些极小早产儿的报道。几乎每一次的报道里,我都会看到医生会说,“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即使出生再小,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
是的,即使那么小,也有可能长大!
父母的信心
我们是经历过的,当时真的很害怕,小D不仅仅是早产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医生都无法保证小D能否活下来,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最坏情况告诉我们。
当时医生问过我们,是否放弃?当我们回答不放弃时,我现在回想还能清晰地记得,一屋子的医生护士全部松一口气的样子。
主任医生和我们说,好,你们不放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当年的我,其实并不是很能理解大家松一口气包括“全力以赴”的意思。现在回想,我似乎更加懂了。
如今小D恢复的很好,她在三岁时被《纽约邮报》称为“医学奇迹”。
我记得接受采访的小D当年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说的是:
这不仅仅是奇迹,这是Dorothy自己的意志力,这份意志力来源于这个家庭,回馈给了我们医生团队,让我们愿意放手一博。
的确,面对生命,医生护士们其实是最纯粹并且最明确的,他们尽一切努力去争取,也尽一切努力接受结果。
记得小D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还说过一句话,他的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觉得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要信。早产儿的未来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这非常消磨人的斗志。
有很多父母慢慢自己不信了,也许嘴上不说,但他们对待医生的建议,他们的行为都会出现变化。
对早产儿最好的医疗方案就是,父母信孩子,父母信医生,被信任的医生愿意寻找最佳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最安全的。
未来的路
盼着孩子出院,这是每个早产儿家庭最希望的。但出院后,我们还需要和孩子一起走更长的路。
解决了“活下来”之后,早产儿家庭还必须要面对的是“更有质量地活下来”。
早产儿宝宝出院后,必须尽快进行肌张力检测,不要去赌概率。
小D当时就被检测出是混合型肌张力异常,我们从出院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康复,整整3年多。我是亲眼见证了康复的力量。
小D当年曾经左右脑都是最高级别出血,目前的核磁共振仍然能看到曾经出血面积对大脑的损伤。但她的各方面都逐步赶上来了。
换句话说,当年的那些大脑损伤仍然存在,但通过康复积极干预,她的大脑已经通过代偿,并不影响她的日常活动。
另外,当年孩子在住院,很多父母处在高压状态下,也许就会忽略对自己情绪的关注。
作为中国首份早产儿家庭现状调查报告,掌欣早产公益项目发布的《早产儿蓝皮书》就指出,
90%的早产儿父母都会出现内疚、压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会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
父母是孩子的容器,我们需要先关注自己,才能有力量去不断地给我们的小战士很多的爱和勇气。
因此,在未来的路上,也想提醒所有早产儿父母们,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情绪管理。
这条路很长,但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看到这些报道时,除了感叹生命奇迹外,也请记得感谢医学的进步和所有背后为之付出的医生护士们。
我更加希望,更多更多的早产儿家庭可以更有信心,更加坚定地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医学进步的力量。
每一个生命,即使再小,都该被善待!
大J叨叨叨
昨天推送的《不敢在马桶里拉屎?掌握解决思路,还能帮助99%育儿问题》,很多人都留言说,即使没有遇到这个问题,看了这个也学习了核心的育儿思路。
也有很多人问,如何才能像我这样可以学会这些解题思路呢?我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吧。
我会保持开放心态多看案例,即使这个问题我没遇到过,我也会去看。一开始肯定是模仿招数,但看多了、实践多了以后后,基本上自己就能总结出思路了。
归根到底就是: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动脑。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2、早产儿故事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