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丨不用摊余成本行不行?
之前写了一系列文章解读摊余成本:
但解答的重点只是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如何理解,也就是摊余成本是什么以及摊余成本如何计算的问题,有个核心问题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为什么要用摊余成本?
假设有个公司发行了1.25万份的债券,每份面值100元,也就是总面值1250万,票面利率4.72%,市场利率10%。
按照之前文章讲的逻辑,摊余成本和对应的分录是这样的:
等到最后一年年末的时候,其他债权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刚好摊销为0,而其他债权投资-成本科目始终不变,一直都是1250万,那收到还款的时候直接:
借:银行存款 1250
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1250
为什么要这么繁琐?整个投资过程不就是花了1000万买了个票面价值1250万的债券,然后每期收取59万的利息,最后收取1250万的本金吗?
为什么不能简简单单按照票面利率计算投资收益?
为什么非要搞出个实际利率,用实际利率计算投资收益和摊余成本?
不慌,我们来看看按照大家眼中的简便算法,结果会如何?
初始投资就不搞什么利息调整了,直接付多少钱就确认多少钱:
借: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之后每一期也不用算什么实际利息,反正对方公司按照票面利息给的(1250*4.72%=59万),收多少利息确认多少投资收益:
借:应收利息 59
贷:投资收益 59
整体分录如下所示:
有老铁说了,这看着多清爽,简简单单就是美,洗尽铅华才是真。
是的,的确挺美,但是请问收到1250万还款的时候如何做账呢?
有老铁又说了,这还不简单,直接:
借:银行存款 1250
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1000
投资收益 250
有没有觉得有一丝丝不对劲?
整个投资期间投入的钱是1000万,最终连本带息收回1545万(1250的本金+59*5=295的利息),整体的投资收益是545万,两种算法最终的投资收益相同,但分布却大为不同:
教材的算法下,投资收益的分布明显更为均匀,而YY的算法下,有一半以上的收益都来自于第五年。
也就是总共收益545万,光第五年就收益了309万(250+59=309万)。
你说这合适吗?
实际上,总共赚取的545万收益中:
利息295万,本金的折价250万。
而这本金折价带来的收益是体现在每一期的,而不是单独体现在最后一年,因为之所以本金能折价,就是因为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别人才便宜把债券卖给我,不然他们傻的吗,低于票面价值卖债券?
那既然本金折价的原因是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这个原因又不是在第五年才发生,而是在买债券的那一年就发生了,而且持续影响着债券的整个持有期间,那自然本金折价带来的收益就不能仅仅归属在第五年,而是应该按照实际利率分摊确认在整个五年之中。
这也是摊余成本法的精髓所在,把折价的250万作为利息调整,然后根据复利原则每年确认一部分收益,而不是一笔头全确认在最后一年。
这样每期的收益既能反映公司真实的收益,在期间上也更加配比,不至于出现把绝大部分收益确认在最后一年的窘状。
各位老铁看懂了吗?
欢迎各位老铁给我来个素质三连:
点赞+在看+分享!
历史CPA文章大合集网址为:
https://dlj.li/xuganmucpa(推荐使用电脑端打开)
使用方法见:升级版的CPA文章大大大合集来了!!!
(1)会计准则的大白话解读;(2)转行财务分析的亲身经验分享;(3)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的提效神器推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