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贤胜:新形势、新变局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新特点

GBA Review 大湾区评论 2022-02-26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新冠疫情的蔓延与反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这几大因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对国际政治和外交形势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疫情的常态化可能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伴随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推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


图源:网络


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从15个国家进口原油,每天进口约1100万桶,高峰的时候达到1200万桶,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73%,高峰的时候高达7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3%,高峰的时候达到45%。天然气进口来自34个国家,液化天然气来自30个国家。2021年进口天然气1.1亿吨,增长7%;管道气大约占3700万吨,占整个进口的43%里面的18%;液化天然气7400万吨,占25%。


全球油气的需求在过去两年中大减30%到35%。过去每天1.1亿多桶的消费量,在2019年和2020年最低的时候,每天只有7000多万桶,甚至还有负油价的情况出现。2021年4月份,沙特带领的14个国家和俄罗斯带领的11个国家开会,当时由于俄罗斯不承诺减产,会议只开了三个小时,后经过几个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协调,才在最后达成了减产至970万桶的协议。之后美国股市史无前例的4次熔断造成油价-37.36元的历史新低。很多人之前在油价降到一两元的时候去抄底,结果最后降到-37元还多,一夜之间从富有到一贫如洗。同样,能源公司、航空公司、运输公司、旅游公司、酒店、电影院、娱乐场所、度假村、学校培训机构等倒闭的也不在少数。


图源:网络


影响世界格局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作了承诺;在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承诺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也代表了中国想对世界的绿色环保、人类的生存空间做出贡献的坚定决心。


在减排的过程中也充斥着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


第一,绿色是道德高点。我在国外工作这些年,每谈到绿色的时候,大家都一片欢迎;每谈到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时候就会受到批判,因为这对下一代、对地球、对全人类的生活都是有损害的。但是,这种偏激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


第二,能源安全的问题。为什么欧洲那些国家那么努力地做新能源,凡是漂亮、美丽的国家都没有油气,欧洲那些主要的国家都要靠进口。1973年中东第四次战争的时候,埃及和叙利亚打以色列,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3.6元涨到13.6元;第二次石油危机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下台,中东油气生产国家对美国进行禁运,后来基辛格建议成立国际能源署(IEA)。由此可见,能源和国家安全问题密不可分,俨然变成了一个能源安全的问题。


第三,能源转型是新技术的制高点。欧洲百年前工业革命引领了世界,这次能源转型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掀起新一轮革命。5G、数据链、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等等技术全部都走上台前,这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图源:网络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正在影响大国的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50年前基辛格建议联中抗苏,最后打败和解体了苏联;50年后的2020年美国又建议联俄破中,手法是一致的。虽然俄罗斯并不信任美国,在中间随着利益变化摇摆,但我们必须要注意,特朗普的不择手段、拜登的群狼战法,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将给中国在能源治理上带来巨大的挑战。


中美关系是三个“分不开”,两个“不得不”,一个“有可能”。


三个“分不开”。第一,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问题上,包括疫情、生物多样性方面,美国和中国分不开。中国在全球的碳排放中占28%,中国油气的能源进口,光伏、太阳能、风能生产等都是第一,制造业产业链也是全球第一。第二,中美贸易分不开。我去过美国多次,在那边想给家里孩子买点“当地特产”是非常难的,因为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第三,国际地缘政治中美分不开。包括伊朗问题、朝鲜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等,没有中国的配合,这些事情做不成。


两个“不得不”。第一,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弱小的国家。美国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快速发展的,而且在未来10年里有可能GDP超过它的国家。第二,中国不得不做好底线准备,用软硬两手对待守成大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打压。中国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如英国在去年9月7-9日连续三天在天津和中国政府代表团洽谈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格拉斯哥开气候大会需要有中国参加。我们和英国在脱欧之后都积极做了一些工作,也是希望双方保持比较好的关系。总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采取打破群狼的做法。同时也要守好底线,现在南海、台海都是非常紧张的,所以两手准备都是需要的。


最后一个“有可能”。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作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抓手,对于打破目前的僵局并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在里面,而且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是大国,中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都是全世界第一,今年中国的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也是第一。在能源方面要形成一个互补和贸易平衡,比进口大豆、出口服装要好得多。如果进口天然气或石油,这个贸易平衡应该可以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本文内容由孙贤胜博士在“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者孙贤胜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IEF)前秘书长。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