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从政策层面看中国与全球气候治理
导读 · 2022.6.6
2022年5月27日,郑永年教授在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2022研讨会上进行开幕致辞,从政策层面分享了几点看法,本文内容由该致辞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本次论坛将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作为研讨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关乎我们深圳经济往何处去、国家经济往何处去、世界经济往何处去的问题。
研讨会围绕两个大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第一,对外,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应如何认知、构建、实践自身的定位与角色?应当与美国、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怎样的气候治理合作机制?第二,对内,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应在哪些领域进行突破,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这里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层面,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持续提升,气候风险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加强气候治理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气候治理也上升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程。在这一宏大的议题中,传统能源结构的转型备受关注,这是一个众多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地缘政治关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新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变革等诸多因素,其复杂与艰难可想而知。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已经构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欧洲的能源危机。目前,虽然俄乌冲突将以何种方式在何时结束还不得而知,但未来俄欧能源“脱钩”已经是大概率,而这将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可以肯定的是,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外溢效应”,使得众多欧洲国家的传统能源结构调整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展望未来,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将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图源:FT中文网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承担起了大国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就向国际社会宣告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愿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系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今天,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对抗状态。美国总统拜登从意识形态出发,简单地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美国民主”与“中国专制”的竞争、对立和对抗。具体而言,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该合作的就合作,该竞争的就竞争,该对抗的就对抗”。尽管我们不想用“竞争”来定义复杂的中美关系,但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多大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推进“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一新型大国关系的“压舱石”。
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一个“价值观”,堪比近代以来的其他价值观,包括自由、公正和民主等。气候价值尤其表现在“环保少女”现象上。这很容易理解,气候的变化已经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以倡导“为气候罢课”走红世界的16岁瑞典少女桑伯格获选《时代》杂志风云人物
(图源:BBC)
实际上,联合国很多年前就指出,包括低碳在内的环保问题本身就包含有“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的气候峰会上也指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我们国家的内部发展而言,应对气候变化也契合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环境治理是中国最可歌可泣的故事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之一,始终秉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在创新“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这些都旨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以促进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绿色经济不仅为大湾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大湾区的创新带来了机遇。今天,绿色产业在大湾区到处可见。深圳和广州已经占据我国新能源车的半边天下。深圳和广州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广泛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大湾区的作为为我国其他地区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双碳”目标树立了榜样。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继续在落实“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进程中,引领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创造新模式。
电动汽车充电站
(图源:深圳特区报)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深圳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的作用。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推动我国传统能源结构转型、开创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深圳作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之城、科技之城和创新之城,始终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突破口,致力于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在高端加工制造业、新兴科技产业以及广义的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新的全球竞争优势;在打造“宜居之都”、“绿色之都”与“和谐之都”方面,推动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在绿色发展领域,应当以“深圳速度”再创“深圳模式”,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实,为开创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深圳贡献”。尽管深圳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可以更有作为。希望深圳积极推进和其他城市的合作,加紧加快绿色经济的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为全国做表率,为世界做表率。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