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永年:建设消费型社会,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习有理 Author 潘如龙

导读 · 2022.6.21

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提出,要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推动发展型制度政策加快向共富型跃升转变。如何以国际视野考量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的构建,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浙江日报》记者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并对如何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提供了思路。


推动向消费型社会转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财富,又要分配好财富以实现社会公平。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在当下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财富的关键,是建设消费社会,促进经济增长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中央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设消费社会,就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制度政策,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兜底救助、住房供应和保障等体系。


在一个国家里,中等收入群体是财富的主要载体,是消费的主力军,消费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从国际视野看,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合理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是消费社会的两大支柱。市场机制是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机制,它可以产生一个中等收入群体,但不能保护这个群体,因此需要完善的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来保障。


橄榄型社会
(图源:网络)


第一次分配要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必然要求社会具备基本的公平和公正,使更多的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在收入高度分化情况下,消费社会就很难建立。经济成果分享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促进一次分配的公平,着力解决一次分配的结构性问题。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把“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实现社会公平,第一次分配最重要,要强调“劳动致富”。


共同富裕首先要高质量发展,要每一个人都通过劳动参与到做大“蛋糕”的过程当中来。如果一个人光靠第二次分配,他一定致富不了。因此,要努力使第一次分配就实现基本的公平和公正——既能使社会实现充分的就业,又能使劳动者得到应得的报酬。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但也讲效率,要促进经济发展。如果第二次分配只讲公平,那么如何解释凯恩斯主义?即使在西方,第二次分配也被普遍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是收入公平分配的关键


一次分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源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失衡,解决之道在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


中小企业解决了大部分人就业,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东亚,中小企业是一个社会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最主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塑造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新加坡中小企业近半在中国有投资
(图源:南洋视界)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众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广大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中小企业越是发达,社会就越公平公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上,省委提出要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强化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机制,构建品质消费普及普惠促进体系。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强健的经济体都拥有一个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在世界地缘政治剧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转向内部优先的发展政策,其中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尤为突出。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型民营企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城乡双向流动助推
农村可持续发展


要扩大内需,广阔的农村市场不容小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制度政策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当前,乡村的发展基本上呈资源单向流出的局面。农村问题的解决依赖工业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大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但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保护农村。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欧美还是其他国家,当城市化达到70%左右的水平时,社会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富人的乡下,穷人的城市”。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逐渐提升后,乡村的风光会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也会成为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庞大需求。


图源:网络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越来越大,正在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但是如果不能吸引人口回流,不能引入社会资本,光靠政府投入,恐将难以为继。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只有实施城乡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可以为城市居民实现返乡梦提供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主要是因为一代代乡贤的“叶落归根”。当下的农村有着同样的渴望,人们也有同样的冲动。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开放、包容的社会,而不是排他性的二元结构。通过“两进两回”等制度设计,鼓励和吸引城市居民回乡,既可以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更可以减轻城市的负担。也就是说,城乡的双向人口流动,对农村和城市是双赢的。


(本文内容原载于《浙江新闻》,记者潘如龙)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