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浩延:马英九访问大陆会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吗?

袁浩延 大湾区评论 2023-05-16

导读 · 2023.04.07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于3月27日至4月7日率团访问中国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已经引起了各方充分的关注。2023年的台湾将进入“选举年”,届时台湾的政党选举将会出现怎样新的变化?两岸关系又会何去何从? 


3月27日至4月7日期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以私人身份率团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虽然说马英九此次是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大陆,但根据台湾相关条例规定,马英九属涉密人员,卸任后受出境管制,管制期到2023年5月19日届满,须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提出申请。因此,马英九此次访问受到两岸以及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当局表示尊重马英九的祭祖规划,并批准了本次行程。


不同寻常的是,蔡英文恰恰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南美洲,推动所谓“过境外交”,并同美国众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晤。在差不多同期的时间,马英九访问了中国大陆,而蔡英文却访问了美国,表明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在政治立场、大陆政策上“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道路,且这种差异将在2024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政治彰显。


作为国民党人,马英九的“寻根之旅”具有与中国大陆和解的明显倾向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两岸的紧张局势。一方面,马英九的访问行程明确体现体现其追寻两岸联结的文化之根:从上海“登陆”,乘沪宁线到南京,走访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此后是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到最后一站的上海四行仓库。这些行程都与上世纪国共两党和近代中国所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曾经的“保钓青年”马英九对近代中国“熟稔之至”,赢得了大陆的好感。另一方面,马英九在其行程中又延续了国民党的“和陆”政策。例如,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的致辞称,孙中山的多项建国主张“已陆续分别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从孙中山入手,可谓是落脚于国共两党存续已久的政治共识——即双方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台湾政党新动态


那么,台湾内部的政党政治动态又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2022年11月末举行的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稍作窥探。


第一,民进党惨败,内部派系动态受到影响。一方面,在“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在21县市之中仅拿到5席,导致民进党执政县市人口仅全台的约四分之一,退回到传统的“浊水溪以南”票仓。这也使得蔡英文辞去了民进党主席的职位。另一方面,民进党“英系”重要人物、桃园市原市长郑文灿本来是民进党内2024选举的热门人选,在“九合一”选举中选举中辅选失利,此后也并未参与竞逐民进党的2024党内初选,这使得蔡英文的副手、民进党现任主席赖清德成为民进党唯一参选人。赖清德在两岸论述上抛出所谓“和平保台论”,极有可能将重新整合民进党内部的派系,将更多“务实台独”路线的拥护者变为自己的支持者,而蔡英文卸任后的“英系”很可能会转投赖清德门下,使赖清德成为民进党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国民党重振旗鼓,但内部分裂隐忧依然存在。对于国民党而言,此次中期选举延续了2018年“九合一”选举“绿地换蓝天”的走势,守住了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所占的优势,扭转了2020年民进党完全执政、2021年12月四大公投全败的黯淡局面。


不过,国民党此次的“小胜”能否转换为此后的“大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大胜”主要是依靠蒋万安个人在台北的胜选。倘若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败给民进党候选人陈时中,则民进党不仅获得与2018年“九合一”选举相同的6席成果,且还将拿下中国台湾的首府台北市。如此一来,民进党将称不上是“惨败”,更非“历史性”。在2022“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多数县市得票数并未明显增长,反而是民进党得票数少于四年前的九合一选举。其二,更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党内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容易造成党内分裂。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民党形成了“两个中央”,分别是以朱立伦为核心的党务系统,以及以侯友宜为首的县市层级的“实力派”,后者将在竞逐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整合这两大系统,将是摆在国民党所谓“重返执政”路上的一大障碍。国民党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其适应岛内竞争性选举的特征有关,但只有跨越了党内分裂的障碍,才能行稳致远、赢得选战。


第三,民众党正式进入岛内主流政党的行列。在“九合一”选举中,民众党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一,民众党背书的台北市无党籍候选人黄珊珊对蓝绿两党选票构成了分流。比较2022年台北市长选举与2018年台北选举,民进党流失了近一半的选民,国民党流失约一成,而作为“第三势力”的黄珊珊则在“九合一”中拿下了多达四分之一的选票,主要对民进党的选票构成了分流,使陈时中的选情表现差于民进党在全台的平均水准。其二,代表民众党的高虹安拿下9万8121(45.02%),拿下了新竹市的市长职位票,这是民众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夺得地方执政地位。未来,台湾民众党很可能将成为岛内政党中的“关键少数”。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2023年2月发布的民调,台湾民众党在2023年1月、2月获得的支持度分别为20.3%与12.3%,一度有追赶上蓝、绿两党之势。就此,民众党创党人柯文哲或将坚定参选2024的决心。


中国台湾政党支持倾向

(图源:台湾民意基金会)


民众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在选举策略层面,岛内三党“弃保效应”突出,政党动员格局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过去,岛内舆论往往根据统独认同而将台湾政党分为泛蓝与泛绿两种阵营。但随着柯文哲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以无党籍身份当选台北市长,并在其后成立台湾民众党,台湾地区政党生态陡然生变,从原来的蓝绿对立变为“蓝绿白”三脚督。在2014年时,民进党对柯文哲“礼让三分”,决定不派人参选台北市长,最终使柯文哲成功上位,攻占了台北这一深蓝选区。时光荏苒,柯文哲与其创立的民众党已然坐大,绿白关系急转直下,民进党因而派出陈时中参选台北市长。如果拆分2022年台北市的选票,民进党与民众党候选人的票数总和已然超越当选的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因此,民众党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政党轮替格局。事实上,“弃保效应”在台湾地区的选举政治中并不新鲜。2004年,陈水扁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连任,就是借助了泛蓝阵营内部分裂、宋楚瑜与连战相争的“弃保效应”。当弃保效应与政党动员格局相结合时,民进党在“九合一”中的惨败就更具有合理性。


台湾选举的新民意变化


在2022“九合一”选举当中,岛内民意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统独议题不再是选举中唯一重要的变量,治理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过去,台湾选举中的“大陆因素”十分凸出,根源在于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对台湾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岛内“生存焦虑”。但是,随着蔡英文当局及民进党内关于所谓“中华民国台湾”的论述日益成熟,国民党在竞选失利之后复归所谓“蒋经国路线”,两党的两岸论述日益合流,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可以说,岛内对两岸关系的论述已经基本成熟、定型,即拒斥一国两制、永远维持现状、闭口不谈统一。国民党内的“统派”也逐渐被边缘化。岛内两岸论述的成熟、定型,再加上俄乌战争给台湾增加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会介入台海的预期,推动了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对外议程与对内议程相互分离。如此一来,对外事务很可能不再占据中国台湾的竞选主轴。


过去几年,台湾也经历了经济下滑、疫情反复等诸多困境,民众对于执政当局的首要期待变得更为实际,即谁可以切实地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就是得到民心的执政党。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进党自2020年再度执政以来的治理整理一直都表现欠佳。民进党2020年执政以来发生74年来最严重的2021年旱灾、岛内死亡人数史上次多的台铁交通意外事故以及连续多次停电风波。《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台湾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而在疫情防控初期,民进党因操作台独议题而无法与上海复星签约购买复必泰疫苗,转而推岛内自主研发的“高端”疫苗,就引起了台湾内部的诸多反抗。台湾资深媒体人单厚之认为,“九合一”选举前民进党选情不佳是“果”,防疫的民怨、疫苗的失能与黑箱,才是真正的“因”。


在本次选举中,蔡英文当局没有及时关注到民意的关注变化,将治理议题政治化,依然用“抗中保台”牌,这反而削弱了其优势,遭到了选民的厌弃。相反,国民党虽然因坚持九二共识而无法吸引深绿选民,但其候选人务实、深耕地方治理事务的特点使其仍然有机会在“九合一”选举中巩固2018年的选举成果。


第二,在选民心态层面,传统的忠于一党格局松动,否决政治盛行,负面选举打法无法受到欢迎。在传统的理性选举政治中,选民往往会结合民调在自己青睐的候选人组合中投给最有可能胜出的候选人。但在本次选举中,选民显得更为“任性”。选民投票的心态不是出于对某一政党的认可,而更多是对执政党民进党的反对与不认可。甚至有选民认为“你提名谁,我都不选”。笔者访谈的一位台湾年轻人指出,其在苗栗县的本次地方选举中投给了时代力量党。尽管他知道该党候选人胜选机率渺茫,且该党候选人最终并未成功当选,但这种投票方式仍然是其所青睐的,可谓“从心所欲”。在台湾年轻人心中,不论对错“忠于一党”、成为铁票仓不再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台湾中山大学副教授陈宗岱认为,台湾年轻人跟老一辈不同,没有那么大的政党惯性。选民如今更可能基于反对一党而做出选择,对政党选择的流动性较以往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民进党在以往选举中屡试不爽的“负面选举”打法也遭到厌弃。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绿营首先攻击国民党候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但这把火却延烧到民进党桃园市候选人林智坚身上。随后,蔡英文强势介入,终无法保住林智坚。这种做法令选民质疑民进党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基本道德操守。在台北市选举中,面对民进党“抗中保台”“抹红”的政治操作,国民党候选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露民进党的双重标准、言行不一。民进党利用“1450”操控舆论的手法也开始激起大众反感。这表明,仅凭污蔑已不能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获胜,需要更真诚地向选民表达政见与政纲。


总体来看,马英九的访问有恢复两岸人文交流的积极意愿,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此次马英九访问的同行者——台湾青年代表团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学生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与对话。这对于进一步消弭两岸年轻一代彼此隔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政坛发展新生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寄希望于通过一次访问就可以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这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说,岛内选举结果取决于中美战略竞争等外部环境影响与台湾人口结构、经济表现、政治认同等多方面内部因素的互动。一次文化意义上的访问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会对现有的两岸发展趋势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产生重大的冲击,但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模式也确实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


袁浩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


*免责声明: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大湾区评论或IIA机构立场。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黄紫蓝

审核 | 冯箫凝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