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新知识城如何助力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构建?
导读 · 2023.04.10
近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隔九年再访粤,首站选择广东广州,再次到访国家级双边合作的标杆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何是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能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分量。
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粤新深化合作的结晶,担起“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已成长为撬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也成为新加坡政府赞誉的“新加坡来华企业投资首选地”。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郑永年教授,与他探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成果,畅谈未来发展新机遇。
原文标题《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助推“中国规则”走出去》
(图源:南方日报)
问:新加坡政府称赞知识城为“新加坡来华企业投资首选地”。在您看来,知识城应如何发挥自身禀赋优势,结合实践经验,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郑永年:招商要有“在商言商”的态度,要营造营商环境。新加坡通过营造一个整体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外资的方式十分值得借鉴。比如,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改革在亚洲经济体里是比较成功的。长期以来,新加坡从整体的法律层面、教育层面、社会环境层面,都营造了一个系统的生存发展环境。这当然不光只是为外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为本国资本发展、本国企业的发展去塑造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因此,知识城应继续发挥中新合作优势,积极对标新加坡的规则标准,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竞争政策、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国际仲裁、公共服务等制度上研究“新加坡+”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化制度的集成创新,为企业营造有利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问:广州正在规划始于知识城的第三条城市中轴线。您认为,知识城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郑永年:广州正在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的第三条中轴线,这对未来广州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州这座城市的第一条中轴线是需要保护起来的老城。第二条中轴线是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实施正在加速推进中。广州下一步的发展路径,需要思考规划第三条中轴线——北起知识城,南到南沙,以科创轴线带动未来广州的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能级。广州这几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任务上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很多成绩。我认为一是要继续发挥固有优势,二是要赶超,三是要实现整体提升,把广州整体提升一个层级。
广州以“科创”为特色的第三条中轴线,不仅是破题“老城市新活力”的可行路径,而且对广州服务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广州第三条中轴线的建设,要把握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理念,通过劳动分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广州城市的整体提升。知识城目前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集群,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实践,且具有中新合作的优势,因此不仅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生态,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及人才集聚,未来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引领市场经济的规则标准来定位,助推“中国规则”走出去。
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合作起步区
(图源:知识城合作事务办)
问:知识城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一场国家探索未来城市建设的试验。您认为主导知识城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郑永年:作为世界级的经济平台,知识城的发展要强调“世界性”。“世界性”要求的不仅是将国内外企业吸引过来,还要吸引充足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以前人才跟着资本走,现在资本跟着人才走。在国际经贸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全球人才将是未来竞争的主导因素。要想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抢抓机遇,就必须在世界人才市场上分一杯羹。知识城定位为“国际人才自由港”,更应在这方面先行探索,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投身知识城的产业发展。
问:在国家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知识城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助力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郑永年:观察知识城,要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它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战术,也是广东发展的战略。
一方面,新加坡的规则标准是国际化且被国际社会所接纳吸收的,知识城应积极引入新加坡的市场规则,探索国际化制度的集成创新。在“新加坡+”基础上,可率先试点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协定,选取重要领域全方位、系统化“满载负荷”压力测试,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的窗口和试验田。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的优势和机遇,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的基础上更积极地参与RCEP的规则建设,将RCEP打造为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知识城可发挥中国参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本文原载于IPP评论。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袁浩延
审核 | 冯箫凝 黄紫蓝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