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译文 | 美智库:未来世界秩序的走向预测
导读 · 2023.05.08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民主、法治与多边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如今看来已无可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缘政治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碎片化等负面因素对现行秩序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文认为,经济相互依存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可避免世界走向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
引言
2022年10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欧洲外交学院演讲时将欧洲比作“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的花园”,将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比作“可能会入侵花园的丛林”。此话一出,便遭到了多方口诛笔伐,认为“花园丛林论”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有众多网民在博雷利的推特评论区留言,要求他引咎辞职。博雷利后来发布声明,否认对他的一切指责,并坚称其发言被“误读”。博雷利表示,他提到的“丛林”并无种族主义、文化或地理内涵。威权主义正在侵蚀公认的国际规范,使当今世界越来越像一片“混乱无序的丛林”,这就是他此前谈到“丛林”的原因。
此外,博雷利还指出,“花园丛林论”并非其首创,美国“新保守派”早已使用过相关说法。
例如,美国“新保守派”学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他于2018年出版了一本著作《丛林回归:美国与我们岌岌可危的世界》(The Jungle Grows Back, America and Our Imperiled World)。在该著作中,卡根写道,如果缺少美国的领导,世界将再次回到无序、黑暗和混乱的时代。博雷利和卡根的共同观点是:自由主义秩序即将寿终正寝,世界正在迈入危险、动荡与无序的时代。
罗伯特·卡根著作《丛林回归:美国与我们岌岌可危的世界》(图源:亚马逊)
世界和平与发展
面临冷战后最严峻威胁
西方过去的长期愿景是构建一个基于市场经济、民主价值观与多边主义的世界秩序,美国和欧盟一直是主要推动者,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双方对这一愿景的信心急剧下降。
美国全球领导力下降有诸多原因,例如伊拉克战争、美国政治两极分化、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等。尤其是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使其成为可与美国比肩的科技和商业大国。这给西方造成了困惑,因为中国并不像西方所期望的那样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发生内部演变,反而在外交领域表现得更加自信,在军事领域也在大步追赶美国,似乎大有取代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趋势。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一步一步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过去10多年中,俄罗斯先后出兵格鲁吉亚、克里米亚以及乌克兰顿巴斯地区,以恢复前苏联的领土和影响力。
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从国际事务中积极“退却”,极大地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埃及、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的外交活动空间。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愈发活跃,其政治、经济与军事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围绕地区主导权的斗争,小国往往会采取“大国平衡外交”,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地缘政治竞争并非自由主义秩序面临的唯一挑战。迄今为止,“民主倒退”现象已持续了15年。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全球38%的人口生活在“非自由国家”,只有20%的人口生活在“自由国家”。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化正在土崩瓦解,美国喊出“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后,又炒作“与中国经济脱钩”的论调。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变革,助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网络空间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舞台。例如,个别威权国家通过黑客手段干预他国内政。暴雨、火灾、洪水、干旱、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的持续恶化,扰乱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计,更扰乱了许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多边体系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存在丧失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风险。联合国《2022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强调了我们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严重性,这些相互叠加和交织的危机影响着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国的回应与对策
(1)欧盟
2022年3月,欧盟发布名为“战略指南针”的行动计划。该文件指出,地缘政治的回归是自由主义愿景走向破灭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强权政治主导的世界里,我们已将一切武器化,我们面临着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叙事之战”。“战略指南针”列举了自由主义秩序崩溃的迹象,例如移民工具化、军队私有化、技术政治化、国家失灵、民主倒退等。此外,该文件还指出,鉴于国际安全环境的严重恶化,欧盟应在防御能力建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这与欧盟2003年发布的《欧洲安全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从未实现过如此繁荣、安全与自由的状态。欧洲彻底告别了动乱时代,迈入了以和平与稳定为特征的时代。”
2022年3月,欧盟发布“战略指南针”
(图源:欧盟官网)
(2)美国
美国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称,世界历史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虽然措辞不像欧盟那么悲观,但表达了美国对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的担忧。该文件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同时也把中国定义为“唯一一个既有意重塑国际秩序,又日益在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方面与美国竞争的国家。”
(3)中国与俄罗斯
2022年2月,中国和俄罗斯发布《中国和俄罗斯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阐述了两国的世界秩序观。该声明指出:“国际上少数势力继续顽固奉行单边主义,诉诸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损害他国正当权益,制造矛盾、分歧和对抗,阻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世界正在经历大变局,出现了国际力量分布趋于重构的趋势。对此,中俄两国表示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世界秩序,并强调坚定维护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内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在践行多边主义方面,中俄两国表示将继续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开发银行(前身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组织内的协作。
世界秩序在走向有序还是无序?
虽然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失灵,但尚未面临重构。只有再出现一场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全球性危机,才会催生新的秩序,世界退回到霍布斯式丛林状态也绝无可能。
自由主义秩序带来的经济相互依存格局已存在了几十年,构建新的秩序势必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多边合作对一国未来的发展依然重要,而这离不开现行秩序。
2021年9月,联合国发布《我们的共同议程》报告,呼吁以联合国为基石,建立更强大、更为网络化、更具包容性的多边体系。此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各国将在2024年联合国未来峰会上就未来世界秩序的走向达成新的共识。
鉴于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就世界秩序改革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十分渺茫。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国家主权,再加上全球经济碎片化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多边体系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表明,强权政治正逐渐成为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许多国家必定会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由拒绝多边合作。这样的秩序能否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值得怀疑。
世界秩序在走向
两极化还是多极化?
在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可能会存在多个权力中心,例如西方阵营(美国和欧盟)、中国以及俄罗斯。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西方媒体和政客认为,两国正竭力打造“反西方阵营”,试图与西方阵营分庭抗礼。中国和俄罗斯主张扩大金砖国家的行列,但截至目前,只有阿根廷、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就加入金砖国家提交了申请。
该案例似乎表明,中国和俄罗斯正联合成为世界的一极。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会逐步上升,中俄两国的战略利益也会进一步重合。例如,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俄罗斯会更坚定地站在中国的一边。简言之,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俄乌冲突促进了美国与欧洲的团结,使北约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七国集团已成为西方阵营构筑反俄统一战线的重要平台。欧盟“战略指南针”称,美国是欧盟最坚定、最重要的战略伙伴,更是致力于维护欧洲大陆的和平、安全、稳定与民主的大国,这将有助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对抗中国。
中俄关系的日益密切和美欧关系的不断回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2022年3月,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以141票赞成、5票反对,35票弃权通过了涉乌克兰局势决议草案;2023年2月,联合国再次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以141票赞成,7票反对,32票弃权通过了“和平公式”决议草案。
虽然有141个国家投票支持谴责俄罗斯,但实际上只有50多个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这表明,除少数与西方结盟的国家外,多数国家不愿卷入西方与俄罗斯的对抗中。俄罗斯所宣称的有关美国和北约对俄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的说法,在发展中国家中引起了共鸣。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反西方情绪及对西方双重标准的反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立场的重要因素。
许多发展中国家可能会继续在西方与中俄之间保持中立,例如印度。据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印度预计将于2037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如果预测正确,印度很可能会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领导者。
英国智库CEBR预测印度将于2037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图源: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
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两极化(或多极化)并非世界秩序唯一的发展趋势,而且世界秩序两极化也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因实际情况而异,无法一概而论。例如,西方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享有主导地位,但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已呈现两极化趋势,这主要归因于中美科技战。地缘政治格局在未来几年也可能会走向两极化,但取决于众多因素:一旦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失利,俄罗斯与中国形成世界一极的进程可能会停滞;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可能有利于缓和中美博弈;美国政治两极分化,可能会影响美欧关系,进而推动欧洲走向战略自主。
美国为何重视地缘政治竞争?
无论是西方学术文献,抑或是西方官方文件,“自由的世界秩序”(liberal world order)一词已变得少用,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rule-based world order),以凸显现实性和包容性。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对盟友进行了分类:第一类盟友与第二类盟友。第一类盟友是欧洲国家及其他地区的民主国家,该类盟友虽然与美国在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赞同美国的世界秩序观;第二类盟友是不接受民主政治,但依赖和支持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国家。美国对盟友的定义,显然是以拥护现行秩序,而并非拥护民主政治作为判断标准。
尽管如此,拜登政府仍高度重视促进民主。2021年12月,美国主办了首届全球民主峰会。此次峰会邀请了约110个国家,有关各方在会议期间就全球民主复兴做出了许多重要承诺。
2021年首届“全球民主峰会”
(图源:美国国务院)
拜登政府将全球民主复兴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并非出于实现西方对世界秩序的愿景,而是出于地缘政治竞争的考虑。例如,《国家安全战略》指出,对美国最迫切的挑战是具有威权政治和修正主义倾向的大国。这些国家的行为(例如发动战争、干涉内政、运用科技和经济优势进行政治胁迫、传播威权世界观)危害着国际和平与安全。
美国倾向于把促进民主与地缘政治竞争混为一谈。例如,美国未邀请匈牙利与土耳其参加全球民主峰会,但却邀请了在民主治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印度、菲律宾、波兰等国(对于美国而言,这些国家是应对中俄挑战的重要潜在合作伙伴)。如果美国能够将地缘政治因素排除在促进民主之外,会更有利于实现其全球民主复兴目标。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西方对世界秩序的愿景过于理想化。西方过去认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将加速全球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民主政治全球化。然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虽然使全球数百万人脱离了贫困,但却严重扰乱了全球经济格局,甚至进一步强化了威权主义的趋势。
事实证明,经济衰退会引发民主倒退。近年全球民主倒退的原因是多重的,经济衰退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同时也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民主政治在全球日渐式微的局面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出现逆转。
令人欣慰的是,《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公约一直未受到质疑。这不仅能够给遭受歧视和压迫的群体带来希望,而且能够激励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为全球民主复兴做贡献。
结语
随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秩序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它将转向何方目前尚无定论。在西方的话语中,中国和俄罗斯是现行秩序最大的挑战者,虽然两国曾明确表示不寻求构建新的秩序,但却在积极扩大自身在现行秩序中的影响力,值得西方警惕。
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对国家主权的强调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正在破坏西方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多边体系。虽然全球民主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世界不会陷入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全球化将持续放缓,但不会完全逆转。经济相互依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离不开多边体系,因此现行秩序将得以延续,但各国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积极履行维护世界秩序的承诺,强权政治也将重返历史舞台。
即使负面影响有限,也将严重阻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国家失灵、粮食危机、贫困、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等全球性挑战。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团结一致应对这些挑战,那么世界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中。总之,重振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依然是国际社会的第一要务。
本文作者
斯特凡·莱恩(Stefan Lehne):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欧洲中心资深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大湾区评论或IIA机构立场。
*本文原载于IPP评论,译者曾辉。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袁浩延
审核 | 冯箫凝 黄紫蓝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