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译文 | 台湾迎来历史性变局:2024选举前瞻
导读 · 2023.08.11
美东时间7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口头表决方式无异议通过《台湾国际团结法》,该法案有意曲解联合国2758号决议,认为决议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的合法代表,未涉及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从而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制度。虽然该法案仅在众议院通过,尚无正式的法律效应,但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美国众议院的做法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原则,为本就紧张的台海局势带来更多不利因素。
在此背景下,明年1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意义不止攸关岛内民生,也被中美关系裹挟在内,未来台湾地区的国际角色可能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台湾政坛将经受重大的考验,两岸之间及与美国的关系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因此,及时评估新情况以及各党派的优缺点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从海外视角对近期岛内选情作出了评估和预测,供读者参考。
命运攸关的选举
明年的1月13日,台湾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地区领导人选举和立法委员选举。台湾选民也会投票选出最受青睐的政党。专家预测,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选举。许多人认为这将会是一场具有分水岭意义且影响深远的竞选。
本次竞选将检验两种选举理论:第一种是“西瓜理论”(watermelon theory),意思是吃了美味的西瓜会想再吃一个;该理论也叫“延续的建构”(continuation construct),意思是选民如果对执政党满意,会允许其继续执政。第二种选举理论是“钟摆理论”(pendulum theory),如果选民对当前政权感到失望,或者他们觉得政客为继续掌权而习惯性地夸大未来的计划甚至撒谎,他们就会支持在野党。因此,第二种理论支持政党轮流执政。
今年年初,报纸和电视等媒体早已长篇累牍地预测明年大选,提前但广泛的民意调查预示着一场备受关注的选举即将到来。同时,这场选举的意义不止关乎岛内民众,也关乎该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台湾政坛将经受重大的考验,两岸关系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场选举甚至会牵涉到更多的利害关系。
民进党选情堪忧
民进党在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地区选举中稳操胜券,为2024年选举奠定了基础。过往事实证明,民进党确有能力赢得重大选举。
然而,2022年的“九合一”选举形势突转,国民党大胜民进党(编者注:当地21个县市长的选举中,国民党成功将13个县市翻蓝,拿下4个“直辖市”。其中备受瞩目的蒋家后代、国民党政治新星蒋万安也高票当选台北市长)。台湾民众否决了蔡英文的议程,因她以反华议程为党内成员造势,但民众更希望听到有关当地生计的问题,并担心蔡英文的冒进可能会挑起战事。到那时,无论美国是否介入,对台湾都百害而无一利。岛内民众也对蔡英文所谓的“盟友”拜登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拜登难以将中国列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宿敌,此后转向了对中国更友好的立场,且拜登的中美经济“战争”对美国的伤害大于中国。这一点从2023年的GDP增长预测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是美国的数倍。
此外,台湾部分权威人士认为,拜登向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台积电施压,要求其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400亿美元建厂后,台湾已成为任美国摆布的棋子。木已成舟,该事实削弱了民众对蔡英文所谓“‘硅盾’(Silicon Shield)有助于保护台湾免受对岸侵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从舆论角度看,在2022年的县市选举之后,专家和民调机构都在宣传国民党将保持获胜的势头,民进党似乎已经岌岌可危。国民党领导人沉浸在地方选举胜利的光环之中,前途仿佛一片光明。
选情胶着,三方阵营不相上下
素以“触底反弹”著称的蔡英文由于任期限制而无法竞选连任,这也助长了国民党的乐观情绪。虽然早前她与其副手赖清德的关系也不太好,但很快,蔡英文就修补了与赖的关系,支持他成为民进党的候选人。赖清德显得比其他候选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当然也更帅。作为曾经的台南市市长,他的政绩似乎无可挑剔,其个人魅力和民粹主义气质也“熠熠生辉”,为此,他毫无争议地成为选民最喜欢的候选人,扭转了当时民意调查机构的预测,成为民进党扭转颓势的“王牌”。
另一边厢,尚未确定候选人的国民党选择了新北市市长侯友宜作为候选人,他在地方县市的国民党领袖中一直最受欢迎。几乎一夜之间,侯成为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热门人选,并可能带领他的政党走向最终胜利。
国民党参选人侯友宜
(图源:中央社)
然而这是短暂的,这次选举不是两个人的较量。这次竞选还出现了一个变数:前台北市市长、现任台湾民众党主席的柯文哲也颇具魅力,赢得了潜在民众的青睐。柯文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因将美国的先进医疗方法引入台湾而闻名。无论如何,柯文哲分流了部分反台独政党的选票,抵消了民众对国民党侯友宜的支持率。因此,这场竞选走向了“三脚督”(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侯友宜的劣势也很明显。他曾宣布的政策似乎疏远了反对台独的民众。例如,他声称“钓鱼岛属于日本”。此外,侯的竞选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胜选政策”(winning issues)。因此,侯的民调一落千丈。
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以上情况使得赖清德再次成为竞选中最受欢迎的候选人。不过,赖清德的人气却遇到了瓶颈。虽然他呼吁与中国大陆和平相处,取悦了一些民众,但这又与他此前对台独的呼吁相左,同样不符合民进党票仓的观点。
今年6月的一项民调显示,民进党领先,柯文哲领导的台湾民众党排第二,国民党第三,但他们的差距只有2%左右。没有一人获得25%或更多选民的支持。很快,随后的民调再次更新,柯文哲领先于其他两位候选人。
变数与优劣分析
以上三人选情起伏之外,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为这场本已胶着的选举增添了不确定因素。郭据传是台湾首富,曾竞选2020年的国民党候选人,但在初选中败给了韩国瑜,内部的竞争加剧了分裂,这对国民党来说非常不幸的。今年5月,他再次败给侯友宜。
郭台铭此前声称他支持侯友宜。然而,他也是柯文哲的朋友,许多人猜测他可能会帮助柯文哲,或者成为两人中任何一个人的副手。然而,郭台铭很可能并不甘于当二把手的位置。那其他位置呢?比如台湾地区行政部门负责人又或者所谓“经济部部长”?“郭台铭因素”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
(图源:中央社)
随着民意调查中赢家和输家的起伏,台湾政局一团乱麻,充满了不确定性。有鉴于此,及时评估新情况以及各政党的优缺点显得至关重要。
民进党幸运地拥有比国民党更多的资金和台湾媒体的大力支持。对民进党来说更大的优势在政治身份认同方面,绿营极力构建的台湾本土身份认同使吸引着部分民众成为铁票仓。
不过,近期民进党的性骚扰丑闻(尽管不太可能持续到明年)、与拜登政府的关系以及激怒中国大陆引起选民对战争的恐惧,这些都是民进党的软肋。
更重要的是,民进党在2024年的选举中再也不能拿“香港议题”为其助力。
国民党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休戚与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台湾较低的GDP增速(比中国大陆低几倍)凸显了这一点。国民党过去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拥有更好的声誉,在遏制腐败和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也有更好的形象。国民党在“止战”上的宣传口号是国民党内的巨大资产。
同样对国民党有利的是,拜登政府未能通过对华脱钩、制裁等方式“击败”中国;而且亚洲、非洲甚至欧洲的大多数国家都不买拜登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看来,拜登对美国法治的唾弃玷污了美国鼓吹民主的号角,而民进党把美式民主奉为圭臬,无疑是自取灭亡。
不过,国民党可被政敌攻击的地方也不少,包括党内派系之争(这导致了国民党多次在重大选举中失利)、政治认同问题以及与大陆关系等。
2024年竞选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场景一:侯友宜的人气可能会继续下降。如果侯在民调中得票率低于15%,国民党可能会像2015年抛弃洪秀柱一样抛弃他。届时,国民党领导层可能会要求郭台铭接棒。另一种选择是,侯如果能得到马英九的首席顾问和竞选经理金溥聪的帮助,也许会获得一线生机。不过当前还没迹象表明这可能发生(编者注:如今金溥聪已经成为侯的竞选负责人,但是民调表现仍然平平)。
场景二:与此同时,柯文哲的崛起预示着三方逐鹿,最终胜选的领导人可能不会获得大多数人认为的民主授权(即获选票过半数),也不会控制立法部门,从而导致台当局的分裂或对立。2000年陈水扁以不到40%的选票赢得选举的情况可能再次发生。混乱甚至更糟糕的事情将纷至沓来。为避免这样的政治僵局,很多政治实体都有两轮选举制的规定,但直到今天,台湾地区的法律中依然没有这样的规定。
场景三:郭台铭可能会与柯文哲结盟,这对柯文哲及其政党有利。郭台铭也可能组建一个新党(这在台湾很容易做到),或者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选。这两种情况都会极大地加剧人们对一个未获民意授权的领导人当选或他所在的政党在立法机构中未获多数席位的担忧,从而导致一个分裂的当局的形成。
分裂的当局肯定会破坏台湾的民主。台湾的民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受到党派恶性竞争、民粹主义等其他问题的困扰,也包括民众对政党的怀疑。此外,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更倾向于不支持台湾的任何一个主要政党。可以肯定的是,台湾还没有形成忠诚的反对派(loyal opposition),因此,台湾政治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就政治而言,六个月的时间足够长,情况在几个月后可能就会发生变化(编者注:本文发表于2023年7月)。但目前看来,对于明年1月13日所发生的事情,人们要思虑的仍然很多。
本文作者
约翰·F·库珀(John F. Copper):罗德学院(Rhodes College)国际研究领域的杰出名誉教授。他著有超过35本关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亚洲政策的书籍。
*免责声明: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大湾区评论或IIA机构立场。
*本文原载于the Pacific(《太平洋》杂志,官方网站www.thepacific.org),内容略有删改。译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黄紫蓝、袁浩延,实习生钟振博。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钟振博
审核 | 冯箫凝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