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辛格的差异态度折射出中美关系的“温差” | 战略与安全
导读 · 2023.12.07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当地时间11月29日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中美关系风雨走过五十载,离不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努力。他见证了起伏跌宕的中美关系,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通过建立友好桥梁,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为全球的总体和平做出了贡献。
今天,基辛格的思想和观点在美国遇“冷”甚至遭到官方的疏远,却被中国人高度关注并认可,也折射出中美两国对彼此关系的不同态度。我们纪念基辛格,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美好愿景,希望重回中美友好的时代,共同维护一个和平的世界。
“穿梭”于中美之间的桥梁
基辛格是世界著名战略家和外交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半个世纪前,他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既构筑了“友谊桥梁”,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也化解了“百丈冰”,为总体和平的全球格局奠基。
1971年7月9日,北京,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见了秘密访华的时年48岁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第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自那以后,双方启动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破冰之旅”,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开辟了道路,也为我国发展争取到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52年后的2023年7月20日,还是北京,还是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会见了百岁高龄的基辛格。会晤正值中美关系走到另一个“十字路口”,美方单方面挑起大国竞争的新冷战,谋划要持续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马拉松”,中美滑入“新冷战”的可能性急剧上升,中美双方高层和政府间的交流面临中断的危机。基辛格以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的使命感主动开展中美的民间外交,开启中美关系的第二次“破冰之旅”。这次会见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半个世纪前的“秘密访华”,不仅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中美关系做出贡献的老朋友的高度认可,也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于尽快恢复中美友好关系的殷切希望。
在这五十多年时间里,基辛格曾一百多次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任中国领导人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与其他美国政要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卸任后的基辛格继续以民间身份频繁到访中国,我国政界、学界也都以高规格接待这位“老朋友”。这种非正式的会见持续了三十年,逐渐形成了一种中美民间友好外交的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称赞:“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973年11月12日,基辛格在北京会见周恩来(图源:美联社)
为什么基辛格受中国欢迎?
“均衡外交”是中美关系里面的一种重要选择。也是基辛格一直在坚持的外交方式。
(一)为什么基辛格会坚持均衡外交?
一方面,基辛格式的人物是由冷战时期造就的。他是在特殊历史环境、特殊国内政治背景下的一个特殊人物。因为其经历,他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很多的冷战思维。冷战时期,中美苏三国处在相互制衡(checks and balance)的格局中,而基辛格是塑造美国外交的少数几位现实主义者之一,他对大国博弈和现实政治关系的观察和判断非常敏锐,一手构建了涉及美俄中的绝妙关系,从而使得美国权力及其全球影响得以从越战的泥淖中脱身,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时过境迁,当前人们对“冷战”的定义已经随着时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基辛格反对的,以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划分敌我阵营的思潮再度涌起。他所主张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 realism),本意是构建一个稳定的、均衡的国际秩序,但在当下多极化走向的国际格局中失去了吸引力,换言之,失去了思想市场。
另一方面,尽管基辛格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者,但也吸取了部分理想主义价值观。见识过纳粹和二战之残酷的基辛格,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就是他所称的“情感”,即从“情感”上,作为“知华派”的他并不完全同意当前美国对华强硬的主流思路。
1974年11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基辛格(左)、邓小平和时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右)欣赏宴会现场(图源:美联社)
(二)基辛格的立场与“中国文明观”有契合的部分
实际上,当前舆论构建的中美“新冷战”格局,早已不是基辛格所认识的“冷战”。就中美关系如何发展的舆论场中,无论是“热战”、“冷战”还是“缓和”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也未能正确理解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中国文明观”。美国正在全方位、全政府地进行对华认知战,企图系统地塑造一套对华定性的认知话语体系。政治上,拜登政府炒作中美竞争是“民主与专制的对决”;经济上,美国炒作“中国顶峰论”“外资撤离潮”和“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可投资之地”等唱衰中国的说法;军事上,美国搅局南海,激化台海矛盾,以代理人方式对东亚安全实施离岸操纵;文化上,美国吹捧其民主制度为“历史的终结”,并通过社会科学话语垄断的方式把美国式现代化打造成“普世社会科学”的唯一公式。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国对华认知战旨在塑造“一个世界,两个中心”的新冷战格局,把中美关系拖回到过去的美苏对峙关系。
尽管基辛格对世界的理解已经成为“少数”,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政界的“异类”,但他的世界观当中“非零和博弈”的视角正是逃脱中美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良药。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基辛格极力呼吁中美两国就人工智能问题展开对话,限制人工智能在核武器上的应用。如果双方只是从“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角度出发,基辛格不可能就涉及共同利益、而又并非完全静态博弈意义上“最佳策略”的问题来发声。他看问题的视角与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和合主义”不谋而合。要想通向中美关系的非零和结局,正需要基辛格这样的常态化博弈思维。
1995年10月23日,江泽民在纽约为美国商业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与基辛格交谈(图源:路透社)
“后基辛格时代”与美国的不同声音
在后基辛格时代,美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主要是认为基辛格推动的外交突破并未坚守传统的美国外交价值,包括民主、人权等。美国发生这种转变,主要原因有二种:
一是美国外交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拜登提出“民主与专制”的分野,但基辛格反对用这种意识形态视角来划分世界阵营。对于基辛格而言,国家利益至上。由于对华接触符合当时美国利益,基辛格才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动对红色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在当时受到意识形态深度塑造的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接触是不可想象的,双方都将对方妖魔化。但是,基辛格在当时狂热的意识形态氛围下保持了冷静,秉持着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态度,协助尼克松政府有力地冲破了意识形态的篱樊。今天,美国外交再一次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全然不顾脱钩断链会造成对美国国家利益以及美国公众的利益的损害。因此,美国迫切地需要重返基辛格的马基雅维利外交传统。
二是民粹主义的崛起。随着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美国对华理性认知受到压制。美国民粹主义影响了国内对华认知,这与当今世界权力格局的转变不无关系。随着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三边关系——中美苏大三角关系转变成如今的中美印大三角关系,国际安全的权力架构发生了转变。在外部国际体系结构变化与内部民粹主义崛起的共振下,美国发出的“中国抢走美国工人岗位”等民粹舆论占据了上风,导致美国内部舆论与基辛格的对华主张产生了较大的张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外交混乱和内部治理危机是同构的。曾经尼克松、基辛格那一代政治家被称为“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如果一个世界最大经济体、拥有最强军事实力的国家,其内部各类政治不理性力量叠加,其政治就会受到民粹主义主导,国内政治一片混乱也就不足为奇。
由于美国把中国当作对手,美国各大智库都在“大转型”,把研究力量重点放在中国。这就造成很多不懂中国的人也来研究中国,而真正懂行的人会被贴上“亲华”的标签,最终受到排挤。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言,现在美国很多对华友好的人都“躲起来”了,不敢说话,形成了寒蝉效应。一旦有对中国相对客观中立的人出来发言,马上会被美国的国内舆论耻笑,群起而攻之,这是集体对华恐慌心态蔓延到民间的表现。有些人认为这就是新麦卡锡主义,尤其一些智库还喜欢录用极端反华、仇共的人。应该说,现在的低谷期首先是结构性的,因为美国把中国定义成竞争者甚至敌人。但结构性并非决定性,即便“修昔底德陷阱”是正确的,16次大国权力更迭过程中发生了12次战争,也还有4次没有战争。中国要有足够定力,才能追求中国特色的崛起之路。
2009年10月12日,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美方代表,图为会见结束后温家宝雨中撑伞送基辛格(图源:中新社)
我们为什么纪念基辛格?
基辛格身上值得尊重的一点,就是他持续不断地在接触一些新的话题,并且能够用相对比较务实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他原先并不熟悉的事物,同时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去推动在战略认知上的重大调整和变化。无论是对于核武器和战略稳定的看法,又或者是对地缘政治、中美关系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认知,以及美国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如何使用自身实力,如何在一个冷战后的世界以可持续的方式,尽可能延续美国的战略优势和美国主导下的战略体系,基辛格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声,即使承受了外界的压力。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等这些新领域,耄耋之年的基辛格也尝试在他能力范围内对其进行认识和理解,并且向世界贡献出一些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观点。
我们今年纪念这位百岁老人,我们在纪念什么?当今天美国知华派逐渐被边缘,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转向对抗,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务实接触的中美友好时代。今天的多数人、包括基辛格老人也曾忧心,美国少数人将中美战略竞争视为时代主题,无视两国人民福祉,将人类社会再拖入美苏争霸的两极困境。我们纪念基辛格,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美好愿景,希望重回中美友好的时代,共同维护一个和平的世界。
中美两国关系要想发展,关键还是要探索一条非零和博弈的相处之道。美国如今的对华方略离不开所谓“三分法”——该合作的地方就合作、该对抗的地方就对抗、该竞争的地方就竞争。正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尊重美国的利益,不会去挑战和取代美国。同样,美国也要尊重中国,不要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对方,更不能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相信,中美两国可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相处之道”,走向共赢。
2023年6月20日,基辛格庆祝了他100岁生日(图源:美联社)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本文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团队。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黄紫蓝 袁浩延 覃筱靖
审核 | 梅阳 冯箫凝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