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鲁统部教授团队综述:钴(II)基分子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WHXB 2022-05-11

第一作者:张继宏

通讯作者:钟地长,鲁统部

通讯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注:此综述是“CO2还原”专刊邀请稿,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志敏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教授


引用信息

张继宏, 钟地长, 鲁统部. 钴(Ⅱ)基分子配合物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物理化学学报,2021,37 (5), 2008068.

doi: 10.3866/PKU.WHXB202008068


Jihong Zhang, Dichang Zhong, Tongbu Lu. Co(Ⅱ)-Based Molecular Complexes for Photochemical CO2 Reduction. Acta Phys. -Chim. Sin. 2021, 37 (5), 2008068.

doi: 10.3866/PKU.WHXB202008068


主要亮点

本综述主要从配体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Co(II)配合物分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2还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配体类型将钴分子催化剂分为:(1) 大环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2) 吡啶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3) 卟啉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4) 非平面N4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重点讨论配体设计和修饰对催化剂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总结了构效关系。





研究背景:意义、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提升,寻找经济和可再生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受自然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启发,研究者考虑利用太阳光将CO2转化为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这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缓解环境问题,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实现太阳能的存储,解决能源危机。均相分子催化剂具有确定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也有利于研究催化机理和建立构效关系。其中贵金属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CO2还原活性,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其大规模应用。因此,近年来,开发非贵金属配合物用于光催化CO2还原引起来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Co(II)分子配合物在光催化CO2还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配体设计和修饰对催化剂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总结了构效关系。





核心内容



1   具有光催化CO2还原活性的钴分子催化剂

为了更加系统地研究配体设计和修饰对催化剂光催化CO2还原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将所报道的钴分子催化剂按配体类型分为:(1) 大环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2) 吡啶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3) 卟啉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4) 非平面N4类配体钴分子催化剂。


通过比较相似配体构建的Co(II) 分子配合物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可以发现金属中心,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配体上取代基、配体上取代基的位置等都能对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产生重要影响。对配体的理性设计有望大大提高分子配合物光催化CO2还原活性。

图1  双核钴配合物协同催化CO2还原为CO的催化机理


在单核配合物光催化CO2还原为CO过程中,反应中间体[OCOH]中C―O键断裂是反应的速控步,需要较高的反应能垒,从而影响催化效率。由此我们提出双核金属配合物协同催化CO2还原,一个Co(II)作为催化活性中心结合和还原CO2,另一个Co(II)作为辅助催化位点促使中间体[O=C―OH]中C―O的断裂和―OH的离去(图1),协同促进了CO2向CO迅速转化,提升催化效率。


2  具有光催化CO2还原活性钴分子催化剂的异相化

为了提高分子催化剂的稳定性,将分子催化剂异相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共价键,静电作用和超分子作用将Co(II)分子催化剂与无机半导体材料如氮化碳、石墨烯、二氧化钛和硅等结合起来,制备光催化CO2还原异相催化剂,不仅能保持光催化CO2还原催化活性,还能极大地提高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配体角度综述和讨论了非贵金属钴分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2还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总结的研究工作可以发现,配体结构对钴分子催化剂光催化CO2还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配体修饰能明显改善分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虽然目前Co(II)分子配合物在光催化CO2还原方面还存在量子效率普遍比较低、多碳产物少等一些问题,但通过对催化机理的深入理解和揭示,进一步总结构效关系,我们相信将来可以指导设计出具有优异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的Co(II)基分子催化剂。



☎作者介绍

 鲁 统 部 


1964年生,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3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


 钟 地 长 


1981年生,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博导,2011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能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



相关拓展

1、南昌航空大学李喜宝/邓芳/西安工业大学何朝政教授课题组:全有机S型异质结PDI-Ala/S-C3N4光催化剂增强光催化性能

2、广东工业大学敖志敏课题组:单原子催化剂催化分解硫化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厦门大学姜艳霞教授课题组:变温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及其对乙醇电催化氧化的研究

4、武汉大学洪昕林/刘国亮课题组CO2转化研究进展:Cu@UiO-66 衍生的 Cu+-ZrO2界面位点用于高效甲醇合成

5、四川大学周雪梅教授课题组综述:TiO2负载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反应

原文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访问):

http://www.whxb.pku.edu.cn/CN/10.3866/PKU.WHXB20200806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