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惠玲:深耕数字内容,探索中华文化呈现之路

冯惠玲 伏羲云
2024-09-14
微信改版后,怎么快速找到我们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伏羲云】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2024年3月28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落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牢数字化基础。在大会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发表题为《深耕数字内容,探索中华文化呈现之路》的演讲。以下是发言全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深耕数字内容,探索中华文化的呈现之路》。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确定了宏大而美好的目标,整体表述充满了文化想象力和价值前瞻,十分精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是目标之一,表明数字文化不能藏在深闺无人识,而要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当中,内容是王道,因为内容是文化之魂,是中国故事的承载。数字内容和文化大数据互为来源,互为结果,可以互相转化。高书生主任将数字文化产品分为两类,其中文化资源数据像种子,文化数字内容像小麦或面包,直供需求端,支持体验和消费。他还将内容制作文化产业比作发动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质量。

调查表明在文化数字化进程中,优质的数字内容十分匮乏,具有文化属性、体现文化自信的数字内容在互联网内容中占比低;内容生产主要指标,包括主营收入、资产收入、从业人员等在文化产业中占比低,文化新业态在数字产业中占比低,优质数字内容出海在文化出海中占比与影响双低。这几个占比低都有出处和具体数据,不在这里赘述。数字内容匮乏则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乏力。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团队立足数字内容建设,积11年之功,探索中华文化全景呈现的重要景观—北京文化的呈现路径,推出了两类成果,一是数字叙事,主要产品是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二是数字重建,主要产品是四维北京城市模型。此外还有浙江高迁古村落数字网站项目。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是北京记忆数字叙事项目,其宗旨是用前沿科学的数字方法讲述北京故事,目标是实现北京人文历史的全景呈现。该项目搭建了前站后库的框架,前站用专题网站和互动网站呈现北京历史文化,后库即建立北京历史文化数据库支持研究和检索。截至目前已经上线数字叙事产品22个,正在制作中的有7个,这些产品包含了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方面主题,其中穿插了若干动画、视频、建模、数字游戏等。

开展数字叙事的要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广阔多维的文化视野;

二是要有完整科学的流程,从选题、科学研究、创意制作到运维;

三是要用各种先进对路的数字方法呈现内容。

这里介绍四个案例,一是清陆军衙署旧址,它是北京最早由中国人完全自己设计的中西合璧建筑,承载了很多重要历史故事。网站呈现了它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不同凡响的建筑特色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二是京剧脸谱网站,用大众易懂的方式讲述京剧脸谱的源流、功能、勾画方法等知识,建立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京剧脸谱库,包含近400种脸谱,可以从不同类别和特征进行多维检索,了解其功能含义。

三是京城大运河网站。大运河是北京文化带之一,网站制作者用动画讲述大运河北京段的沿革故事;把元明清时期的漕运船队做了建模,每一艘船都有文献记载原型;用知识地图方式介绍运河两岸的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互动小游戏传播运河沿岸非遗知识。

四是北京孔庙,海外也有多项研究和呈现孔庙项目,不乏牵强变味,我们能不能自己呈现出来?网站制作者用数字技术和艺术呈现了北京孔庙之文脉和传统儒学之隆盛,通过对大量典籍考据,构建了以孔子为首共188个神位的孔庙祭祀人物数字谱系,首次以动画形式还原了祭孔礼仪的隆重场景和佾舞的动作意涵。

第二个项目是四维北京,“四维”即物理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维度,目标是完成历时性建模,一个控制器在手就能看到北京三千多年样貌,实现北京城市风貌的全景呈现。从静态二维时空,通过建模形成动态三维时空,加上时间轴形成活态四维历史时空。

每一个历史片段都经过大量深入的文献研究考据,形成立体模型,再运用历史剖面研究方法确定重要时间节点建模,使用虚幻引擎嵌入历史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五幕重建,正在推进“五四运动”的活化嵌入。

我们做了全球数字重建项目的梳理,四维北京有三个方面的自主创新:

一是涵盖的地理范围最大时间跨度最长,

二是历史事件的互动式空间呈现,

三是历史事件的异地联动。

北京记忆获得很多奖项,感到又开心又孤独,2023探元计划TOP20中19家是从技术走向文化,只有我们一家是文化背景。

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个古村落数字项目。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高迁村,这个村有1100多年历史,很有特色,我们想为逐渐远去的乡土文化留下一个全景数字标本。这个项目使用了大量多类型官方和民间文献,花了四五年时间,构建了“记忆高迁·爰得我所”专题文化网站,由家族、风水、民居、文化、信仰、乡土生活六个栏目组成,做了村落全景拍摄和大量访谈,还原了该村40多代的脉络延续和风俗景观等,村主任说“如果我们祖宗知道了会感谢你们的”。该项目获得若干国内外奖项,住建部古村落数字博物馆为此单独搭建平台,推出唯一的单村特展。该项目也带动了当地的古村落保护和旅游。

目前我们正在做数字内容产品的衍生与转化,包括数字出版物、数字藏品和周边文创;筹建集沉浸式互动教学、文化展陈、创意体验等于一体的实验性数字文化体验馆;制作北京历史文化数字微课,向全球中文教室推广;筹办对外数字文化展览等。

简单说一点体会和方向。体会就是两个字,一是“难”,一是“值”,都是一言难尽。

接下来怎么做?

一是坚持不懈做优质数字内容产品;

二是加强数字内容与多模态数据的双向转换;

三是支持和应用文化大模型,用AIGC提升数字内容产品创作能力;

四是推进数字内容产品的衍生转化、社会与市场推广,以及出海传播。

非常希望更多人在数字内容建设方面携手同行,共创丰富多彩的数字内容,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这样一个令人憧憬的目标。谢谢大家!



作者介绍: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任教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杂志主编。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电子文件管理、人文奥运、数字人文等,近年来在数字人文理论、数字记忆、数字重建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卷》第二版、第三版主编,先后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




作者专辑

冯惠玲:面向数字中国战略的档案数据产教融合


冯惠玲:持续深化档案数字化转型 参与国家大数据治理


冯惠玲:数字记忆的文化力



相关推荐: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重磅发布 | 6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标准发布


专家会商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高书生: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条件已成熟


尹晖:可信版权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李腾:华为ICT七力助推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END




星标【伏羲云】,不错过每一篇精彩。



体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请下载伏羲云客户端👇

伏羲云 APP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伏羲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