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地共享停车发大招!扬州模式亮眼,成都车主躺赚数千元

阿姗 搜狐城市 2020-09-02

下班回家抢车位,假期出游抢车位,走到哪抢到哪已经成为有车一族的必备技能。车位一找深似海,从此秀发是路人,停车就是苦苦苦苦苦中作乐。正是数量庞大的车位缺口,催生出了共享停车。

多地推进共享停车,并未一夜之间完美共享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城六区居住停车位缺口高达85万个左右。北京市正研究出台错时共享停车指导意见,并考虑通过政策措施对停车设施供给方给予一定奖励,增加车位供给。根据调查,北京八成以上受访者支持公共建筑停车位共享。

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汽车保有量2.4亿辆,汽车驾驶人达3.69亿人。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了停车需求的飙升。而相比于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我国停车位数量严重偏低,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显然,停车位短缺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

车位的缺口怎么补?土地资源有限,一味依靠新建车位显然不现实。可以说,共享停车位几乎是各大城市的刚性需求,而政府也在鼓励共享停车,共享停车位的思路也在于要够解决这个困局。

但是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该措施在广州、成都、济南、南宁、沈阳等城市落地后的效果“冷热不均”。有的地区已帮助资源方获利,有的地区却受盈利少、违约成本低、寻找困难等因素影响,让供需双方积极性下降,导致已共享的车位,没过多久又变回私家车位。

举例来看,成都鼓励共享停车的时间超过一年半,有业主介绍称,其他车辆来共享车位时,可以限定停放时段,车位空着的时候,每周挂出去一定时长,可以获得奖励。目前该业主已创收7千余元,可以随时提现。 

而另有北京尝试过共享车位的车主则坦言:“共享车位每小时收费6元,我们可分得6成的收益,也就是3.6元,一个月最多挣60多元,小区每个车位每月的租金200元,如此肯定没有太大吸引力。”

事实上,共享停车已经喊了几年了,2015年曾经涌现出十几个共享停车APP,2016年又悄无声息了。到今年,共享经济的环境更好了,但共享停车始终都火不起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从数据上看,停车平台和APP的停车场数据太少,不能做到全城覆盖,驾车者经常找不到合适的停车场,大部分停车场是信息孤岛,空车位信息上传不了。停车信息没有精准到停车位,停车位没有包含三维坐标的统一编码,共享停车位和停车需求之间难以精准匹配。

从管理上来看,没有把利益相关方都拉进来,包括车位的业主、物业管理、停车管理、管理员工、监管机构等,造成出入口管理和共享车位管理有冲突,以及车辆超时后挪车不及时等问题。

从收益角度看,共享停车收费低,业主和管理单位获利不大,而增加的管理成本并不低,投入产出比太低,没有吸引力,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目前诸多大城市的大部分小区都面临着现有停车位无法满足本小区居民的现实,如果现有停车设施要满足本小区居民都捉襟见肘,那么停车位共享则更难实现。

尽管共享停车在现实中面临如此多的问题,但仍有做得好的成功案例。

上海、扬州模式亮眼

早在2015年,上海就开始试水潮汐式错时停车,引得不少城市在之后纷纷效仿。而2017年徐汇宜家商场向市民开放夜间停车位,更是成为了共享停车的典型成功案例。

徐汇宜家商场夜间存在大量停车资源,白天营业高峰过后,地下车库700个车位在夜间空置率较高。考虑到周边小区经常出现停车难,交警部门建议商场考虑开放夜间停车,既能利用空置资源,也能方便周边居民。

共享停车模式开启后,徐汇宜家商场在夜间开放100个停车位,主要面向田林地区和徐家汇地区居民。车主可选择每晚付20元单次停车,或一次付250元包月,每天18时至次日9时在宜家商场地下停车库停车。可喜的是,停车位开放后仅两周出租率就超过了五成。

实际上,徐汇宜家商场开放夜间停车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徐汇区田林街道现存大批住宅小区均于1985年至2000年左右建成,不少小区没有专门的机动车停车库。而宜家作为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品牌,参与社区活动无疑有助于其品牌推广和企业形象传递,这一举措也有利发展潜在消费群。

有居民表示,虽然家住附近,但听说商场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自己多年未光顾宜家商场。听闻宜家本月起在夜间开放停车位,尚未在小区拥有固定车位的车主可尝试将车停在宜家,对商场来说也增加了潜在客流。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宜家模式”要想广泛推广还存在不少现实困难,大多数的机关、商场和学校对夜间开放停车位心存顾虑。

另一边,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扬州市委市政府大院开放内部停车场,机关餐厅提供淮扬特色简餐。扬州的机关大院提升了旅游服务层级,停车、就餐、开水、如厕,游客基本需求一应俱全,这在全国是“头一家”。树立了机关大院开放的“新模式”,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甚至成为旅客假日“打卡地”。看来共享停车仍需要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

对比国外的停车之“道”

事实上,停车难是世界各大城市都在面临的问题,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寻求因地制宜的解决办法,寻找适应自身特点的停车之“道”。

在欧洲,共享停车最久的已经发展了十余年。比如欧洲的Q-Park就是一个典型,它的业务范畴包括共享停车、自助缴费、智能找车、停车辅助外,餐厅、金融、车辆维护等服务。

但要做到这么大的规模首先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另外一方面,在欧洲停车位并不稀缺,甚至属于闲置资源。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1.3,当前国内要复制Q-Park的模式少了资金与天时地利的优势。

当前国内共享停车平台背后鲜有巨头与资本来推动,许多共享停车的软件都仅与各自的合作停车场签约,导致信息分散,APP推广难度大。这导致许多主打共享停车位的企业悄悄地来,也悄悄地消失了。说到底,当前共享停车的“玩家”多数是“小玩家”,没有一家共享停车分时租赁平台能做到全国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综合多种原因,共享停车虽然成为了一股潮流,但目前在国内却暂时没有得到良好的普及。和有车族一样,阿城不禁迫切发问:开车十分钟,停车半小时,这个问题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资料来源:中新经纬、经济之声、解放日报、中国日报网、前瞻产业研究院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