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泉州!

钱琪瑶 搜狐城市 2021-11-05


2021年7月25日
泉州顺利通过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
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
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
为世人还原出一个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散落于山海之间的22个遗产点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本文首发于4月17日

特此更新重发

祝贺泉州申遗成功
泉州
最爱拼敢赢的城市
浮世荒波之中
山海赋予它独特的性格
古城清雅缓静
新城活力充沛
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航
宋元第一大港在这里辉煌
因海禁陷入低潮
因开放重启荣光
泉州低调却绝不低速
担得起繁华喧嚣
耐得住孤独落寞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
信念单纯、悠闲淡然
从城南到城北
从街头到巷尾
恍若穿越千年

一路走来,一路惊喜

钟楼流光溢彩

 01 

山无高下皆行水

树不秋冬尽放花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
北承福州,南接厦门
东隔海峡与台湾岛相望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路起点

七闽之都会 / 底图来自Arcgis

亿万年前
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大地受到挤压
环闽山脉隆起
又经慢长及多期次的岩浆侵入
火山喷发,动力变质
构造升降,侵蚀沉积
诸多地质作用合力
把福建塑造成中国东南沿海

山体最密集、地形最破碎的所在

泉州安溪县山区

两条大型山系斜贯中西
武夷山脉耸立闽赣边界
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组成闽中山系
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平原极为稀缺

当真“八山一水一分田”

戴云山海拔1856米,为泉州最高峰

群山之间,水脉发育
清源山因山中有清泉
也称泉山
泉州也因此得名

戴云山间的岱仙瀑布

戴云山东南麓的溪流
汇合成晋江
一路南下,蜿蜒入海
支流众多,河网密布

润泽闽南大地

晋江,泉州城的母亲河

滔滔江水,泥沙俱下
经年累月的搬运堆积
在入海口形成沙洲岛屿
泉州城便在此初生
又经过世代先民的围垦改造
他们拦截溪水,兴修水利
将长满蒲草的沼泽地化为膏腴
晋东平原得以扩大
这1800顷农田

在多山的福建,甚为宝贵

田园守望

依山面海的泉州
境内山峦起伏,甚少平地
土质又以偏酸性的红壤为主
不利于保存养分
极大限制耕作发展
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等水土条件
格外适宜茶树、果木生长
安溪铁观音享誉中外
位列中国十大名茶
不同于武夷红茶
安溪乌龙独创半发酵工艺
兼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

安溪县感德镇茶山

泉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戴云山抵挡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
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太平洋湿润的雨泽
“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龙眼果木生长在丘陵间、微雨中
“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
“东璧”是泉州独有的珍稀品种
果肉透明如凝脂
厚而嫩脆,甘甜清香
自古便是宫中贡品
桂圆干更随海上丝路销往海外
泉州人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述
“园有荔枝,龙眼之利

焙而干之行天下”

早在1978年,农业部就指定晋江、鲤城和南安为龙眼生产基地

名果得以远销天下
靠的是往来繁华的商港
泉州岸线迂回曲折
冬无严寒,不冻不淤
岬角众多,港深水阔
湾内包含若干支港、支湾
建港条件甚为优越
秀屿、肖厝、蟳埔、石湖等港口
可建万吨级码头
《隆庆府志》道尽泉州良港之利
“泉居八闽之南
山势蜿蜒,不见刻削

海港逶迤,不至波扬”

泉州石狮祥芝码头

惠安县小岞(zuò)镇

金井镇塘东村触角沙堤

此外湾内有浅海739.77KM²
海滩282.65KM²
51个岛礁星罗云布

是发展渔业、盐业的天堂

盐田市盐场

闽人虽少良田,却以海为田
海阔凭鱼跃
泉州这条锦鲤
借由良港,一跃龙门

扶摇直上,得享荣光

片帆闯海

 02 

闽海云霞绕刺桐

往年城廓为谁封

远在新石器时代
泉州已有闽越先民
“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
从渔猎过渡到农耕
定居生活让原始手工业得以发展
他们纺织葛麻,制造陶器
他们善造舟楫,涉江环海
各氏族混居共处
据《汉书·地理志》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惠屿村

待到秦一统中国,行郡县
泉州属闽中郡
秦末闽越首领无诸起义反秦
又助刘邦灭楚,受封闽越王
领闽中故地,泉州归之
后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
汉武帝废封国
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闽越国改隶会稽郡

拉进泉州与中原的联系

清源山老子像

东汉末年,三国乱世
北方战乱,生产破坏
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
吴国将闽地从会稽析出,置建安郡
治所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西晋末年,动乱再起
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分裂时代
中原士族相随南逃
衣冠南渡,大批入泉
他们沿江而居

为怀念故土而将其命名为晋江

晋江安平桥,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

汉人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开发晋江流域
泉州经济、文化发展
逐渐物产富蔗、人烟稠密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行政建置也逐渐细化
两晋至南北朝
先后从建安郡划分出晋安郡
又划分出南安郡

于晋安郡置丰州

灵鹫岩寺星夜

隋开皇九年(589年)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南安、建安两郡为县,归其管辖
“泉州”之名首次出现
唐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之需
迁州治于东南十里的今鲤城区
因从天空俯瞰

城郭形肖鲤鱼而得名

朝天门

也许城运如其名
这条锦鲤把泉州推向兴盛时期
唐朝重视海外交通贸易
中唐至晚唐,泉州作为重要港口
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盛况
为管理对外贸易

唐政府在泉州设置“掌出使导赞”

小西湖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地方势力需要积累财富,扩张地盘
福建多山地,少平原
陆上交通不便
海上贸易则前景广阔
当时的泉州田制崩坏,土地贫瘠
发展商业是最好的选择
因而五代时泉州统治者皆重外贸
“招徕海中蛮夷商贾”
用铜铁、陶瓷交换金贝、珠宝、香料
泉州刺史王延彬
人称“招宝侍郎”
是泉州航运业最重要的奠基人
在他的治理下
被山脉阻隔的泉州
海外交通贸易突飞猛进
一跃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为宋元的鼎盛打下基础

祥芝港码头

这一时期,泉州从东南亚引入刺桐
扩建城廓时,遍值此树
一到花季,树冠缀满红花
远望似火,一派祥瑞
因此泉州也被称为刺桐城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刺桐城,云屋万家,楼雉数里”
之后马可波罗又将这个名字带到欧洲

令刺桐城享誉全球

刺桐,泉州市花
两宋至元末
泉州的繁荣达到巅峰
堪比刺桐花一般红火
宋王朝的疆域始终没能占据乌鞘岭以西
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导致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同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直到南宋将都城迁往临安
南方彻底完成了对北方的超越
另一边,南亚、中亚的商人们
为追求高额利润
不畏海浪凶险
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
多重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而泉州成为这条商路上最耀眼的明星

海上丝路路线图
宋代的诸多财政问题
仅靠农耕税收已难以为继
统治者希望通过商业充盈国库
高宗赵构对海外贸易尤其用心
曾说“市舶之利最厚
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岂不取胜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

石狮渔船

由于福建特有的地形和山脉屏障
泉州社会稳定,较少战乱
不同于明州港(宁波)面向东海
广州港面向南海
泉州港作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
可通朝鲜、日本、南洋诸国
1087年,朝廷在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
泉州海商得到了国家支持
而此时手工业已空前发达
陶瓷、丝绸精美绝伦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海商靠精湛技术和充足优质的原料
直接打破当时穆斯林对贸易的垄断
沿岸港口,往来船只云帆遮天

“有善舶之饶,杂货山积”

温润精致的德化白瓷

考古学者在泉州后渚港挖掘宋代沉船,摄于1974年 / 新华社

为便于货船中转
大陆政权加强对海上岛屿额经略
澎湖列岛被划入晋江县
大泉州地区成为欧亚非三大陆
商品和技术交流的中心
刺桐港也超越明州、广州
货物吞吐、钱财流通位居第一
据记载,南宋中期
国库总收入不到1000万缗
市舶总收入为200万缗

刺桐城的市舶之利独占100万缗

李硕卿《涨海声中万国商》

由于商业、农业、手工业同时繁荣
南宋城市化率达到22%
是为古代中国的顶峰
台湾学者李东华研究宋元海外贸易史
提出特有名词“泉州时代”
重商的社会氛围中
泉州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南宋末年,阿拉伯后裔蒲寿庚
成为泉州市舶司总负责人
蒲寿庚家族代表的海商集团
逐步控制泉州

乃至福建官府

清净寺内石刻

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
浙江、广州屡受战火
商贸大大折损
而蒲寿庚主动降元
和平过渡让泉州港得以保全
元政府也感念于泉州的主动降伏
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倾斜
又由于大运河淤塞
浙江诸多港口衰弱
泉州在元代几乎获得垄断地位
泉商“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
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
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

泉州市舶司总收入占全国7成以上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元代泉州港繁荣景象

 03 

蕃货远物

异宝珍玩之所渊薮

马可·波罗慕名来到泉州
将其称为“光明之城”
他笔下的泉州港比亚历山大港更繁荣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
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也是从泉州出发
到达西亚、东非
开创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但或许物至则反
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明廷禁止民间出海互市
后倭寇作乱,海禁愈加严格

这带给泉州毁灭性打击

大坪山郑成功像

贱商理念重新盛行
大运河疏浚开通
漕粮、货物运输渠道又从海路转回运河
刺桐城的法石港由于河床淤积严重
从过去千帆万渡的港口
逐渐荒废,抬升为陆地

泉州港逐步退出世界舞台

洛阳桥

万历年间(1604年)
泉州又逢8级地震
古城遭受严重破坏
据《泉州府志》记载
山石海水皆动,楼房店铺全都倾倒
天灾人祸接踵而来
泉州时代一去不返
重商政策终究由于朝代更替而没落
中国也因此与大航海时代
失之交臂

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源山

明廷防倭封海,屯兵驻守
罢泉州市舶司
置金门守御千户所
尽管城市功能由贸易转为海防
却阻止不了泉州人闯海的脚步
他们大规模下南洋迁徙
逃居安南、印尼、吕宋
经商线路遍布
东亚、东南亚、印度洋
乃至于东非、西亚海岸

这条海上丝路从未禁而即绝,绵延不息

《妈祖神迹图》,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

不同于中国大多数港口城市
工业发展起源于开埠和外资
泉州是福建华侨最多的城市
他们安土重迁,心系故里

侨资主导了泉州城的工业化

华侨新村,1950年代

由于缺乏国家和外部投资
泉州近现代工业以及城市的发展
均得益于华侨和海外信息之便
华侨引进西方技术
近代企业制度及经营理念

推动侨乡工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华侨大学原址

泉籍华侨投资国内经济建设
首先从与侨眷生活最密切的手工业开始
次为航运业、商业、金融业
1875年,旅日华侨周起谦在南岳街
开设纺织工场
设有木纺织机10余台
织造毛巾、袜、土布
为泉州近代纺织手工业之发端
1893年,晋江东石王记经营的航运业
开始向南洋群岛发展

直航新、马、泰、缅、印尼等国

江滨美山渡口

1904年,富侨黄奕住投资倡办
清源种茶公司
在清源山垦辟茶园
引种武夷山、安溪等地良种
又创制茶厂,精制清源茶
1905年,泉州百姓抵制美货
泉商集资新办机器面粉厂
1930年,印尼华侨从海外购进车床
在泉州南门开设云圆机械修配厂
是泉州最早的机械制造厂
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华侨直接投资共178个企业

约占泉州工商各业总户数的30%

安溪茶厂女工

解放后,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
国家投资少
归侨、侨眷通过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
在晋江专区创办企业

1950年代,投资建成10多个工厂企业

泉州源和堂蜜饯厂

晋江东石蜡烛厂

1967年起,华侨投资陷入停滞
泉州又经历了一段压抑时期

经济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状态

1978年元宵节,泉州街上满是花灯花车

好在改革之风重新吹起
自上而下鼓励“引进来,走出去”
适逢香港加工业向内地转移
尽管当时泉州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
但毗邻香港,近水楼台之便
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
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

天时地利人和再度聚齐

晋江大桥

泉商一如当年出海谋生的先辈
抓住机遇,爱拼敢赢
华侨回乡兴办企业高潮迭起
1979年至1984年
创办众多的“三来一补”企业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1985年以后“三资”企业迅速发展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田安大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晋江人大胆吃螃蟹,放开手脚干
他们将敏锐的触角

伸向皮革、服装、食品、建材等行业

惠安东园鞋厂

买“洋设备”、学“洋技术”
侨胞回乡探亲带回的“洋货”
一件件被消化
在乡镇企业生产下线

再销往全国、出口世界

公路穿山而建

打拼出白手起家的奋斗传奇
闯出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
形成敢为人先的“晋江经验”
1994年,泉州GDP达375.97亿元
首次跃居全省首位
在当年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上
“泉州模式”上升为中国农村工业化样本
与苏南、温州、珠江模式

并称为农村发展的“四大模式”

泉州大剧院

石狮鸿山电厂

近千年的商业传承
使泉商拥有成熟的经营理念
百年老店一直得以传承
在国内外环境风云骤变的背景下
泉州经济依旧保持高增长
增长并不归功于地产
而是依靠活跃的民营经济

泉州已有超百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泉州目前二手房均价13800/m²,相比炒房泉州的资金更愿意投向制造业

安踏、匹克、特步、361°
七匹狼、九牧王、劲霸男装
心相印、达利园、盼盼……
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泉州制造

是当之无愧的“品牌之都”

安踏广告语

如今泉州年产运动鞋超10亿双
纺织鞋服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
安踏集团已先后收购多家国际企业
从中国各大体育队到NBA
均是泉州企业造品牌的主战场

CCTV5被泉州品牌变成“晋江频道”

东京奥运首金获得者杨倩身着安踏“冠军服”领奖

而今又乘电商数字经济东风

引领国货新消费浪潮

泉州石狮“网红狮城源头好货”直播节

低调的泉州
由东南沿海默默无闻的农业县
跃升为名扬海内外的民营经济乐园
已连续22年蝉联全省经济龙头

2020年率先跑进GDP万亿元俱乐部

泉州石狮石湖港,满载泉州制造的集装箱货轮驶向世界各地

 04 

殊方别域
富商巨贾之所窟宅
深厚悠久的历史渊源
濒海开放的地理优势
历代先民开阔的襟怀
构建出泉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山河浩瀚之中

坚守古老,又不乏探索求新

灵源寺

生活方式、信仰思潮
总是和建筑融为一体
泉州的古朴由建筑见证
红砖古厝恢弘艳丽
如刺桐花般夺目
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主色调
红砖红瓦,白色石基
屋顶燕尾脊中间凹陷,两端微翘
细节处有精美的石雕木雕

华丽而不失典雅

古厝群

与海相生相伴的泉州人
在长期的讨海生涯中
得妈祖荫庇
乘海潮歌舞,与风浪斗争
信仰令人勇敢,也让人质朴
他们建起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
用最虔诚的仪式

巡香祭拜妈祖

泉州天后宫

蟳埔女盛装拜妈祖

西街之于泉州
如同山塘街之于苏州
河坊街之于杭州
古街自唐朝起已是“列屋成街”
唐朝始建的东西石塔
历经风霜雪雨
明朝8级地震摇撼
屹立千年
在和自然与历史的顽抗中

留下古朴而真实的印记

东西石塔和人流熙攘的西街

泉州的纳新也由建筑见证
货船给刺桐港拉来堆积如山的货物
也拉来异域的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
14世纪的泉州
完全可以媲美今天的纽约
“涨海声中万国商”
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涌入泉州

在这里经商、传教、创业,甚至定居

清净寺穹顶

他们没被排斥,反而受到热情欢迎
与本地人互相扶持,通婚联姻
成为民族融合的先驱
异国人的宅第、教堂、寺庙
丛集密布,比比皆是
朱熹曾赞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里虽为“泉南佛国”
却丝毫不妨碍其他信仰的崇拜

遍地庙宇,多神并存

泉州花巷天主堂

彼时的泉州五方混杂、华夷交融
亦是宗教最自由
思想最开放的国际都市
西街附近并列着
佛教开元寺
伊斯兰教清净寺
道教关岳庙
儒家孔子文庙
妈祖天后宫

堪称“世界宗教博物馆”

文庙

而开元寺便是其中的镇馆之宝
千年古桑、婆罗门教石柱
五方佛、弘一法师纪念馆

文物古迹数不胜数

开元寺

清净寺长方形的寺门
葱头形的尖拱
富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石墙上依稀可见千年前的《古兰经》

清净寺内的明善堂(礼拜堂)

20世纪初
华侨又带回了南洋风格
改造泉州古城的面貌
那条纵贯南北的千年古街
变身成为中山路

骑楼建筑群拔地而起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闽南特色的红砖厝
供奉着神明的寺庙
西式风格的番仔楼
隔热保暖的蚵壳厝
古色古香的别墅群
这些或古老或兼容的建筑
无一不是泉州人的智慧

无一不是泉州的宝藏

蟳埔渔村用蚝壳砌筑外墙

正因思想上的开放
泉州自古眼界开阔
南宋官员赵汝括任职泉州市舶司时
采访各国商人,撰写《诸番志》
详载东自日本、西至地中海的风土物产
以及中国至海外各国的航线、航期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
搭乘商船出海远游
编纂《岛夷志略》
描绘220个国家的地理、风俗、民情
这两本书日后成为林则徐和魏源编写

《四国志》和《海国图志》的重要参考

泉州湾开渔,千帆竞发

商业发达促进也思想转变
泉州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
泰州学派的宗师李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环境中

提出功利价值、男女平等的先进观念

水门巷,900年前的市舶司所在地,如今市井而浪漫

 05 

云山百越路

市井十洲人

多种文化荟萃
多种宗教共荣
泉州人视野开阔
胸怀更加开阔
他们的性格里

融汇了多元而复杂的要素

古与今

千百年前中原先民移居闽南
黄河赋予祖先的粗犷、豪情
或许依然留存在他们的血脉中
所以泉州人才有这般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惠安县海边的渔女

而江南钟灵毓秀
得晋江滋养的泉州人
又多了几分心思细巧、机敏智慧
泉州人在海内外开拓事业

善于变通、把握机遇、务实进取

印尼前首富黄奕聪(左),祖籍泉州 

泉州“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
凡尘俗世与法界庄严往往仅一街之隔
泉州人热衷烧香拜佛
泉籍作家蔡崇达曾这样形容家乡
“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
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相信有魂灵
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
所以泉州人有所敬畏,不逾矩
有所寄托,而善知足
不因庸庸碌碌而焦虑

也不会因腰缠万贯而炫耀

补渔网 

开元寺勤佛的信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泉州人
应对外部世界的一切

都能吞吐自如,择善而从

蚶江镇

所以他们吸纳中原、江南、海外文化
形成胸襟豁达、果敢机智
兼容并蓄、重利也重义的品性
心系故土的泉州人
在外打拼,要抱团互助

衣锦还乡,要造福乡亲

泉商同乡会 / 东南网香港站

泉州曾绚烂至极
后归于平淡
这些满载着文化遗产的街巷
曾见证过喧嚣繁华
如今安放着泉州人的市井生活
历史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并不能影响泉州人认真生活的态度

姜母鸭

新的一天由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开启
店家将虾、蚝、蛏、鱼骨长时间熬制
熬好的鲜汤打底
面线烂而不糊,清而不浊
可加肥肠、鱿鱼、牛肉等配料
不过面线糊的完美标配还是油条
香酥的油条放入糊汤轻蘸再送入口中

酥脆鲜香混合,美味至极

面线糊配油条

泉州地处山海之会
食材自少不了海鲜
泉州人对食料的选择十分讲究
大虾要鲜蹦活跳
鲈鱼以荀江产为佳

红膏蟳取石湖产最好

蒸红蟳

除了鱼虾蟹蟳这些主菜
小吃点心里也浸透海味
蚵仔煎的焦香中带着海的气息
土笋冻则直接以海的咸腥

呈现最重口的美食诱惑

土笋冻

同样是来自海洋
石花冻却清爽香甜
取礁石上的一种海藻石花草
先以大锅熬煮,再用纱布过滤
冷却后自然凝固像果冻,透亮清澈

食用时加入糖水,清凉降火

海石花草

石花冻

泉州菜的烹饪方法也博采众长
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泉州人有炸葱头油的习惯
喜欢吃芫荽(香菜)和润芦(水芦)
烧猪仔、烧肉粽的做法则取自粤菜
咖哩鸡、沙茶牛肉串独具蕉风椰韵
所用的调味品来自南洋
侨眷把印尼、越南、泰国风味

融入泉州菜肴

咖喱鸡

清明前后,泉州人的传统要吃润饼
春笋丝、胡萝卜丝、包菜丝
韭黄、绿豆芽、香菇、酥海苔
猪肉腿、虾仁、蛋皮丝等众多菜肴
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包卷成枕头状
搭配各式蘸料
全家人一起分食
低调平常的面皮极富韧性
丰盛营养的内馅口感多样

和泉州城的精神内核如出一辙

润饼

对泉州人来说
早餐一碗面线糊
消暑一碗石花冻
入寺院拜一拜神佛
进茶馆听一曲南音
神祗与市井为邻
茗茶与丝竹相伴
他们经商如做人
敢想、敢拼、敢为天下先
也心存敬畏、沉稳务实
本本分分做产品、做口碑

善始更需善终

闽南特色点心“清明龟”,寓意平安长寿

-end-

策 划 | 王海涛、赖颢宁撰 稿 | 钱琪瑶地图编辑 | 钱琪瑶排 版 | 钱琪瑶配图来源 | VCG、图虫 往期精彩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