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为什么不呢?
这两天参与了一场培训,教学理念非常有趣,对于我们来说都很有冲击性,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当然,说实话有些东西也一时难以消化接受。在场的老师们相信也是分为这样两拨,我斗胆称之为常态派与理想派的碰撞。
我的小伙伴也参与了其中一节《小马过河》的授课,自然大方,干脆利落,课堂融入感知力与寓言思考,在两天的培训过程中,王婆卖瓜一下,虽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但这其实是唯一一节尝试进行了常态与理想融合的课程,也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可行性,看到了深度课堂的操作性。
在会场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得到了受益,不过也有几个问题没有来得及给于反馈,在此整理,也算是进行讨论。
大班额现实下
如何快速实现高效稳定的课堂?
毋庸置疑的是,课堂组织能力十分重要,慎慧文老师在课前以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热场,快速拉近了与面前陌生孩子的距离。且集中注意力并非口号,仔细听规则、看玩法,就能感受到感知力学能训练对于脑、手、口三者的统合锻炼。
而古诗对接、反义词接龙等课堂组织,比起“好了、时间到、停下来吧……”这些词汇,同样的两秒时间组织,能迅速拉回孩子注意力,并且积极投入课堂,孩子就是喜欢参与到这样的互动中,为什么不呢?
有的放矢的教学
慎老师板书了两个读书方法,用心听的老师一定可以注意到,方法是在引导读完后,师生一起总结并板书下来。然后进行自由朗读,带着方法去读课文,对于长课文,或者是任何一篇课文来说,都是有效的。只扶不放,就永远放不开手,有的放矢才能精准达到教学目标,在段与段中有意识地引导迁移,学生才能产生迁移的意识。知识千千万,教给方法,为什么不呢?
小组合作与配合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课堂上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的问题必然是有一定难度,需要合作的,小组合作当然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做前期准备的课堂活动。
但是在低段教学中,长课文的朗读往往伴随着分角色,这就需要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慎老师根据人数采取多人配合,同学自由分工,进行朗读,快速有效且简单,要说有难度的地方,可能在于如何沟通角色的分配,这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简单有效,何必被小组合作的名称定义?为什么不呢?
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无论受到什么理念的影响,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是必然的。就像魏校长所说的,风格问题的讨论是最没有意义且浪费时间的,在这浪费了一会儿,只是想说,通往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让我们奔跑吧,为什么不呢?
——白
—end—
文|白 编辑|玖朵
转自郑州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