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出圈背后 虚拟数字人路在何方?
与真人相比,虚拟数字人被认为成本更低,且“不会塌房”,因此获得各类品牌、MCN机构的青睐。于是,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虚拟人的使用场景不断被解锁。
元宇宙没来,虚拟人先卷起来了。
2021年元宇宙“爆炸”后,作为现实世界连接元宇宙的媒介之一,大批虚拟人跑步入场:2021年12月,“崔筱盼”被评为万科2021年度优秀新员工。
2022年6月,一位来自海外的紫发紫瞳二次元男孩霸榜了B站全站排行榜,直播两小时,收入达百万元。同年7月11日,红杉中国官宣入职了一秒能阅读上百份商业计划书的新员工“Hóng”。
曾经“一夜爆红”的柳夜熙
此外,还有一夜涨粉百万的“柳夜熙”、美女学霸“华智冰”、谷爱凌的数智分身“Meet Gu”等。
虚拟人不再是虚拟偶像的代言人,他们甚至开始在汽车、银行、证券等行业“持证上岗”。
那么为何虚拟人频频出圈、备受欢迎?其应用场景还有多大想象空间?火爆的技术背后有哪些伦理问题需要关注?
虚拟数字人凭“实力”出圈
今年高考首日,一篇由百度虚拟数字人“度晓晓”作答的全国新高考Ⅰ卷议论文刷屏网络。
一般认为,高考作文写作对于数字人的挑战极大,要求逻辑连贯、主题清晰,且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和创造性,而“度晓晓”的答卷被知名语文教师评为48分,成绩赶超约75%的高考考生,且仅需40秒就能据题创作40多篇文章。
实际上,数字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创作质量,在一些领域,虚拟数字人甚至可能“碾轧”大多数人类。
不仅如此,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还携带着较大的经济效益。今年6月初,“度晓晓”的4款画作被制成数字藏品上线售卖,24小时售卖额超17万元。
并且虚拟数字人创造的价值成果并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有可能随着技术的迭代,实现持续性发展。
一旦虚拟数字人IP运作成功,形成较大的破圈、流量和吸金效应,后续只要在IP上持续注入新的功能,就能使它拥有超越时间的社会生命力,进入到一种接近永生的状态。
现阶段,虚拟数字人凭“实力”出圈,已经开始在教育、娱乐、养老等诸多领域“落地开花”。
比如,24小时AI虚拟主播可以填补真人主播无法出镜的空白时间,据报道,同一时段虚拟人直播带货的流水能达到真人带货流水的30%。
在金融领域,虚拟数字人也非常“吃香”。据介绍,银行大部分的业务流程是自动化、标准化的,利用“数字员工”提供数字服务来代替大量重复工作,不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还能避免精细化工作中的人为错误,缩短反馈时间。
跨入虚拟数字人赛道的企业正在增加,许多拥有智能语音技术能力的大厂都在布局。据悉近一年来,从事虚拟人的相关产业公司增长了20倍。
据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虚拟数字人
真的不会“塌房”吗
与真人相比,虚拟数字人被认为成本更低,且“不会塌房”,因此获得各类品牌、MCN机构的青睐。于是,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虚拟人的使用场景不断被解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说,虚拟数字人从功能和价值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播传媒类,比如虚拟明星、偶像、网红和主播。
第二类是专业服务价值类,比如虚拟专家、医生、教师、员工。
第三类是生活陪伴类,如虚拟宠物和亲属等。虚拟人在传媒、娱乐、政务、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多个领域都拥有广阔应用空间。
当前,不少互联网企业正加速在虚拟数字人领域的投资布局。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资本从2019年到2021年针对虚拟人有多起投资,仅2021年就至少4起。
不久前,百度公司发布了虚拟数字人平台——百度智能云曦灵,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多种数字人生成和内容生产服务。
在虚拟人的营销关键词中,元宇宙永远不会缺席,但元宇宙是一个庞大的生态,虚拟数字人只是这个生态最前端的触角。
至少目前,绝大部分虚拟数字人都只是触到了前端的流量,而没有触到后端的技术底层。
虚拟数字人的最高形态应该是AI驱动或者数字孪生,前者可以让你和NPC真正做朋友甚至谈恋爱,比如《银翼杀手2049》中主角有个贴心的全息投影虚拟人女友。
后者可以让你在虚拟世界真正拥有一个“分身”,就像《失控玩家》中描述的那样。
《头号玩家》宣传海报
本质上,虚拟数字人市场的矛盾依然是——市场营销的科幻未来和技术底层的落后现实。至少从现在来看,虚拟人产业发展还有以下两个明显瓶颈。
首先,虚拟数字人商业价值较为模糊。
在虚拟偶像、虚拟工具人这块,其商业模式本质并无创新,在变现方式上甚至更为局限,因为目前主要还是以真人驱动为主,真人动作捕捉演员的培养,前期的技术设备投入等等,成本远高于请一个专业的真人。
而令人期待的数字孪生的虚拟人,虽然已经在游戏和社交场景中落地,但其作用依然仅限于“皮肤”,没有智能穿戴的传感,没有强大AI算力的支撑,那种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永远无法实现。
另外,虚拟人技术实现过于复杂。
虚拟人的制作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多种底层技术,虽然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但在应用层面上,又受物理场景局限明显,不仅需要软硬件一体的共同支撑,还要有对应的平台构建。
并且,越拟人越逼真,技术上限越高,更麻烦的是,要在用户体验上增进一小步,就得在技术上增加几何级的成本,而这一小步,在商业价值上并不会带来几何级的提升。
虚拟数字人
普遍应用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认为,虚拟人的兴起折射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虽然未来虚拟人的智能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真正融合还有不小距离。
目前,虚拟人背后的商业模式还未成熟,更多的还是人们对新技术、新业态的一种好奇、验证、尝试。
万科公司此前曾对外宣称,在开发“崔筱盼”之前,公司内部并没有这样一个负责提醒提示工作进度的岗位,开发“崔筱盼”的初衷并非为了替代人力,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企业工作状态的探索。
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的信息显示,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建模效率相对较低。
同时,虚拟人的算法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亟待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人的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执行主任宋展表示,此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换脸”风险一度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不仅如此,要警惕虚拟人在学习过程中将偏见与恶意“反哺”给人类。
此外,人类可能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即跟虚拟人互动的时间达到甚至超过跟真人互动的时间,有些人可能会沉浸于虚拟世界,或者从虚拟人身上寻找主要的情感依托,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跟踪技术的同时,尽快更新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让社会管理、伦理道德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参考资料:
1.《带货、种草…虚拟偶像成品牌代言人,优势在哪?》人民网
2.《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 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成都日报
3.《2小时吸金百万的虚拟主播,真的永不“塌房”吗?》中国新闻网
4.《出圈后,“虚拟数字人”如何走稳走好》中国青年报
5.《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 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科技日报
6.《“虚拟数字人”展露现实价值》人民网
7.《50个虚拟人只要599元,“捏脸”大军抢占虚拟人》中国经济网
8.《虚拟人:「虚火」过旺》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