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人参与拓荒的这一省份,浙商已超15万人 | 会长访谈
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编辑人语
——
改革开放40余年,浙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回顾来时路,老一代浙商驰骋商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现今,800万浙商群体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值此《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推出系列报道——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地瓜经济”,与各地浙江商会会长展开探讨,共话新时代浙商的新发展与新机遇。
“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还是要把自身做好做强,产品做深做细。”
Q:《浙商》杂志记者施晓艳
A:宁夏浙江商会会长王仙富
Q:在宁夏,浙商的发展情况如何?作为“地瓜经济”的践行者,浙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宁夏是一个移民省份,浙江移民最为集中,目前,在宁夏闯荡创业的浙商已经超过15万人,其中颇具规模的企业上百家。在宁夏,浙商涉足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十分显著。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部门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商在宁夏的总投资已超出1600多亿元,近年来更是以每年超过100亿元的速度不断上升。
Q:您认为,哪些特质帮助浙商在他乡立足、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商会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A:在宁夏的浙商群体敢于追梦与造梦,这些跨越千山万水追逐梦想、创造梦想的奋斗历程,很好地诠释了浙商的“四千精神”。
在他乡,浙商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之后,还乐于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尤其是在宁夏浙江商会的带领下,企业之间、商会之间、区域之间深化协作,也在结对帮扶、助力后进、携手共富中共同发展。比如商会里的一些优秀浙商会结合多年的实战经验,帮助其他企业出谋划策,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商会则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交流互动、投资发展搭建桥梁。
Q:当前经济形势给浙商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浙商需要如何应对?
A:当下,民营企业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压力等挑战。但我们浙商从来不怕挑战,敢闯敢拼是永恒的浙商精神,而且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挑战的背后往往蕴含机遇。
我是1986年从台州到宁夏的,卖过眼镜,办过皮鞋厂,开过商场,后来找到了环保节能领域的商机。我们公司专注于节能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多年来,从全靠进口到自主研发,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如今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矿热炉及环保装备技术上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技术20项,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奠定了宁夏电石行业“绿色环保”的概念。
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挫折和失败。比如当年从国外引进的净化设备要700多万美元,而且和国内的生产环境不匹配,我们就组建研发团队研究产品工艺,花了三年时间,经历了反复的失败,研发出了适合国内生产环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尘焦油自主沉降器,成本只要280万元。还有麦尔兹石灰窑,过去进口需要花费7000万元左右,经过我们的技术改造,现在只要4000万元造价就足够了。
所以我的经验是,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功,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还是要把自身做好做强,产品做深做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传统制造业企业要不断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才能有生机,实现新飞跃。
Q:今年是《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能否分享您与《浙商》杂志的故事?对于《浙商》杂志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A:我认识《浙商》杂志快20年了,印象非常好。
记忆最深的是《浙商》杂志在宁夏银川举办的“全国知名浙商宁夏行”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浙商及专家学者代表赴宁夏考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宁夏,也让宁夏更好地融入全国经济发展。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发表讲话,他说:“浙江与宁夏相隔千山万水,但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经贸合作非常密切、兄弟情谊十分深厚。这里记录了浙江人拓荒的脚印,这里成就了浙江人创业的梦想,这里彰显了浙江人拼搏的精神,这里凝结了浙宁人深厚的感情。”
《浙商》杂志举办的这些活动,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浙商相互交流学习。我建议,《浙商》杂志作为一个媒介、一座桥梁,可以组织更多浙商、媒体、专家去全国各地看一看,多多报道那些在外闯荡的浙商故事,引领浙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走出去、引进来,更好地促进浙商发展,更好地创造浙江的明天。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西南出海新格局里,浙商与广西的双向奔赴 | 会长访谈?
施达苗:融合浙商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牵起更强壮的“地瓜藤蔓” | 会长访谈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记者 施晓艳编辑|孙岚审核|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