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形势变化,百万江苏浙商怎样应对? | 会长访谈
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编辑人语
——
改革开放40余年,浙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回顾来时路,老一代浙商驰骋商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现今,800万浙商群体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值此《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推出系列报道——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地瓜经济”,与各地浙江商会会长展开探讨,共话新时代浙商的新发展与新机遇。
浙商在江苏投资兴业的同时,也始终怀抱“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初心,积极反哺家乡建设,努力种出更大、更甜的“地瓜”。
Q:《浙商》杂志主笔孙岚
A:江苏省浙江商会执行会长楼国海
Q:在江苏,浙商的发展情况如何?作为“地瓜经济”的践行者,浙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根据我会与东南大学联合调研发布的《江苏省浙商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截至2021年底,在苏浙江籍经营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达146.38万户,总投资额累计2万多亿元,年创造GDP(地区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年创税300亿元以上,吸纳就业超过350万人,各项指标近年来均呈显著增长态势。
在苏浙商企业进入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金融、能源、科技、医药、教育等诸多行业,且近年来产业发展呈现“脱虚向实”的趋势,其中制造业比重由2017年的约21%增长至2021年的约32%,11%以上企业属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Q:您认为,哪些特质帮助浙商在他乡立足、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商会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A:浙商群体的特质,我认为是敢为人先,传承“四千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勤于转型创新;不忘初心,情系桑梓。
对于我们浙商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永远想念家乡。浙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而江苏是我们扎根创业的地方,两份感情的重量难分伯仲。正是在这样的牵念下,我们在江苏投资兴业、助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始终怀抱“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初心,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回乡投资兴业,将资金、科技、信息、渠道、经验等各种成果带回浙江,反哺家乡建设。只要家乡有活动,我们就毫不犹豫要回去。
江苏省浙江商会积极搭建政商合作的桥梁,引领在苏浙商承担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企智慧和力量。未来,我们还将更好地承担起苏浙两地“经济大使”的使命,广泛宣传家乡的投资政策和优惠条件,并重点在浙商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搭建政企平台、融通政企关系、加速浙商回归,促进投资项目落地,努力种出更大、更甜的“地瓜”。
Q:当前经济形势给浙商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浙商需要如何应对?
A: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等新局面,在苏浙商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勇毅前行,企业经营总体上稳中有进,同时也呈现出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等现实趋势。
调查显示,80%以上企业主营收入、主要产品订单量、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境内投资额等同比上涨或持平;但企业综合成本、产能利用率、负债率、应收账款等指标的走势不乐观,可能为企业下一周期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未来,在苏浙商如何实现更好发展?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环境变化,主动转变角色与做法,着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转型升级,把握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方向和机遇,推动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大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浙商文化为精神底蕴,多渠道构建企业共富生态,尝试让员工变股东,认真切好共享“蛋糕”,实现创业致富、创新造富、互助带富,并以产业帮扶的方式,赋能企业到农村去发展,把乡村振兴与具体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生态,成为真正推进“两个先行”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Q:今年是《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能否分享您与《浙商》杂志的故事?对于《浙商》杂志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A:衷心祝贺《浙商》杂志喜迎创刊20周年。20年来,《浙商》杂志始终与广大浙商休戚与共,见证、记录浙商与时代同行,已然成为我们浙商发展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了解浙商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广大浙商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未来,期待《浙商》更好地为浙商立言、为商业立心,用更专业、更精准、更细致的服务,伴随浙商群体走向世界、走向高质量发展、走向更高更广的舞台。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在浙江人参与拓荒的这一省份,浙商已超15万人 | 会长访谈
施达苗:融合浙商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牵起更强壮的“地瓜藤蔓” | 会长访谈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主笔 孙岚编辑|孙岚审核|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