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善待百姓的皇帝
关注鹰眼观心,看新闻酷评。防失联,加微信yyguanx.
可见朱元璋对百姓的同情之心。不管他的目的如何,但对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实惠,朱元璋的善待百姓之举,可谓独树一帜。
由于很多功臣勋贵在建国之后“所行多不法”,再加上剪除淮西勋贵和加强皇权的需要下,朱元璋对勋贵官员大开杀戒,李善长、胡惟庸等四大案中,一个又一个开国功臣被杀,牵连数千人。
由此,后人给朱元璋冠以暴君之名。
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却是一定程度上的大快人心。虽然没有做到不伤百姓一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在封建王朝时代,朱元璋善待百姓的程度堪称数一数二,甚至说第一也不为过。
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说是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和小葱豆腐汤来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朱元璋出身贫贱,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自然非常了解底层百姓生存状态,了解地方底层官吏盘剥百姓的诸多手段。
所以,朱元璋非常同情天下百姓,注重百姓对大明王朝的感受,并对此采取了一些善待百姓的政策。
比如,他编撰了《大诰》,通过国家机器强行向民间推广,以告诉百姓,他对贪官的态度以及处置手段等,提高百姓对新王朝的认知。
他允许民间百姓上访,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上京,鼓励全国百姓遇到不平之事可以直接告御状。
而对于那些阻拦百姓告御状的地方官,或者拒绝百姓上访的官员,则严惩不贷。
另外,鉴于当时社会环境与官吏素质,朱元璋不准官吏下乡,以防止官吏下乡扰民。
对于城内百姓,或流落到城内的百姓,朱元璋沿袭了宋代开创的漏泽园和惠民药局这两大福利机构之外,还首创了世界第一批养济院。
漏泽园,就是政府开设免费墓葬地,让贫者死后有立锥葬身之地;惠民药局,就是以成本价面向普通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养济院,就是收养穷人、乞丐、残疾、老人等的场所。
朱元璋要求,“只要是无家可归者,或者没有了生产能力,都能住进养济院。”这足以说明朱元璋心中真有百姓。
在朱元璋的眼中,农业是大明立国的根本,所谓“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民安。”
而要实现这一切,都基于百姓能够安定,能够休养生息,故此,治国当安民,而安民必先实行吏治。
于是,朱元璋就让“官不聊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严厉的治贪政策,下令“但凡贪官贪够六十两银子的,全部格杀勿论”,甚至很多是被剥皮充草。
而且朱元璋还规定:凡是百姓逃荒,不问原由,一定是属地官员失职,一律要处理当地官员!
而百姓安定了,也就减少了流民的产生,因为经历过元末战乱的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清楚流民是决定王朝稳定或动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允许卫所(地方军事机构)抓捕逃户呢?
因为朱元璋是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他知道这些逃户并非游民,只是因为官府、乡绅的逼迫让他们无法在当地生存下去,只能跑到其他地方寻求生存的希望。
而这些逃离故土的百姓还在大明境内,那么他们就仍然是大明的子民,理应享受大明皇家的恩典。
所以,朱元璋要求地方官府,一旦境内发现逃户,最应该做的是给他们一块田地耕种,并给予这些百姓办理户籍,让他们可以安心的生存下去,而不是简单的一抓了事。
只是对那些有地不种,又不干其他活却到处流窜的人,才应该抓起来进行惩戒。
朱元璋曾对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
他要求“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
得益于朱元璋的这些“民本”思想,明朝之初,在元末的废墟上迅速建立起“洪武之治”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有了这最初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后面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因此,朱元璋这位被大清誉为“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的马上皇帝,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是值得尊敬。因为在历代皇帝中,朱元璋对待百姓的态度,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看历史,才能理解历史的某些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