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做,做就做好?屁!
“要么不做,做就做好。”——这似乎是一条职场、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
我想了很久,还是给出一个字的评语:
这是2018年,某地教师讨要待遇事件中的一张照片。三位制服同志显然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执行任务一丝不苟、坚决严格。非常符合“要么不做,做就做好”这一准则。
然而,这只是一个手无寸铁、弱不禁风的女教师,仅仅因为任务所在,你们就可以这样野蛮、无情地处置?
除了上级的命令,职务的要求,你们真的就什么都不顾了吗?
这老小子本来是个计划生育干部,工作中见了太多没人性的做法,因接受不了而辞职(要么不做……)。
在职期间,这厮各种心理冲突,动作走形,甚至因同情而资助工作对立面的代表——C瞎子(做也不好好做……)。
老黄不是一个好干部,好职工,老黄是个人。
不久前老黄被熊猫上门了,原因是发了骂红毛耀九的帖子。我觉得滑天下之大稽,特地问他:
1. 是熊猫么?应该是当地龚庵吧?
2. 态度怎么样?都干了些什么?
老黄确认,1是熊猫没错,2进门不由分说查手机、电脑,态度极为恶劣。
这我就不敢再说什么了,熊猫哎,职责是保卫奉孝,怎么沦落到给一个企业出头了?还搞得这么兢兢业业?
柏林墙倒塌的时候,审判东德守墙士兵亨力奇,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士兵亨力奇辩解:开枪是军人天职,上级命令,所以无罪。
法官:开枪是你的职责,打不准是你的良知,枪口抬高一厘米,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王阳明的《心学》有个“四句教”很有名: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中“知善知恶是良知”出自于孟子的思想,“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认为人无需思考、教育,生而有良知,就像小孩子天生爱父母一样。
“我心光明,无需外求”。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行为善恶之间的区别源于哪里?
有些人格物,为善去恶。
有些人,则被物格了。
物,是物质,是利益,是身份,是职责,是环境。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的麻木惯性。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其实就是终其一生的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良知(翻译成“不忘初心”也通),知行合一。
所以,要么不做,做就做好——屁。要看你是格物,还是被物格了。
1.之所以用2018年的图片,是因为原文写于2018年。类似的事件很多,尤其是城管,懒得增补图片了。
2.C瞎子,山东人;
3.红毛耀九:2018年曾闹出好大一件事,秦姓医生被跨省;
4.熊猫:我国著名蠢萌动物,国宝;
5.奉孝: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谋士,郭嘉的字;
扫码关注“告别的年代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