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杰:为孩子建造的童年美术馆

Pro LensforKids 2022-08-13

带孩子在博物馆参观时,常会看到禁止触摸的牌子,博物馆更像是学校的延伸课堂,不能碰、不能跑,只能安静地听讲解,或者安静地隔着玻璃看着同样安静的展品。


但你让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选,明天是去学校还是去博物馆,他依然会选择后者,当然如果答案中加上游戏厅、玩具店或者迪士尼,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也就都不灵了。


一个适合儿童的博物馆应该是怎样的? 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李杰在《童年美术馆》中写道:“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一些展示方法的调整、技术的改变,在保证展品安全的情况下,增加互动性?”在过去13年中,他一直在与孩子在一起,不停地探索,如何能让孩子的创造力保持得更久一点,如何为儿童做更多有趣的展览。


以下为李杰的口述。





我叫李杰,是一位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过去13年中,我发现美术馆和博物馆对儿童和家庭并不是很友好。比如,灯光太暗,孩子觉得有点吓人;展品介绍太少,孩子看不懂;只能看不能碰,更没处玩……


所以,我们想试着去改变,我们美术馆就做了一个项目叫作iSTART儿童艺术节。


一切开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的美术馆馆长孙莉带着团队和艺术家一起去了灾区,帮孩子做艺术疗愈,从那之后孩子越来越多进入了我们的工作中。


2011年,我们策划了第一个真正为孩子做的展览——植物奇妙纪。


我们在不到100平米的室内空间里,把部分灯光换成可提供光合作用的光源,堆了一个小土坡,铺满青草,建了一个“植物公寓”,把瓜果蔬菜移植到“公寓”里,与孩子的文字、画和动画装置组合成一个个“小剧场”。


植物奇妙纪展览现场。©️麓湖·A4美术馆


2011年,植物奇妙纪展览现场,孩子探寻不同土壤、容器与生长条件下的植物。


孩子在展厅的土壤中收获“惊喜”。


在“植物公寓”旁边,我们搭了一个3米的“旋转滑梯”,摆放了30天中不同时段培养的绿苗;在用废旧材料搭建“小矮人温室”,种上喜阴的植物和农作物,留出高低不同观察窗口;我们还设置了一块菜地,种着花生、土豆,完成探索、观察植物任务的孩子可以去体验采摘。


我们开始还是有些担心,孩子会跳到土里吗,会践踏这些绿苗吗?


结果是我们多虑了,孩子们都觉得很惊喜,他们小心观察,有的在植物公寓里发现了迷你南瓜,有的大叫“快看,这只虫把草吃到肚子里了”,有孩子不小心踩到了草,旁边的孩子会提醒他“这都是活的,小心一点”。


去菜地收菜最受欢迎,很快菜就被挖空了。有的小朋友完成了任务,已经没菜可收了,我们干脆又让“园丁”和孩子又重新一起种了一次。


住在附近社区的孩子,还会隔三差五地过来浇水,看他种的菜有没有长高。我们总是说:“我们需要等待,你看看你长高了吗?”


展览结束前,有同事发愁植物怎么处理?我们就来了一次家庭撤展,让愿意认领植物的家庭来美术馆帮忙撤展。


结果,一个上午,这些廉价的蔬菜、植物,自制的花盆,就都被搬走了,连泥土都被带走了一半。


这次策展让我们了解到,为儿童策展,与策划当代艺术展或者馆藏品展览很不同,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视觉”“观念”优先的展览方式。


iSTART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七届,第一届其实是唤醒感知,儿童和艺术家也是混在一起的,没有单独以儿童为主的项目,到后来儿童与艺术家开始合作,到第三届开始有儿童自己的项目。之后几届,儿童项目从8个儿童项目发展到70多个,甚至更多。现在,每年我们可能都会做150多个项目,有2500多个孩子,几十个上百个艺术家参与其中。我们也逐渐从美术馆,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再走出学校去做更丰富的探索。


第三届iSTART也是一个转折,三个小女孩想建立一个叫“嘎嘎国”的国家,她们把“建国宪法”写在一个上了锁的紫色笔记本里。


赵越、刘星源、苏天奕的《嘎嘎本》,作者自藏。


嘎嘎国创始人,左起:赵越(11岁),刘星源(11岁),苏天奕(11岁),摄影:毛姝


在她们的创想中,嘎嘎国居民等级最高的是叫花子,等级最低的是总统,总统也只是一个吉祥物。


嘎嘎国有节日、国歌、法律、梦想、伟大发明,也有护身符传说、地图和文学(屁诗)。她们还招募了150个国民,作为首批“智囊”,参与到更具体的国家建设中。


在“智囊们”的帮助下,嘎嘎国有了“GA国建G银行”,货币面额最小的也有“5000”;有了嘎嘎国民解剖图,详细介绍了鸭民的脑、眼、肺、骨骼和种类;有了拼音表,建立了一个新的语言系统,他们知道不能在一个国家上建立另一个国家,所以要做一套成人看不懂的语言。


“嘎嘎国智囊团成员”在A4美术馆布展期间现场交流与创作。摄影:毛姝


陈亦丹 (13岁)绘制的《嘎嘎国民解剖图》(第四版)。


嘎嘎国植物百科全书。


孩子们还设计了一所“霍噶尔学校”,80%课程是自然学科,有与嘎嘎国一样完备的校徽、建校历史和奇闻异事。


教学楼有250层,顶楼有“跳楼台”,跳楼也不会死,而是掉入湖中,流向孩子喜欢的图书馆、食堂。湖底还有一个神秘的储藏室,也有250层,储存孩子一切“负面情绪”,比如“作业太多、太烦”“考试太多”“厌学校”“厌师”……这些负能量会通过化学装置转化为学校的能源,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


在展览的现场,他们还建了“大使馆”和“博物馆”,甚至还做了“国家电视台”的节目。


大使馆会现场发放嘎嘎国护照,但是你要回答10道问题。第一道题就是“请问嘎嘎国国旗上的蛋,是鸡蛋还是鸭蛋?”如果大人们不认真看展,是没办法答对,也就无法得到护照了。


《嘎嘎宇宙共和国》展览现场。

观众正在嘎嘎艺术博物馆探寻历史回答问题。


也是这些孩子让我认识到孩子无限的创造力。你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展览中,艺术家不可避免地成为主体,往往是作品中点缀着儿童的创作,可能是一本小书,可能是一些小画。到后来,艺术家慢慢地隐藏自己的创作意图,更加凸显儿童,后来艺术家主题展与儿童分开。我认为艺术家的作品与孩子的放一起会越来越“弱”,也因为我认为儿童应该有更多自由的表达。


我们也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去策展,比如让孩子们亲手创造一个直径3米的“爬爬咚”星球,孩子们在星球表面开了两个小孔,不小心碰到星球,还会发出“外星音效”,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玩耍、捉迷藏、说悄悄话的地方;


我们把展厅的墙改造成距离地面1.3米的悬浮墙,孩子们可以在墙下自由穿行,成年人一不小心可能会撞到头;


孩子在”爬爬咚“星球与成人玩起了捉迷藏。


李杰为∞儿童艺术展一楼展厅绘制的展览空间构想图。


168名参展小朋友的“圆盘”绘画装置展览现场,该团体作品由史苏尧与金硕策划,A4当代艺术中心∞儿童艺术展展览现场。


当然也有一些“事故”,比如我们把孩子的作品做成圆盘,挂在天花板上,结果孩子们一天就把所有的圆盘都拽下来了,我们又熬夜把画挂了上去,这一次在地上增加了100多个圆盘。结果,小一点的孩子滚圆盘,大一点的孩子抬着头认真地看画,再也没有大量圆盘被拽下来了。


也有很多艺术家不理解我们这个项目,或者觉得这是一个公教项目,不是当代艺术。我们并不排斥经典艺术,我们也希望让孩子认识美。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在谈论社会美育,或者培养孩子的审美力。而我们更希望树立一个新的儿童观,讨论儿童观建立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赋权,去发现孩子的“真问题”。


我们每年都会展出一些孩子的作品,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也有很多家长不厌其烦地带着孩子的作品与我们讨论,有一位母亲向我抱怨,为什么投递了7件作品,却选了她认为最差的一幅——一幅铅笔涂鸦,一共画不到10笔,画的是一个笑容灿烂、裙摆飞扬的“新娘”,这是一个5岁女孩的新娘梦。其他6件作品是孩子开始学习绘画后的,是一些相对“成熟”的水墨、线描以及拼贴画,我对这位母亲说,从那些漂亮的画里,我看不到孩子的想法。


有很多画都“特别好”,我太熟悉了,我妈妈比较早就在做儿童美育的课程,我知道它的瓶颈在哪,就在于集约化。它始终都要有一套课程,让孩子们能很快地在各种各样好玩的材料中去展现艺术表达力。


这就好像,你一直教孩子修辞,但是不让他知道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那么这个孩子能说一大堆漂亮话,但是他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我认为这太可怕了。


还有一个我的学生,画了一幅画,看上去平淡无奇,画了一个一个大笑的爸爸,细看,爸爸的大嘴中间还有一个小女孩的脸,她也在大笑,咧嘴的弧度跟爸爸一样。我后来才知道,她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回到家就有点强势,全家都怕他生气,女孩的画表达了她的心声:“爸爸开心,我就开心”。


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愿意为理解一个儿童放下自己的成见,或者放下“审美”的偏见,去关注图像背后的东西。但至少我们应该多去留心孩子真实的内心、真实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选择作品的标准。

李杰刚满四岁的女儿在餐巾纸上的随手涂鸦,未被成人教化的儿童具有最稚拙天真的艺术表现力。


从我的观察来看,孩子有某种天然的创造力,它在等待被唤醒和生发。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教育的某种惯性下,孩子很快地去适应一种成人的社会规则,变成一个所谓很乖的孩子,然后一个孩子的童年就结束了。


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围绕如何保存、延续孩子的创造力。做iSTART也是一种提问。


为了更加了解孩子,我们去拜访了很多幼儿园和学校,我很喜欢去幼儿园,一点也不觉得孩子们吵闹、幼稚。我们邀请孩子一起畅想与设计“100年后的幼儿园”,小朋友不满足于提出概念,他们不仅涂鸦,还加入了道具、游戏,设计了恐龙幼儿园、水晶幼儿园、火车头幼儿园……最后大家投票选出了“迷宫幼儿园”,但又舍不得别的方案,我们就都把不同的主题都搭建出来,成了一个超级幼儿园。


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列出了对幼儿园的“好奇清单”,比如我想知道幼儿园这么多玩具都是从哪儿来的?电工房里有什么东西?我想知道四楼阳台到底有什么?洗衣服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洗那么多被子?毕业班的小朋友还提出“只见过白天的幼儿园,没见过晚上的幼儿园”。


夜晚幼儿园展区,2019年iSTART“再见幼儿园,你好学校”金苹果龙湾半岛幼儿园分展场。

在毕业的日子,所有幼儿园毕业班的小朋友和老师家长手牵手拉成一个大圈,用特别的方式与幼儿园说再见。

我们把孩子的疑问都一一解答,做成了幼儿园主题展,园长、老师也真的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住了一晚,还秘密地设计、装饰了夜间幼儿园。


当我们去幼儿园,问孩子很多有意思或者没意思的问题,所有孩子都非常想跟我们交流,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踊跃地举手,即使表达得还不够流畅,他们也都会想办法去表达。


但我们去到小学三年级以上、初高中,特别是大学去交流,真的是一片沉默。提问环节,大家都在想谁是最傻的、那个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人?


在一些企业里做艺术讲座,也需要想一些破冰游戏,先让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芥蒂。这让我很疑惑,人类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彼此之间沟通产生这样的变化?


从某种角度,成年人好像创造了很多伟大的成就,但我们也一直在犯错,我们总想把错误也遮盖起来,告诉孩子一切都是对的,你们应该学习、顺应这些规则,其实,我们应该坦诚一点。


我们常常是在孩子身上彰显我们对他的控制力,而不是站在孩子身边,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可能性。


有一次,我女儿拿个纸片捏来捏去,捏了好久,她其实是想折个信封给我。我想了好几次要不要去教她折,最后没去。为什么她要有一个会折信封的爸爸呢?如果我教了她,她可能就只会折一种信封了。


如果我们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爱和空间,真的会有很多惊喜。每年都有60%的新面孔(孩子)加入到我们的展览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正在随着iSTART成长。


雪儿是一个有些内向的小姑娘,身体也不太好,五六岁的时候她喜欢写诗、涂鸦,她参与了展览,与两个大学生一起把自己一首叫做《如果》的诗,做成了动画。雪儿后来又参加了艺术节,她还是很内向、不善言辞,但是内心好像多了一把火。


2015年,第二届iSTART儿童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雪儿7岁时的诗歌与原画被改编的动画《如果》的放映厅吸引了很多家庭观看。


2019年,第五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布展现场,雪儿正在展厅为她创作的主题空间制作泼洒的色彩背景。


到了青春期,她越来越确定自己有一颗艺术家的心,她做了一个关于风水的主画,风水是指风和水所造就的某种自由的张力,她把蓝色的颜料无休止地泼到墙上,也把自己的诗和画,用毛笔画上去。


又过了两年,她想做一些策划性的项目,就和一个5岁7个月的小朋友,一起策划了关于流浪猫狗生存现状的调研。我们也第一次允许小朋友带着家里的宠物小猫、小狗、小鹦鹉……一起来美术馆。


与孩子接触越多,我越觉得孩子真是成年人的老师。我现在经常是很“纵容”孩子,他们有一些无理要求的时候,我干脆就同意了,所以一次又一次把美术馆的大门打开得越来越大(笑)。


我们美术馆还像是极力消除围墙、主动走出去、去连接更多生态的一个点。


比如,我们邀请杭州师大的胡俊老师把他研究的“艺游学”项目带来,针对盲童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绘画发生的基础,是触觉不是视觉会怎么样?


盲校学生何家琳正在教授某小学一年级学生蒙上眼睛进行写生小熊玩偶。

盲人学生陈衍波作品《课椅》。

盲童被认为不适合学画,但童触摸一个瓶子,再用笔在吹塑纸上刻画线条,从点到线,逐渐理解,通过手在纸面的触摸定位轮廓线,就可以了解线条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四周之后,这些盲童可以写生,也可以上色,一些孩子甚至提出要画一些他们无法触摸的东西,比如云。


我们好像总认为儿童是一个问题,需要被保护、被塑造、被规训,我们也常常只用一套竞争的标准和方法去教育他们,这种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带来新的问题。


我不是在呼唤所有城市都应该去做儿童艺术节、每个社区都应该有怎样的配置,而是我们多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多去探索就像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一样,它建立的时候,就有很多孩子逃学去那里,他们想逃避体罚、躲开很凶的老师,因为在这里可以看蝴蝶、摸恐龙的骨头,还可以一起做游戏。孩子一直都需要这样的出口。


放到日常中,可能是一次学校午间的谈话,或聊学校八卦的时候,或者回家晚饭后的一次闲聊,或者是社区要为孩子做些什么的时候,多听听孩子自己的声音,这可能就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作者:安七;编辑: viuviu;  监制:Algae


本公众号刊载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为LensforKids原创

著作权归其所有,转载或使用请联系后台

©2021北京桔子橙子柚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阅读




▲ 彭懿:我有很多身份,但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毛丹青:绘本里的丧文化也是社会中的“丧”


▲"我们有四个孩子、三条狗,以及五家公司" 


▲ 不做“建筑精英”,做热爱孩子的“小不点”




🗓


点击小程序 或 阅读原文拥有

童年“美术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