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解读】Carbon快速膨胀拉伸法改善超厚碳纳米管纤维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茉依声 生物质前沿 2023-03-27




背景介绍




碳纳米管纤维(CNTFs)可以通过直接纺丝一步法合成。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生产出具有机械和电气性能的CNTFs,但由于只能生产单链CNTFs,导致生产量较低。此外,直接纺丝的CNTFs通常具有较低的线密度(DL)(<0.2 g/km),对于大多数工业应用而言太线密度太低,不能直接使用。当直接纺制高DL值的CNTFs时,CNT束会被粗组装,导致其性能严重下降。因此,为了获得强导电性的高DL碳纳米管纤维,必须对现有直接纺丝碳纳米管纤维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进。


近期,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复合材料研究所Dong-Myeong Lee等人建立了一种实用的致密化工艺,制备出高度致密、取向良好的高DL-CNTF,并对其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提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CNTF的厚度关系到直接纺丝的生产率,作者直接处理纺制的DL-6tex(高DL-CNTFs)的CNTFs ,以研究致密化方法对工业规模CNTFs的适用性。随后放入膨胀剂(CSA)中,使高DL值的CNTF膨胀,然后沿CNTF轴向拉伸,使CNT束排列整齐。高DL-CNTFs可以在拉伸率(RS)=100%的情况下进行拉伸,这比低DL-CNTFs的拉伸率(RS)=10%要大得多。拉伸后,将拉伸的CNTFs从CSA中转移到丙酮中而凝固,从而得到高度排列和密集堆积的碳纳米管纤维。这种方法处理后,材料的抗拉强度(TS)高达2700%,比抗拉强度达到820%,电导率达870%,比电导率达260%。在无拉伸的情况下,CSA的溶胀和凝固可以减少CNT束间的空隙和高DL-CNTF的宏观孔隙。然而,高DL碳纳米管纤维必须拉伸RS>20%才能获得高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拉伸促进了纤维束沿纤维轴平行排列,并在凝固过程中使排列良好的纤维束致密化。


图文解读


Fig. 1. 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low-DL CNTF and high-DL CNTF.


当碳纳米管的半径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时,结构缺陷被放大,高DL-CNTF仅显示出低DL-CNTF的密度和取向度的一半(图1c)。横截面SEM图像进一步揭示了高DL-CNTF中束的不良内部组织(图1d)。与低DL-CNTF相比,高DL-CNTF具有大约20倍大的直径,但是具有空心芯和许多大小不同的空穴,通过致密化减少结构缺陷将显著改善高DL碳纳米管的性能。


Fig. 2. Treatment of high-DL CNTFs for enhancement of properties.


为了减少高密度碳纳米管的结构缺陷并提高其性能,作者对其进行了溶胀、拉伸、凝固和干燥。首先将高DL值的CNTFs浸入CSA中1.5min,使其表面质子化,使纤维膨胀。然后将肿胀的高DL CNTFs在CSA中逐渐拉伸1.5分钟,以靶向RS=0%、5%、20%、60%或100%。将拉伸后的高DL-CNTFs从CSA转移到丙酮中进行凝固。最后,用丙酮洗涤并完全干燥高DL-CNTFs。


Fig. 3. Densification of high-DL CNTFs by stretching process.


通过使用SEM观察高DL-CNTF的表面和横截面(图3a-d),作者发现高DL-CNTF的低倍SEM图像在每个RS处显示出相当均匀的结构(图S4)。原始的高DL-CNTF的表面沿横向高度起皱,但沿轴线笔直(图3a)。纤维有空心的芯和实心的壳,而壳则有宏观和微观的空隙,就像海绵一样。当高DL CNTF被CSA溶胀并在丙酮中凝固而不拉伸(RS=0%)时,空心消失,宏观和微观空洞的数量减少(图3b)。当在凝固前将膨胀的高DL-CNTF在CSA中拉伸20%时,这种不规则的纹理消失并且沿着轴的直表面形态恢复(图3c)。在RS=100%时,外轮廓的不规则性减少,大部分宏观空隙被去除(图3d)。


Fig. 4. Increase in CNT bundle alignment by stretching.


当RS<20%时,高DL-CNTF可能不是通过CNT尺度的排列而增强,而是通过SEM图像中所示的宏观结构尺度的排列而增强(图S4)。这些直接观察到的高DL-CNTF截面的形态变化表明,在RS>20%时,拉伸对CNTs的排列是有效的。在RS=100%的高DL-CNTF中,CNT的横截面是多边形而不是圆形;这一特性可能表明,在RS=100%时,管束中的CNT变得紧密堆积,以增加相邻管束之间的接触面积,并最大限度地传递载荷。由于TEM分析仅提供未量化的局部信息,因此作者利用偏振拉曼光谱进一步研究了束排列(图4e)。


Fig. 5. Mechanical response of high-DL CNTF by stretching.


高DL碳纳米管的内部结构因RS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其力学响应也不同。通过区分应力-应变(S-S)曲线(图S3)获得载荷传递速度-应变(M-S)曲线(图5a,b)。原始高DL-CNTF的M增加,直到S=0.7%,然后下降,直到S=19.5%(图5a中的黑点)。模量降低的斜率在S=3%左右变化。这种行为归因于排列良好和排列不良区域的共存,这表明独立荷载传递的线性组合。当高密度碳纳米管纤维束在没有拉伸的情况下通过溶胀和凝固处理(RS=0%)时,趋势发生变化(图5a中的红点)。RS=5%时高DL-CNTF的M-S曲线在M还原期间具有两个不同的斜率;该形状与原始高DL-CNTF的形状相似,但M和还原S显著增加,对应于最大M(图5b中的橙色点)。经历RS≥20%的高DL-CNTFs显示M减少的单一斜率;随着RS增加,最大M增加并且斜率增加(图5b中的绿色、蓝色和紫色点)。


Fig. 6.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four stage model for densification process of high-DL CNTF.


通过直接观察高密度碳纳米管的表面和横截面,作者进一步研究了膨胀和拉伸过程中的结构转变(图6)。原始的高密度碳纳米管纤维由高度弯曲的碳纳米管束组成,碳纳米管束与宏观孔隙之间存在微观空隙(第一阶段)。因此,原始的高DL-CNTF超薄切片的TEM图像显示了管束的侧壁而不是横截面。当高密度的碳纳米管在没有拉伸的情况下膨胀和凝固时(例如,RS=0%),空隙和大孔部分被去除,而弯曲的碳纳米管束进一步弯曲(阶段II)。较低程度的拉伸(例如,RS=20%)会使纤维束稍微变直,但由于初始弯曲度较高,纤维束仍然弯曲,因此密度和排列仅略微增加(第三阶段)。超薄切片开始显示垂直于轴线的碳纳米管的横截面,但由于排列良好的碳纳米管束的比例较低,因此碳纳米管的横截面分布稀疏。高度拉伸(例如,RS=100%)显著拉直管束,因此在高DL CNTF中密度和排列显著增加(阶段IV)。该超薄切片捕获了面积分数>50%的碳纳米管垂直于轴的横截面。碳纳米管形成多边形圆柱形,最大限度地与每个管束中的相邻碳纳米管接触。


Fig. 7.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high-DL CNTFs treated by optimized condition


处理后的高DL碳纳米管比碳纤维(Cytec K-1100)具有更高的=1.52Ntex-1(=1.05 Ntex-1)和=1309Sm2kg-1,类似于钢(=1340 Sm2kg-1)(图7a)。尽管处理后的高DL-CNTF的性能仍低于原始低DL-CNTF(0.05tex)和处理后的低DL-CNTF的性能,但生产能力可增加50-100倍(图7b)。此外,处理后的高DL碳纳米管可以直接用于工业应用。由于作者期望通过对合成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并进一步提高高DL-CNTF的性能,因此作者所开发的致密化工艺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提供与低DL-CNTF相当甚至更高的性能。



为了证明使用该方案处理过的高DL-CNTF的高机械强度,作者利用一根绳子举起400-g的重量(图7c,左面板)。相比之下,经过处理的低DL-CNTF只能提升约20g。经过处理的高DL-CNTF具有高导电性,因此可以使用一根线作为电线来打开发光二极管(LED)(图7c,右面板)。打结效率是打结纤维相对于未打结纤维在失效时的比应力,通常用作纤维柔韧性的指标。处理后的高DL-CNTF结效率高达50%(图7d),而碳纤维结效率仅为2%。



结论


本文通过对直接纺丝的高DL-6tex的CNTFs进行处理,制备出高致密、排列整齐的CNTFs。作者通过处理高DL碳纳米管纤维生产出了高比拉伸强度和比电导率的碳纳米管纤维。这项研究在后期应用中可以开发相应的连续制备过程,所有步骤都是快速、简单和可重复的。此外,通过改进直接纺丝工艺和优化致密化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高密度CNFTs的性能。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0.10.068



往期推荐


【文献解读】J COLLOID INTERF SCI:碳纤维表面“刚柔”结构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


【文献解读】Carbon 氧化石墨烯液晶改进的高导电性木质素基碳纤维


【文献解读】Composites Part A:羧甲基纤维素和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文献解读】JCIS:n-p 异质结TiO2-NiO核壳结构的精确合成及其在光解水产氢和木质素转化中的应用


【文献解读】Carbon:二元异质结构多孔氮化碳用于高效木质纤维素光重整制氢和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本公众号现全面开放投稿,希望文章作者讲出自己的科研故事,分享自己论文的精华与亮点。

为了增加生物质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编辑部目前组建了生物质前沿微信交流群,欢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入群讨论,共同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