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联想与柳传志家族兴衰史

三娘在此 声道 2022-04-30

文\三娘

将近五个月之后,滴滴的靴子,终于是落下了。
12月3日,滴滴官方宣布,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一进一退之间,当然不仅仅是换个地盘那么简单。从美国的纽交所到东方之珠香港,他们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太平洋,而是信任的巨大鸿沟。能够在港股上市,当然首先意味着,这家风口浪尖的国民级应用,这回算是过关了。
今年7月,滴滴看似选择“低调”的赴美上市。但这种低调依然没有躲过监管的关注:随后,七部门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滴滴APP被下架整改、审查期间暂停注册新用户、滴滴的增长通道被拦腰斩断。
从那以后,所有的故事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滴滴自身品牌形象,也同时卷入巨大争议。即便外界传闻的很多说法都是捕风捉影,但在监管的介入以及舆论的情绪倾向下,滴滴再次遭遇了严重的品牌危机。
对于滴滴的投资人来说,要更惨一些,连续下跌的股价,资本前期为了抢占市场烧掉了大量资金,到了美股市场,听见的只有跳水的声音。
滴滴退市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已有的消息就能够明确判断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件,或许也是中国互联网新经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里面夹杂着复杂的中美关系问题、数据主权问题、资本和创业者关系问题等等重大命题。
这使得理解这一事件变得极为困难。但其中还有一个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题,但却可能成为解局的关键钥匙:那就是,滴滴到底谁说了算。
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要在人身上找答案。
在水面之上,滴滴这家公司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两位高管,一位是创业者程维,另一位是后来加盟、并帮助滴滴快速壮大的海归派柳青——中国企业教父柳传志的爱女。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复盘半个月前的司马南拳打联想案,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可能远比我们在水面之上看到的还要复杂。

01

程维和柳青


许多人提到滴滴时,都会自动代入程维的视角——
2012年6月,一直苦于打车难得程维,离开了他供职的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体系,创办了嘀嘀打车。销售出身的程维,一直被认为有一股狠劲儿。当然,这也是阿里在后来宣传的“中供系”的一个通行特点:肯吃苦、有勇气。
从最基础的地推,到后来2014年与快的的七天七夜鏖战,程维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诸多考验。有人曾说过:“程维打下了出行市场的江山。”这样说当然没错,没有程维,自然没有今天的滴滴。
但我们可能要说,没有滴滴,我们也会有另一个版本的网约车霸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滴滴的壮大,有太多创业以外的要素。
今天我们想要换一个视角来看滴滴过去十年来的急速增长,而一旦我们切换到这个视角,就会发现,滴滴的创业故事,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励志。
回顾滴滴的历史就可以清晰看到,2014年绝对是滴滴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他只是万千独角兽中的一个,但在那一年之后,滴滴却以一骑绝尘的速度,直冲云霄,成为互联网的第二梯队。
2014年,一个关键人物加入了滴滴。2014年7月,柳青加盟滴滴出任首席运营官,2015年2月升任滴滴总裁。
在她加入滴滴之前,市场上活跃着快的、滴答、一喂出行等几百个约车平台,滴滴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司机、缺乏市场,并无太多的亮点。
在她加入滴滴之后,滴滴迈出了从提供单一出租车业务跨向提供专车等多元化服务的重要一步。另外,她还帮助公司做成了一笔价值不菲的交易,融资7亿美元。后来她升任滴滴出行总裁,打出国际化战略这张王牌,通过股权投资、并购和自有海外品牌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她的主导下,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从此登上行业巨头的宝座,滴滴开始从一家打车公司转型为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公司。
这里面,柳青功不可没。
她加入的第二年,滴滴与快的的烧钱大战宣告结束,虽说是两者完成合并,但更严格的表述是,滴滴全面接盘了快的。那一年,滴滴还打败了竞争对手Uber,对方败走中国,退出市场。
随后,滴滴就像是当年谷歌离场后的百度一样,纵横于中国市场。
对于柳青的加入,市场流传着很多故事版本。
对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卖过保险干过销售的程维来说,柳青就像是女神一般的存在,毕业院校是全中国和全世界最有名的两所大学,一毕业就到了世界上最顶级投行工作。在高盛,柳青完成了当时非上市公司最大一笔7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和腾讯。
而且,她还是中国企业家教父的女儿。
据说,为了挖柳青,程维对柳青说:滴滴一半的收入都给你,行不?但即使是那样,那时滴滴全年的盈利也没有一千万,不及柳青在高盛的年薪一半。
也正是因为如此,柳青的选择,显得不太符合常理。
于是另一个过于柏拉图的故事流传开来:据说,程维柳青和六个年轻的高管驾车三天,来到了喜马拉雅圣城的脚下,望着那片无限圣洁的星空,所有人都哭了。
到底是不是被喜马拉雅圣城的感召而感动我们不知道,可见的事实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柳青成为了滴滴不亚于程维的关键人物。

02

柳氏家族


尽管柳传志早就在联想立下过子女不得加入联想的铁令,但从柳青的上述的诸多并购手笔来看,如果不是说有别的原因,那我们只能承认,这一家人都有着天赋的商业基因传承。
柳青的爷爷、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是中国第二号律师证的持有者,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创始人。他1947年参加工作。2003年,他去世的时候,两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以及来自司法、科技、知识产权、工商界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400多人来到八宝山为他送行。
但他或许也是柳氏家族第一个“卖国贼”称号的拥有者。
上个世纪80年度,在中国人还不知道知识产权这个词的时候,他是主张中国建立专利制度的人士之一。当时的反对者曾经写信说:“谁主张建立专利制度,谁就是卖国贼。”
但尽管柳谷书在这一领域功勋卓越,柳传志却并未子承父业。
在他的父亲被骂为“卖国贼”的时候,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却发现什么用都没有。
就像多年后的柳青所看到的创业浪潮一样,柳传志决心跟随当时的下海大军。
1984年11月的第一天,在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计算所不到20平米的小平房内,柳传志心事重重的坐在板凳上看大家搬桌子、扫地,这是联想成立第一天。随后的多年里,这家门口高挂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招牌的公司,业务却无所不包: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走私罚款300万。
人们总说,三岁看老。或许看待一家公司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后来的联想路线之争中,柳传志的选择,不能不说能在创业初期的遭遇中找到影子。
而这个路线,在技术所有权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下,不再具有合法性。从前几年的5G路线之争开始,联想,准确地说是柳传志就已经陷入这种合法性危机之中而不自知了。
其实柳传志是有过成为任正非的选择的。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一则消息在当时引发的震撼。这一规模的并购,类比当下就像是华为宣布收购苹果一样令人震惊。
而那一战就足以让联想封神。正如后来有评价所说,事实上,说柳传志或联想不重视技术也是不客观的。当他们通过“贸”打好基础后,其实是及时进入了“工”和”技”,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这才有了收购IBM之前,已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的联想集团。而后来以12.5亿美元收购IBMPC业务,柳传志也一再强调,是要买技术、买品牌。
但或许柳传志怎么也忘不了在中科院做过的那13年枯燥乏味的研究,在后来的联想发展历程中,研发始终没有成为突出的亮点。而且即使是在那场惊天动地的收购中,联想也并没有如后来的很多的企业那样打出“爱国牌”。
面对当下的质疑,柳传志并未有真正正面的回应。前些天柳传志回应联想争议是这样模糊的表述:历史是一页一页写成的。也是一页一页装订的。
不过从他父亲的态度中或许我们能揣摩一二。据说,面对“卖国贼”的质疑,在柳谷书的书房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字:仰俯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尽管柳传志并未“子承父业”,柳青同样因为柳传志的铁令并未进入联想,看起来,柳氏一家三代,方向都不太一样。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挖,会发现这个家族拥有着一些共通的底层逻辑:
比如,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天生的“市场派”。对于市场的脉动和产权的意识有极为深入的感知。无论是柳谷书一生致力的知识产权科普、还是柳传志选择贸工技路线,乃至是柳青的全球并购手笔,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商业才能。
再比如,正如有人在司马南事件之后所说,联想输在“太老实”。也可能是因为前者的原因,作为毫无疑问的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领军公司,联想却并不擅长打“爱国牌”,换句话说,统战工作一直做的不好。
再比如,滴滴的上市,可以说即无天时也无地利,而且是在数据归属问题还没有确权的情况下。如此没有大局意识的选择,真的是让人会觉得不可理解。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也能够理解网友的指责。而即使我们往最好的方向设想,只能说,联想和柳传志在过去多年来所获得的宽容环境,造就了柳青的盲目自信。
无论如何,当今天的滴滴和它所涉及的中国本土用户数据安全问题被再一次放在了国际市场,柳氏家族的历史新一页,翻到了柳青这里。

作者简介


Q

我们是谁?

A

这是由三位国内资深媒体人熊志、守一、三娘共同创立的小频道。

Q

我们要做什么?

A

希望跟大家聊聊商业和交易背后的观点和故事,不求三观一致,但愿有话可说。

Q

在这里你可以获得什么?

A

一个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一个更平等的交流平台。(后期我们会上线声道听众社群,敬请期待)

往期推荐






「声道」原创

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

运营丨麻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