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误入“歧途”的王冰冰,终于塌房了

熊猫的熊 声道 2022-04-30

‍‍

文\熊猫的熊

王冰冰塌房了。
塌房这个特定的词汇,原本是用在明星艺人的身上,现在却被用到了作为媒体人的央视记者王冰冰的身上。
此事的起因是,一位疑似王冰冰的疯狂粉丝在论坛发言,晒出了通过人肉搜索获得的王冰冰的一些私人信息。
比如打码的结婚照,没有过线的四级成绩单截图,恋爱时写下的一些私密博客内容等。
在一些奉她为国民初恋、清纯女神的网友看来,四级没过、未婚同居、大龄离异等等,简直就是人设崩塌。

这些信息的真假有待验证。但事实上,作为新闻偶像化的一个代表符号,王冰冰的塌房其实早就注定了。

01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王冰冰的走红,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比如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她最具曝光度的特征,不是所生产的专业新闻内容,而是极具个人辨识度的颜值。

2020年9月22日,央视新闻官方账号在B站发布了《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的新闻视频,一下子将王冰冰推上热搜。满屏飘荡的弹幕“老婆”,造就了一个现象级的央媒传播案例。
在那些喊着“老婆”、“我的心是冰冰”的粉丝看来,王冰冰确实太像一个国民初恋了。
她有着小家碧玉的长相,给人以邻家妹妹的亲切感,治愈系的微笑,让人时刻沦陷其中。
相较于因颜值走红的偶然性,王冰冰央视记者的原始身份,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央视本身是国家级的媒体机构,在很多人眼中,它是一种新闻权威的象征。一直以来,央视走出来的新闻记者、主持人,也都是端庄大气的气质居多,看上去就显得高高在上,离地甚远,不食人间烟火。
王冰冰恰恰是一个例外。她的长相和气质,天然就不适合太严肃端庄的出镜内容,但也正是平易近人的气场,让她成为了严肃媒体进行接地气的新闻实验和重建新闻感官的样本。
就舆论效果来看,王冰冰IP的打造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她甚至被称为“流量密码”。
只要她那张集万千宠爱的治愈系的脸出现在银幕上,内容反而成了次要的元素,再无聊的话题,也不妨碍脑残粉一边喊着“老婆”,一边贡献一次点击。
不过,这种依赖颜值的流量运营策略,本身就来源于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的工业体系,对王冰冰而言,她误打误撞闯入了另一个领域之中,从走红开始,就开启了偶像养成的危险之旅。
走红后的王冰冰,除了主持节目之外,还出现在不少综艺舞台上。如《央young之夏》、《你好生活》等等。现在的她,不像是一个传统的新闻记者,而更像是媒体出身的公众偶像。

02


对于意外收获的曝光度,王冰冰曾受宠若惊地表达过担忧:
“我觉得热搜现在对一个人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曝光,让原本不认识你的人喜欢你,我肯定是开心的。但是也会带来很多的困扰,打破了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畜的平静生活。”
这是一个新闻记者对舆论曝光度的警觉。
事实上,她的担忧很快就验证了。媒体自媒体以及那些“老婆粉”通过完美的人设想象,为王冰冰不断建房,试图构建出一个洁白无瑕的优质偶像形象。
于是,看到英语四级没有一次过,他们惊呼原来学霸人设是假的;看到未婚同居和博客的私密言论,他们被人背叛的心情更是油然而生,原来国民初恋、清纯女神的标签都是骗人的。
王冰冰没有回应人肉风波。其实对她来说,塌房是好事,自己本身只是个新闻记者,硬生生被推到了舞台中央,私生活被窥探,成为一些网友开展国民初恋想象的工具。
现在,她终于能够卸下这些心理负担了,而不必按照那些网友预设的完美模型来生活,活得纤尘不染,活得洁白无瑕。
但王冰冰走过的新闻偶像养成之路,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先说明,我并不反对新闻生产的娱乐化。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被限定在宣传的框架内,新闻生产的娱乐化,至少可以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
一些传统人士对新媒体的内容嗤之以鼻,认为肤浅、上不来台面,说到底还是一种精英的优越感,一种守旧的思维作怪。
然而问题在于,当前的新闻生产娱乐化,是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滑坡的基础上的。
新闻记者是靠新闻事件吃饭,某种程度上,他必须和舆论和民众保持一定距离,有独立的第三方的视角,才能在报道中保持足够的中立性。
但娱乐偶像不同。偶像的设定,就是要去贴近并取悦大众,给广大网友进行精神上的按摩。
王冰冰走红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现在的媒体,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不管是体制内还是市场化的媒体,它们经过转型的尝试,已经获取了取悦大众的能力,但专业和严肃新闻报道的能力,却似乎完全丢掉了。

当然,王冰冰不能算新闻专业主义的代表,她走红之前所报道的那些内容,很难说足够的出色甚至惊艳。但她被推向偶像工业的轨道,说明严肃的新闻生产已经丧失了吸引力。
媒体人的出走转型,和新闻记者所遭遇的污名化,是近些年传媒领域的常见现象。现在,就连记者节和媒体的新年贺词,都成了圈内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饭圈文化、粉丝经济攻占新闻生产,造就出依托人设建立起来的新闻偶像这样一个奇形怪状的产物;新闻记者必须得到流量加持,才能成为影响力的象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作者简介

往期推荐






「声道」原创

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

运营丨麻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