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糕刺客究竟“刺伤”了什么?

思庐哲学 2022-12-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四线段 Author 星河

作者:星河
来源:“四线段”

编者按:

“为何突然袭击我!来进入我闷透梦窝!”

光天化日之下突然唱歌绝不因为我是《乘风破浪3》的观众,也不因为我是刘恋薛凯琪的梦女,更不可能因为我是“热恋期”CP粉。

我只是在谴责“雪糕刺客”,顺便哀悼我在便利店痛失的二十三元人民币,以及气到今晚离家出走的睡眠。

“雪糕刺客”们“刺伤”的只有我们的钱包和睡眠吗?

一起来看。


作者自我介绍: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星河,211双一流科哲研究生,思庐哲学的编辑。


写过很多篇10w➕的爆文,涉及情感心理、亲子教育,娱乐热点等,但也立志于通过挖掘社会事件背后的本质,从象牙塔解放晦涩难懂的哲学,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夏天到了,又到了在家狂炫西瓜,吃冰饮雪糕的季节!


只不过在平和的表面下,暗潮涌动,“危险”悄然逼近……


当你准备去便利店买一支雪糕消消暑,你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昂贵的“梦龙”,躲开了新贵网红“钟薛高”,特意选择了一支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雪糕,心中暗暗窃喜没有落入陷阱。


但当收银系统响起价格时,“请您扫码付款二十三元”,你才恍然察觉,你被「雪糕刺客」袭击了!




流行语「雪糕刺客」,是“天价雪糕”的代名词。


特指一些看似其貌不扬的雪糕,但当你付钱的时候,会用它的价格刺你一下。



不管在各大连锁超市,还是在街角便利店,冰柜的雪糕堆里,都藏着“刺客”。


它们看起来小小一份,包装并不出彩,颜色清新简单,和周围平价品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当收银员扫描条码的时候,滴滴一声跳出数字,你才体会到什么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前两天,抖音有个热搜就是——#女子花160元买雪糕,回到家崩溃大哭#。


视频中的女孩拿了雪糕不好意思退,一看价格——160块!


于是,回家后只能边吃边哭:“我好像那个,大冤种……”



还有另一个微博网友,随手拿了两根雪糕,结果一看价格——37块5!


于是,他决定去换两根,结果价格——45块!



听得他当场变形,成年人的优越感,在“雪糕刺客”面前,不值一提。


高价雪糕并非是难以承担,人们难以容忍的,其实是“物不有所值”。


《新京报》一篇报道分析过:一支冰淇淋成本只要1位数,但硬生生被各种噱头涨到了3位数。


冰淇淋从出厂到终端,厂家毛利率约为20%,经销商毛利率在30%左右,终端毛利率在40%-60%左右。


这意味着一支出厂价在3元的雪糕,终端售价将达到8元-10元。


“这是正常的,如果降低价格的话就会亏损。”



这也就引得网友纷纷吐槽:


如果仅仅是掏空钱包,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伤害,但能领略到食物的美好滋味,伤了又何妨?


可如果是被雪糕刺伤后,发现它价格又昂贵、品质并无任何保障,难免自我怀疑。


这场遇刺,究竟值不值得。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由经济社会逐渐向消费社会升级。


“符号价值”超越于马克思提出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成为符号消费的关键所在。


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消费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享有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还在于“生产与驾驭社会符号”


商品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实用性,还在于其蕴含的象征意义、符号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符号价值对消费社会的操纵,使消费逐渐异化,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从自身实质性、现实性需要出发,而是从虚构的符号价值出发,通过符号消费来显示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于是就有了那些名牌、限量版等特定意义的商品。


其实,购买某些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为了它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不断刺激起来欲望的满足。 


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上,很多用户在吃“网红雪糕”,其实并不是单纯为了品尝,而更多的是因为品牌效应,而购买之后还会想要在社交媒体上“秀一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大肆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


这也意味着“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岀,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商品的流行期也变得越来越短。


作为快消品的雪糕质量问题频出,不论是“梦龙”成分双标,还是“双蛋黄”大肠杆菌超标,这些无不引发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使企业信誉受损。


当网红雪糕凭着噱头一炮而红时,这样的热度能够持续多久呢?



网红雪糕之所以贵,原因在于厂商将大量资金投入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中,而这些最终都由消费者承担。


虽然人们对于品质、品牌与服务的消费需求旺盛,但是雪糕的原料成本其实不高,原料成本与定价的悬殊差距难免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与控诉。


厂商除了在文化符号上做文章以外,做到货真价实、明码标价,平衡货品和价位,才是长远的发展之道。


而且作为消费者,自身也要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个理性的人,而是常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比如:


沉默成本:如何从一个小请求促成一个大承诺;
感官营销:声音、光线、气味等都会影响你的购物行为;
心理账户:人们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另外还有从众效应、对比效应、定价心理、边缘线索等等。


同样是高端雪糕,为什么哈根达斯以专柜形式,出现在明处,不会让人感觉不安;


相反,拥有隐藏身份的“雪糕刺客”在暗处,会伤我们遍体鳞伤呢?


因为,猝不及防的陷阱我们无法做到及时、正确的回应。


你去独立门店看着菜单下单,和被小店的贵价雪糕宰一刀,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消费主义陷阱的核心,是以为消费是彰显财富和地位的唯一渠道。


但实际上,财富就是财富、地位就是地位,存在与否不需要彰显。


人们不会因为吃了昂贵的雪糕,就提升生活品质,顶多拍一张照片,发个朋友圈求赞。


那么,想要拒绝消费主义陷阱掌控我们的生活,我们就需要做到,


第一,产生消费预警


预警是指我们原本的态度可能会受到挑战,所以预先在心里建立起防御机制,以准备好抵制劝说的信息。 


如果运用在我的身上,那就是“警惕!警惕!她在给我制造概念了,什么贵的雪糕好,贵的雪糕不会伤害身体,我不吃不就好了”


第二,区分需求(needs)和欲望(wants)


比如,室友去美容院情有可原,因为前段时间工作压力大,额头上起了密密麻麻一堆闭口。


她本意是想找一个美容师,帮她把额头的闭口清理干净的。 


可以看到,需求是由内出发的。


-我肚子饿了,因此我想吃东西


-我最近皮肤很干,因此我想买几款补水面膜 


但是,在进入美容院后,室友从美容师的嘴里知道了她的皮肤可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被处理掉,她将拥有白皙光泽的肌肤。


可以看到,这个欲望是她在看到外界的刺激后所产生的。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商家忽悠买额外的产品,在购物时就需要谨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弗洛姆谈到,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让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主体的愉悦感,而逐渐变成了消费这种经济活动的操纵和控制对象。 


商家如果想要通过消费主义的陷阱,抢占市场先机,进行快速收割。


那就要做好原形毕露之后,被消费者放弃的准备。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雪糕。



「四线段」创立于2020年,是思庐哲学旗下的子品牌,专注于社会问题的分析


正如柏拉图“四线段比喻”所言,我们的世界存在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分,而「四线段」想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便是“用可知世界的方式带大家透视可感世界”「四线段」期望能够通过一些全新的方式引导大众凝视洞穴之外,还世界以清晰


「四线段」会持续推出社会问题分析类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作者:星河
排版:莫一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 对女性来说,做母亲是一种“惩罚”吗?

● 因向蜗牛撒盐被拘捕?从普通人到“狂徒”的一线之差

● 他脱掉的,是“文明社会”的遮羞布

● 假如成为三天“名媛”……

● 哲学生们如何谈论“婚姻是否必要”?

● 对人类绝望的年轻人,都该去看看《爱死机》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哲学前沿philontier”!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