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哲学,要“以边缘人的方式开始,以圣人的方式终结”

闲人邢 思庐哲学 2023-04-03

(哲学前沿系列读书会04期:“压胜抢断”的因果关系)
(点击预约

作者 凯文

各位思庐的读者大家好,我是凯文,一名哲学专业在校学生。

喜欢隔三差五地输出一些细碎想法,只为将自己的逻辑观念更加系统化,既是经验,也试图说服自己一以贯之,只愿在“做自己”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一点。

体味哲思乐趣,感受哲学魅力。仅此一生,让我们竭尽全力——走出洞穴。

本文来自「思庐哲学×百大up主计划」创作者投稿。


「思庐哲学×百大up主计划」已正式启动。思庐为各位创作者提供支持,一起做有趣的、出圈的哲学


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进,让哲学真正地属于所有人。



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古往今来无数大哲都在思索,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很容易用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之定义,因为它研究的范围实在太广博了。
甚至可以说,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它本身,曾经有人戏谑地调侃说:想要难倒一位哲学家,你只需要问他“哲学是什么?”
虽然哲学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千万不要洋洋得意地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观点”,因为将自己当作的观点作为标准则是一种极大的狭隘,毕竟权利的获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哲学问题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追问,当我们有勇气能够对自己现有的世界观进行质疑、批判、重新论证、寻找新的限度和条件时,哲学才能焕发生机。如果缺少这种审视能力,我们就会沉浸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所架构的安全感里,进而更加坚定地将那些不合乎我们胃口的言论排斥于自我认知的堡垒之外。这就容易固步自封,封闭狭隘。
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我们凭借着它,使得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有一个最初可靠的出发点和最终稳定的归宿,而我们很难在大脑里同时接受两种或者多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正如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允许自己的思想相互打架,所以在不同观念的彼此“侵扰”下,我们就尝试说服妥协,让自己从焦虑不安中挣脱,使得精神获得安顿。
但是有的时候,当我们面临那些通过令自己信服的推理论证却得出了令自己反感的结论时候,我们终于重新被迫审视步骤,挑出固有价值信念中的荒谬所在。这样一来,那些最初看似无辜的谬论终于“一丝不挂”站在我们面前——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没有以这种方式解决最初的错误,而是试图以其它方式规避最初的错误带来的结果,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更加难以克服。



真正的哲学研究——剖析固有价值信念,这是一项“残忍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浩大工程,这项工程的艰难在于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原有精神世界出现崩塌,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但同时,这项工程也是令人激动的,因为我们也有可能会因发现隐藏的新世界而喜出望外,最重要的是我们那求真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出洞穴,最终成为真实的自己。放在人生的维度上,这是在成为自己,放在哲学的维度上,这便是在定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赋予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与高贵。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剖析自己固有价值,进而做好哲学这门学问呢?
 破除标准
哲学——对智慧的追寻。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种智慧绝不是既定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更不是对绝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而是一种追求价值信念的前提,以及探索经验常识的根据。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破除标准——那些令我们深信不疑甚至不容否定的信条。作为一种纯粹思维的活动,我们要追求的是先验逻辑的自洽,而不是设置标准与立场,因为标准和立场预设了价值,导致我们难以触碰逻辑。
这世间但凡听说哪个自诩为哲学家的人称自己已找到了世间的普遍规律与终极真理,那我们也就可以基本判断他的哲学已经穷途末路。
常识入手
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一定是每个健全人都天生具有的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我们思考的本能是不需要通过任何训练而获得许可。
而哲学所面对的问题,必然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常识出发,常识总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以表象为内容。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说到过:“对‘自明性’的分析,既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



常识既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又是防止哲学反思陷入脱离生活的的幻觉之中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常识,哲学研究都是从常识出发最终走向反常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总是感觉哲学距离自己忽远忽近,尽管看似生活处处有哲学,但是当他真正伸出手去触摸时,却有邈若山河之感。
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必不可少,批判力并不是我们已往印象当中只是一味否定的能力。当我们经常谈到哲学家们时,总觉得他们高深莫测、故弄玄虚,甚至给他们戴上“杠精”的帽子,因为不论我们说什么,他们似乎总有理由对你的言论进行有力的驳斥和否决。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没有事干而处处挑刺怼人,而是强大的批判力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将现象与本质区分开来的能力,这是使自己不受欺骗和蒙蔽的能力。
其实这个能力你我皆有,即使是那些认为“哲学无用”的人,至少说明他在发声之前一定以某个价值体系为参考,更有意思之处在于说这句话本身就是哲学内部的另一种声音——怀疑的声音。
做好这门学问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许多人穷极一生,终究只是在智慧的大门外晃荡着,而有的人只是刹那之间就能感受到智慧的光芒,步入哲学的殿堂。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篇就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不仅要求知,更需要求真知,因为获取真知的这个过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需要拿出十分的勇气,还有做好世界观会随时崩塌的准备,要用自己强烈的求知冲动来破除求真路途上的谬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 
随着近代以来哲学和科学的分离、界限的模糊,使得哲学在当今有着严重的边缘性,“哲学清贫、哲学枯燥、哲学故弄玄虚、哲学高不可攀、哲学没有专门学习的必要……”这些言论充斥在我们的四周。
对待这些言论,只有一个好方法:那就干脆让我们以边缘人的方式开始,最终以圣人的方式终结吧!

采编:小也
排版:莫一
审核:云谲
美工/VI:小周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哲学前沿philontier”!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