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怎么办?”

曹颖 看天下实验室 2023-07-31

点击上方「vista成长实验室关注一下」


金主和监工之外,家长如何参与传统文化教育?

图源:视觉中国

    

撰文:曹   颖

编辑:沈佳音



2017年8月,上海一个商场里,一位小学生伏在昏暗的灯光下抄《水浒传》。这是妈妈布置的作业,目的是让他学国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看到后,觉得荒谬:有许多少儿不宜内容的《水浒传》一般不被当作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而且抄书也不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黄晓丹既教中文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也教小学教育系儿童文学课。她有趣地发现,当她出去做讲座时,80%的听众提问都不是以“我”开头,而是以“我的小孩”开头,其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我的小孩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怎么办?”

这个问题黄晓丹听过几十遍,偶尔她会反问:“你爱看吗?”

 

——“如果连你都不爱看,你的小孩为什么要爱看?”

 

为了能帮助家长和孩子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黄晓丹写了《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书名出自陶渊明题为《责子》的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关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 (图源:视觉中国)

 

在书中,黄晓丹着重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学什么”和“怎么学”两大问题。从《诗经》《庄子》、唐诗宋词到《随园食单》,她将那些经典的、有趣的、适合儿童的文本逐一讲解,同时又分析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与教育机构,在不同年龄该让孩子看什么经典等实际问题。

 

黄晓丹期望这些文本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快乐,更希望告诉家长,有这么多有趣的传统文化文本,不要逼孩子去背《三字经》《弟子规》。“成年人很少为自己的学习烦恼,更多是为自己孩子的学习烦恼,只把自己看做一个孩子学习生涯的金主和监工。”


 

《唐诗三百首》该怎么读?

 

黄晓丹的童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江南小城无锡度过。妈妈毕业于中文系,外公在解放前是语文老师,家庭氛围的氤氲下,看书成为黄晓丹的兴趣。


黄晓丹(受访者供图)

 

黄晓丹常常回忆起小时候读《唐宋名家词选》的场景,窗外是漫天的晚霞,读一会儿书就看到一群鸟从晚霞中飞过。在那些时刻,自然、诗歌和自己构成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消化了黄晓丹成长中的种种压力。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提升学生的修养,让他们成为表面上能够引经据典的文化人,而是通过诗歌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体验,同时理解他人的体验。”黄晓丹说。

 

让孩子从小背那些他们无法共情的诗或许并非可取之道。黄晓丹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有个伟大的计划,就是让他们按照《唐诗三百首》的顺序,一天背一首诗,这个计划不到一周就破产了,因为大家都背不出来。


成为老师后,黄晓丹发现《唐诗三百首》倒着读比顺着读容易,因为《唐诗三百首》是按照古诗、律诗、绝句的顺序编排,讲仁人君子深刻情感和高尚追求的古诗厚重,理解难度高,而写生活片段的绝句短小轻盈,简单易懂。顺着读虽然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但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曾编写了一本《诗境浅说》,专用来教孙子孙女背诗,先学十个字或者十四个字的一联,再学绝句和律诗。

 

黄晓丹提供给家长的经验是,不要求全背、全懂,不需要按顺序读,而是从浅往深,从易往难,让读诗这件事真正地适合孩子。


 

孔子也贪玩

 

制作《陶渊明也烦恼》的封面时,出版社请书法家抄写了《责子》这首诗,并截取书法的片段作为内封,恰恰好截到“懒惰”两个字。


这个偶然让黄晓丹很欣喜:“大家因为勤奋努力,因为孜孜不倦,来买这本书看,但看到懒惰这两个字的时候,便会有一种反差。它似乎也是对学习的一种调侃,一个小孩不管多努力,父母都会在某些时候觉得他还是不够勤奋,还是有点懒惰。有时候,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懒惰’,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有一种幽默感,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勤奋。”

 

近年来,这些打着“国学教育”旗号的读经班、私塾等非义务教育机构的盛行迎合了家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焦虑,层出不穷的国学班在内容上却总离不开《三字经》《弟子规》。


2019年3月2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英才学校举办的“国学日,传承经典”活动。

(图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终生没有中举的清代秀才写的《弟子规》会被捧为如今的“国学经典”?黄晓丹分析:“人们喜欢各种能够一步登天的解决方案。每天100块的定投不如年利率50%的集资吸引人;一万小时定律不如考前天价押题班吸引人;健身房打卡不如减肥药吸引人。同样,《四库全书》收书种类就有3462种,而《弟子规》只有1080个字。光把《四库全书》的目录读一遍,就比读《弟子规》全文要多花十几倍的精力。”


图源:视觉中国

 

在她眼里,让小朋友背《三字经》《千字文》,远不如背陶渊明的诗,不长,不难,接近生活。

 

现代人喜欢把年龄与学习能力挂钩。尚在妈妈肚子里的娃娃已经开始接受胎教,出生后两三岁就被送去各种培训班开发智力,在这个时代,儿童被逼着往前走,一生中大部分的学习任务被压缩到青年时代。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不好好学《诗经》的小朋友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趁老爸不注意就偷偷溜出去玩,结果就被孔子发现。

 

孔子收徒是不收童子的。黄晓丹在书中写道,孔子收徒的第一标准是十五岁以上,《论语》里只有三个地方提到童子。


孔子(图源:视觉中国)

 

孔子不满拔苗助长的教育,说:“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他觉得把小孩弄成大人样子的速成教育违背了正经的成长。

 

孔子自己从小就是在玩乐中长大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句常被认为孔子很小就学习礼仪,但黄晓丹觉得那只是孩子“过家家”的游戏。

 

黄晓丹希望家长们能够用孔子的故事安慰自己:“人家孔子小时候也贪玩呢,长大之后不还是有好好学习,变成圣人的机会吗?”


 

不要做阅读的监工

 

黄晓丹身边许多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焦虑的表现之一是强调勤奋,无论是大学理工科教授还是工人,都崇尚“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多大乐趣、必须靠自己的意志来学习的学科领域。”

 

相反,那些亲身学过古代文学、古代史或者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所长的家长很少有这样的焦虑。

许多家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抱有理想化的期待——花了很多钱送孩子去学书法,读《弟子规》,听国学讲座,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孩子成为优雅的、有文化底蕴的人。


在黄晓丹看来,这些家长往往忽视了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真正的趣味。“我们可以花零散的时间来教育,进行多种形式教育,不要强求循序渐进,不要强求把某种书读完,不要强求完全弄懂,不要强求他一定要用像大人口头回答问题或写作的方式证明他学过了,而是大人观察他,只要他一直有兴趣,一直在学就可以了。”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黄晓丹说,她女儿才三年级,很喜欢看《西游记》,就是阅读习惯不好,总是跳着读。妈妈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事,所以就坐在女儿旁边陪她看书。


《西游记》剧照


妈妈也不看书的内容,就是观察女儿有没有哗哗哗又翻过去两页。黄晓丹跟这个妈妈说,你女儿会跳着读,不是她阅读习惯不好的表现,而是她阅读能力很强的表现,她知道怎么从书里找她感兴趣的东西。她跳过去的那些内容你自己去看,看得进去吗?你要是总监视着她,不允许跳着读,那很快她就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一页也不想读了。

 

黄晓丹希望家长能够更有耐心一些。“如果孩子会在大人没要求的情况下,自己发掘出来一个乐器、一首诗歌、一个传说,这些模糊的学习经验充分积累到某一天,他才会洋洋洒洒地用演讲、写作这些方式呈现出来。”

 

热爱阅读的孩子其实从未消失。在朋友开办的暑期班上,黄晓丹发现整个班的中学生用一个学期啃完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她有些震惊,因为自己是大学的时候才读这本书,那会儿读起来都有些吃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图源:网络)


“这样强大的阅读能力和高质的阅读品味依然存在,只是要如何去挖掘。”黄晓丹说,“他们对于阅读的接受来源于家庭的影响,生活中的父母也爱读书,而并非单纯地做阅读的监工。”

 

父母对黄晓丹最大的影响就是爱读书。“书橱永远放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买书的要求永远给予满足,对读书人永远充满尊重,而不在意他们的财富、地位、脾气。我后来读大学,他们也从来不考虑我的专业能不能挣到钱,考研考博会不会耽误找工作。反正只要我说要去读书,这就是天底下最好的事了,其他事情可以一票否决。”





成长实验室有独家社群啦,快加入讨论吧↓

添加微信:vistaczxhb,成长小伙伴拉您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