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
点击上方「vista成长实验室关注一下」
★
“看到了真的孩子”(文末有福利)
撰文:沈佳音
“教育是否在与时俱进,教材是否真正在更新,作为学生的我对此很在意。我一直挺喜欢语文的,但初中部分课文令我头疼.......这样的课文带给我们学生的感受却大都是厌恶,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实在有些遥远。”
“学校教材的内容很基础,老师课堂教得都不难,可考试就是各种拔高各种坑,深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只能靠课堂外自己悟,除非智商超群的牛娃,普通娃不得不报补习班才能应付考试……这就是课外辅导班‘军备竞赛’!”
“‘文明城市’只是为了检查吗?检查评定制度下会产生突击现象,而突击现象就像是治标不治本的退烧药。”
……
这些都是郭初阳的学生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短文的片段。一直以来,语文老师郭初阳都在课堂上每周带着学生读《南方周末》,师生一起谈论当期的文章,最长的一次用了45分钟读报。
“对孩子们来说,报纸有三重功能:是进教室的入场券,是每周更新的语文教材,也是试笔的园地——也许可以称之为公民写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践之能力,都蕴含在其中。”郭初阳说。
在去年出版的《郭初阳的语文课》上,第五堂课便是《社会写作课: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
在那册书里,郭初阳先让学生们一起阅读了八篇《南方周末》上刊登的读者来信。然后,他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化身编辑来总结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入选:1、敢于说真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2、题目新颖,主题明确,语言精炼;3、要有现象和具体证据,以让人信服。
课下,他的学生们真的会给《南方周末》投稿。这些年,他的学生已经在上面陆续发表了几十篇短文。“每一篇都取自日常的生活,结合了自身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真实的人与事的记录,仿佛小小的蝴蝶翅膀的振动,鼓舞着学生的心,也预兆着某一场飓风的到来。”
郭初阳一直是一个另类的语文老师。他曾经获得过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冠军,带的第一届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就获得了杭州市平均分第一名。他与人合著过影响巨大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后又离开体制,创办“越读馆”。
今年6月,他在“一席”上发表演讲《“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让2.5亿人,让这些青少年,让这些儿童在最迫切求知的黄金阶段,让他们游荡在一个语言的假货市场,意味着什么?”
郭初阳
劣质阅读,有如吃垃圾食品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和阅读相结合的写作是最有效的写作。”郭初阳说。
一见面,他就向我推荐《阅读的力量》。他觉得这是一本语文老师都应该阅读的书,也是学生家长都应当阅读的书。
这本书的序言是这样写的:“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资料,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字词句、语法规则、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孩子自由阅读成绩更突出。”
这本书倡导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没有压力的阅读,没有任务的阅读,没有课后练习的阅读,不需要考试的阅读;想读就读,不读就不读;想读漫画也可以,想读奇幻类的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坐在马桶上读也可以。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式。
那语文老师还有用吗?当然,在阅读的启蒙阶段,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优质的文本,读全本。“小朋友悟性很高,你给他优质的文本,不仅是看肌理,还要看间架和骨骼。他看明白后,注入全新的内容,抽掉这个支架,他依然在这个高度。家长会很吃惊,这是我小孩写的文章吗?”
郭初阳认为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文不佳,文体不明。它选了大量真假混杂,而且是以散文为主要文体的文章作为课文。但是散文并不是文学主要的形式,诗歌、小说、戏剧、非虚构、传记,才是文学的形式。
比如课文《鞋匠的儿子》,编了一个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如果这是小说,那虚构没问题,但它看起来像篇散文,会让学生信以为真。
在“一席”的演讲中,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人教版有一篇课文叫做《军神》,讲的是开国元勋刘伯承的故事。所有读过这个故事的读者都会震惊于一个细节,就是刘伯承的右眼睛受了伤,子弹从右边太阳穴穿进,然后从右眼眶穿出。他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到重庆找了一位德国医生治病。到这里是历史,是事实。
接着,文章中写,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并且在手术结束之后告诉医生说,你割了72刀。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郭初阳去查了一下,发现这个作品最初发表在1984年的一期《人民文学》上,目录栏里注明是小说。
这样的课文充斥着语文教材。“这样的文章,老师水平很好,上得学生热泪盈眶,就有点像垃圾食品,你烹饪得很好,让人吃得感觉很好,但是没有营养,甚至会造成负面的效果,所以说我觉得优质文本很重要。你选一流的文本,再用好的方式来教,那就会相得益彰。”
在《郭初阳的语文课》中,他特意向学生介绍了《纽约客》杂志的事实核查员,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纷繁的信息学会甄别。
郭初阳不仅带着学生读优质的文本,连家长也加入进来。“当一个孩子看到家长跟他读同一本书,而且也有家庭作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报复的快感,也就读得特别认真了。”
而且这些家长也很爱学习。家长们一起读鲁迅的《野草》,并写了读后感。一位妈妈写道:“我们也如大先生一样人到中年,在读到《风筝》一文时也感到遗憾,后悔自己初为人母时为何在很多事情上总是那样‘笃定’,使笃定过了头,然而这样的事是无法弥补……”
孩子们读《李尔王》,排了一出戏剧。家长们也自己排了一版,背熟了台词,一遍遍排练。
“我们有了一个理由,可以学习学习再学习,可以暂时抛开上班下班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日常,可以名正言顺地研究莎士比亚剧里的故事与人物,一起讨论舞台服饰的美感,推敲剧情推进的微妙节奏,多么美好的享受呀。”一位家长演出后说。
“狼来了”的三个版本
除了优质的文本,语文老师还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概念、思路和方法。“我觉得读书不在多,而是要有转化,这个很重要。对于小朋友而言,精读一本书很重要,精读里面蕴含着很多方法,思维训练很重要。自己没有思考的话,越读越傻。”郭初阳说。
而老师可以为学生的思考提供脚手架,让他们一步步网上走。
《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书的第一堂课《牧人的故事》,就是我们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一个牧人去放羊——他说狼来了——狼没来——狼真的来了——于是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这是故事的1.0版本。
郭初阳对它做了微小但又是根本细节的改动,为课堂讨论营造了富有张力的空间。
在2.0版里,牧人放着全村的羊,而狼也真的来了,只是村民来时狼已离开,村里人认定他是在开玩笑。
在3.0版里,牧人呼救,村民赶来,没见到狼,羊也没事。牧人不断发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勒令他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不许再发出声音。那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从1.0版的“假话”,到2.0版的“真话”,再到3.0版的“真假难辨”,郭初阳留下了悬念,也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讨论:“对于一个真假难辨的意见,可否迫使它不能发表?”
在这里,郭初阳其实是想和学生讨论言论自由的问题。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如果直接和小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恐怕过于深奥和抽象了,所以郭初阳通过对故事巧妙的改动,为孩子们的思考搭起了层层台阶,逐步登高。
他信奉布鲁纳的“三任何”理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他觉得中小学语文老师用力的点就在于得找到好的形式。
他自己也曾走过弯路。1996年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杭州翠苑中学任教,一所普通的小区配套中学。学校生源一般,那一届共招了五个班级,开学考后分出两个重点班、三个平行班。
郭初阳执教两个平行班的语文。当时用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试用教材,看着《春笋》《要说普通话》《打扫房子和洗脸》一篇篇课文他觉得教师职业了无生趣。
几个月后,郭初阳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是一节空出来的班会课。他左手抱书,右手提着录音机,踏进教室。
他打开《诗经》,读起了一首诗: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读完之后解释了一遍,好像是在说做隐士很不错;然后又打开另一本书,读了一篇文章;接着把录音机横在讲台上,说了一通瞎子阿炳之后,按下了播放键,二胡的声音咿咿呀呀地响起来了。
一个孩子终于忍不住了,叫了起来:“郭老师你在教些什么呀?听啊听不懂的。”
如今,郭初阳反思,当年那节课应该否定的绝不是教学内容,无论是《考槃》《原君》《二泉映月》都是绝佳的教材,应该否定的是当时的教学方式。
很快,郭初阳就找到了方法。他的第一届学生语文中考分数在杭州平均分排第一。“我们很自由,前面五个学期,放开教,随便教,也教很多内容,到初三下学期再来对付一下考试,考出杭州市第一。普通学生都OK,关键还是要靠老师做的方法,苦干加巧干。”
“我看到了真的孩子”
无题
我把学霸,
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我看见一百万张试卷正在乱飞;
我还看见一亿本教辅书正在乱爬;
我从此再也不想做学霸。
(天地实验小学五年三班 谭倬奇)
起床
你一直躺在温暖的床上,
你确定了太阳已经升起,
你确定了窗帘已经被拉开,
你确定了爸爸来叫了你无数遍,
你确定了闹钟早已叫到没电,
你确定了家人已将香喷喷的早餐做好,
你从7点整起就赖在床上,
做了每一件事情…….
就是还没起床。
(保俶塔实验学校五年一班 王韵然)
写作业
你一直看着作业纸,
你确定了你没有写错地方,
你确定了纸上的题目不多不少,
你确定了你的书写姿势端端正正,
你确定了你的笔墨水很足,
你确定了你的精神饱满不会犯困——
你从六点半开始盯着作业纸,
做了每一件事……
就是没有开始写作业。
(长寿桥小学五年二班 周奕瑞)
无题
我把作业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我看见纸中的纤维包裹着一百万只怪物,
我看见墨水里还有一亿只怪物正在挣扎,
我从此再也不想写作业。
(长寿桥小学五年二班 周奕瑞)
这是郭初阳“越读馆”的一组学生吐槽与自嘲的诗,特别可爱。有评论说,在诗里“看到了真的孩子”。
对于学生的作品,郭初阳不太写评语。他赞同叶圣陶的观点,教师在学生的批改上花太多的时间,有点得不偿失。“我们更多的学习是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第一轮跟着伟大的作家学习,然后批改,给一个等级考评,但是评语很少。第二轮学习,我们向同龄人中的优秀作品学习。”
比如有一次学习细微派的写作,他们研读了法国作家、“细微派”大师菲力普·德莱姆的作品,学习他如何从细微之处见乐趣,从中概括出了大约十条原则。
在这次写作中,学生就得遵循这十条原则,不能遗漏。“这个看起来是限制,其实是帮助他。如果他都落实了,这篇文章就有点像样了。然后你回过头来,再拿这个原则做考评,二度学习。慢慢地,他觉得写作不难。每个人都愿意写,因为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写。”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郭初阳,他心中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郭初阳认为语文课主要是文学课,好的语文课,可能应当有一种情感的节制。“因为我们在叙事的时候,情感会隐藏在其中,不需要你过度地渲染。就跟好多文学作品一样的,它应该是理性的,清晰的,精确的。文学其实有如艺术般的精确,这就是为什么莫泊桑说要反复推敲。”
所以,在郭初阳的语文课上,他始终追求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认识世界,也认识自我。他觉得这也是语文老师题中应也之义。
也就是这样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老师,成就了真的孩子。
请点“在看”,并转发留言
我们9月23日晚上六点将在读者留言中
选择获赞最多的两位各赠送一套《郭初阳的语文课》。
添加微信:vistaczxhb,成长小伙伴拉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