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清华、宾大三娃妈:最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是什么?
很多教育专家都说,很多亲子教育的问题根源都源自家长的不信任。
但普通妈妈时常会很困惑:
我明明已经很信任孩子了,为什么Ta感觉不到呢?
只是一味信任孩子,孩子会不会放飞自我,走上歧途呢?
前段时间,我有幸与两位知名的高学历三娃妈妈,分别毕业于清华和宾大沃顿的的李一诺老师和应许老师在「一土全村」就「信任」做了一次深度对谈。
同为“别人家的妈妈”,她们的共同点就是认可底层“信任”的力量,并把信任发挥到了极致,养出了内驱力十足的孩子。
那么,“信任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怎么样才算真正的“信任”?在紧急的升学面前,家长如何才能做到信任呢?
应许养育了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戳此👉三个儿子的宾大沃顿妈妈,我有这些法宝),同时她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家庭教练,见过非常多“疑难杂症”。
她发现亲子关系触礁的根源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她碰到过太多家长,把家变成了学校的附属品。尤其是当面临着升学“硬仗”时候,遇见“拦路虎”,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曾有一个时刻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联合学校、社会以及外界评价标准,一起“欺负”孩子。
■应许老师也是谷雨「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第二期妈妈嘉宾,分享过她与三个儿子的故事。完整版音频文末领取。
家长至少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和我是一伙的,而不是联合学校来打压我的。”
怎么样才能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仍信任孩子,并能引导他们呢?应老师提到一个秘诀:要把人和事分开来看。
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信任的是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是我们从“小不点”带到现在的这个人,而不是完全信任孩子做的这件事。事情不对该批评,但千万不要进行为孩子这个人打上标签。
大概率下,人是会被自己的潜意识所影响,会越长越像别人为自己打下的这个标签。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要带着好奇心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再跟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举个最让人家长头疼的问题之一:孩子打游戏。
有些家长老抱怨孩子打游戏停不下来,会觉得自己给了孩子信任,孩子也说好不玩了,但孩子被抓住在偷偷玩游戏。几次下来家长觉得当然不能再信任他了,那就要管控他。
但玩游戏本身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社交、逃避现实等,父母得找到内在的原因,而不是把这件事当做不信任孩子的基石。
如果是这样,父母在心里就把孩子推开了,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接纳,问题有可能会越变越大。
“如果把信任分为三个层次,家长们就很容易理解自己在哪一层了。”特别擅长分解问题的一诺说道。
信任的第一层,是最浅层的层次,就是语言,这也是很多父母嘴上常对孩子说的话。
第二层是行动,也就当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
第三层是父母内心的状态,这是骗不了人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成绩差或做了一些糗事,或者没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愤怒、难过、丢脸,在心里把孩子推得很远,这个时候哪怕说的话再和颜悦色,也是假的。孩子其实很敏感,他能感知到家长的真与假。
一诺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要评估自己是否真正的信任,如果发觉自己是“假信任”,一诺建议大家要回归到教育的最底层去看看,自己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还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刚出生,我们是无条件的,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但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加了很多附加条件,如成绩要好要乖要听话等等。
所以,看似无条件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爱,不过一诺指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做的就是需要刻意练习一些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去达到无条件的爱,做到“真信任”。
一诺给了两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家长们可以直接用起来:
一是多用正面语言,先肯定再批评。比如说孩子闯了祸,爸爸妈妈可以在这件事里先找到值得表扬的部分,再进行批评,并让孩子去负责任,用正面的语言提醒他以后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是对孩子的要求尽可能多说Yes。
一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女儿小时候就会要求抱,但她特别累,于是一诺说抱抱可以的,但是咱们要计数,数到10就下来好吗?
孩子说不行,我要数到1000才下来。她当时就想,我一定要说yes,于是我说好的,那我们就到1000吧。但孩子根本数不到1000的,她到20的时候就下来了。
这件事以后,一诺就想,父母的功课就是敢不敢对孩子的“1000”说yes。
当我们敢对孩子说yes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全盘接纳的,这才是真正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继续去谈“内驱力”的话题。
那很多家长会说,如果全部满足孩子的需求,没有边界感,这不就是溺爱吗?
在一诺看来,给孩子信任,并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而是为孩子提供正面回应,在这个基础上设置边界。
比如说孩子说我要玩水,那么父母说好,同时说清楚玩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而不是直接说太危险了就不让孩子玩。
其实孩子反倒是因为有了明确清晰的边界,感觉得到了“接纳”,受到了接纳的孩子则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内化这种边界感。
所以,边界的设置就很有讲究,设置得过于保守就又禁锢了孩子,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
应许老师说,家长可以在保证孩子获得两个层次的安全后,剩下的让他们自由发展。
图源 unsplash
第一个层次是孩子的人身安全,这需要父母帮助未成年人孩子规避环境的危险因素,保护他们。
第二个层次是孩子在面对新处境时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的“新处境”,很有可能是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挑战,比如第一次自己去超市买东西,第一次和不认识的孩子说话,第一次骑自行车等等。
给足安全感,面对新处境新挑战自然更能应对,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坚信“正向循环”,真正做到“静待花开”,相信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路,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一直修行。
即便是身为家庭教练的应老师,仍觉得会被自己的“小我”劫持。
她在大儿子申请大学时非常焦虑,但是儿子总说妈妈你放心吧,别担心。但到了申请截止日前3天,她再也按捺不住飞去美国,好好请他吃了一顿饭,并想方设法想帮他看看文书。半夜,她终于收到了孩子发来的邮件,一看两眼一黑,写得完全不符合她的要求,内心只有无数遍“天啊怎么办”。
但她提醒自己得冷静,得相信孩子,到了这个点怎么着都是孩子自己的事。第二天早上,她给了孩子一些关于文书的建议,同时表示:“这是妈妈的想法,具体怎么做由你决定。”
后来孩子被藤校宾大录取,她也才意识到,在信任教育下,孩子的边界感、自我管理、自驱力和安全意识其实都是很强的。
所以,信任最难的一项功课就是摆脱“小我”的劫持,放弃“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这样的执念。
那么,又有家长要说了,升学考试在前,孩子不急我急,时间有限,哪敢以孩子的未来为代价信任他呢?
■从不敢生孩子到三娃妈妈,一诺在她的书里,分享很多自己在面对孩子的焦虑之时如何突破自己的故事,值得一看。
关于这一点,一诺指出家长不应该在大考当前才考虑这些问题,要早点建立去长线思维,才不至于焦头烂额,这才是做父母该操心的事,而且我们也要早点假设“万一没考过怎么办”,为孩子留出更多的选择。
但未来世界的变化之大,我们都想象不到,社会的包容性将会以怎样的速度迭代。
所以,“信任”这门课,说到底还是父母的自我学习,让自己首先看到更宽、更广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父母就有了十足的安全感。
只有父母有了安全感,才能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孩子也才更有自信相信。
那么,再坏的事,他也有能把它变成好事的可能。
更多阅读
👉别再只盯着IB分数了!包玉刚、世外、平和等名校课表更值得深究
关注「谷雨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