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同路径又要如何培养人生志趣?在中职分流、内卷异常、教育改革和局势多变的当下,这可能是每个幼小到高中的中产爸妈内心都会经历的摇摆。不确定的时代里,我们更想为孩子们找到教育的最优解。
■一位00后学生分享过读体制内外的差异
不如来听一听过来人妈妈每天体制内外“双线作战”的亲身经历。「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EP25嘉宾潘辉,家有一儿一女,哥哥在体制内读了12年,高考考入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小4岁的妹妹从小上体制外,正在国际高中读11年级。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却选择不同路径,颇有些纪录片里“人生实验”的味道,都各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呢?
■这期不少家长写了满满10页笔记,大有收获!
五一送福利,本期播客免费开放,大家一定要听!
我是东北人,大学毕业后独自背着背包南下深圳,历经苦尽甘来。有了孩子们后,我选择全身心陪伴他们长大,但从不娇惯他们,这是我家教育的大前提。当年选择升学路线时,我做了反复论证,最后以未来职业为目标,用数学证明题中常用的倒推法进行了远期规划。哥哥是典型理工男。同样的数学课时,在体制内都用来进行预习、讲解和复习巩固,理工基础打得相当扎实。我也担心跟着妈妈长大的城市男孩缺少些韧性。体制内只看结果的残酷竞争能磨炼心性,是长成有担当的男人的必修课之一。■天生更爱跑爱动的男孩在城市里如同被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养育之道大有不同。
高等教育国外的尖端前沿领域仍领先不少,本科选择国际体系能为研究生在某个专精领域深度研究做好铺垫。所以,当时就规划了儿子小初高读体制内,大学和研究生读国际体系的路。妹妹定位文艺女,成为独立、自信、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女性。女孩不能养得太“乖”才放心,所以她从小就走了国际体系。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家是“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典型代表。其实,孩子们长大后,很多决策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当年儿子中考后也有机会进深圳最好的国际高中,但他决定拼一拼高考。目前,儿子在全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北师港浸大(简称)读计算机专业,他是无人机深度发烧友一员,打算往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在万科梅沙书院读11年级妹妹爱文艺更爱动物,自从知道有兽医这个职业后,咱家就被她折腾成了动物园和实验室。家有不同体系的孩子,自然会对比差异。其中上大学的哥哥为妹妹补习高中AP理工科时的发现,就很有意思。他说知识点大同小异,题目描述千差万别,体制内不重视现实连接性,而国际体系会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一个场景。体制内出题还老喜欢兜圈子,他一开始做AP题时老想避陷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后来他惊讶地发现根本没套路!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国际体系会提前教学生一些梯子,而不是为难住学生。他说,高中阶段,体制内为了筛选而设置障碍,国际体系更看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左是国内化学竞赛题非常理论,图右是英国化学竞赛题,知识点都是考察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但是表述会不大一样。
儿子成绩很好,但中考时数学考崩了没考上深圳四大名校,导致他一上数学考场就紧张,高考数学比平常丢了大几十分,就这样还上了重本线。他数学真的不好吗?他综评不错,大学得以进入热门的计算机系,入校成绩是全系倒数第三名,最高分比他多出将近100分。大学两门高数课,他最差考了A-,GPA名列前茅,赶超了许多高考分数比他高的同学。所以,一次高考成绩好坏真的就能决定孩子未来路有多远吗?不过,既然走了这条路,作为家长就要比孩子看得更长远,不要被一时的分数牵着走。孩子们说特别感激我的一点是,在他们失败时,我能找到一些他们自己都想不到的“借口”安抚他们:“老妈真的太理解我了,这个原因我都没想到。”
■纪录片《一次远行》以全球疫情为背景,讲述了在世界各地的普通留学生的真实故事。除了成绩外,孩子得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胆量。
谁都是第一次做妈妈,不淡定可太正常了。我以前拍着桌子叫唤是常事,他俩还模仿我发脾气,说起当年我暴走的事,跟说笑话一样。女儿就读学校的院长王赫给我启发很大,我意识到孩子的学术能力很重要,包括日常表现,大小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其自我领导力也同等重要,包括但不限于态度、时间管理、协作力、逆商等。这些能力同步发展需要家长的智慧,我家每年都会制定家规,很实操也很好用,我在此分享几条。不管成绩考的怎么样,付出了努力就值得肯定,学习也是有天分的。但有错必反思,错不能白错,得制定有效的纠错措施。第一类叫错了也不怨的错,如知识点没学过,考得超纲了,没辙。 第二类叫有遗憾的错,如审题时马虎了,知识点学过却掌握得不清晰,得注意。第三类是态度问题的“错”,如学了跟没学一样,压根就不会,这得批评,改正。
■哥哥与心爱的无人机
2、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课外班项目,但有基本原则。课外辅导班分成两类,一个是非学术类的兴趣班,一个是学术类的课程辅导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想上什么课外班。为了亲子和谐,咱都得有进有退,也能培养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能力,父母和孩子都有决策权:- 学术类:9年级前父母根据成绩提建议,孩子可以申述,由父母决定;10年级后,参照兴趣类执行;
- 兴趣类:从小由孩子提想法,自行决定,父母全力支持。
- 一旦开始必须坚持,除非有全家认可、足够充分的理由才可能中断或停止;
- 必须确保学术类项目的学习时间,再穿插安排兴趣类项目;
- 学术第一,兴趣第二,若因兴趣影响学术,将从最喜欢的兴趣开始中断或停止。
当年儿子因为沉迷兴趣,学术成绩有些退步,我毫不心软从他最感兴趣的课外班开始砍,儿子含着眼泪说老妈你套路太深了。美国畅销书《娇惯的心灵》发现,被父母精心养育的城市中产小孩越来越脆弱。孩子们最终都要去往异国他乡,心理健康和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遇到问题要会自觉想办法解决,敢于跟父母或其他人去求助。家规告诉孩子:父母是给他们解决问题的人,不要对父母隐瞒错误。犯了错,不互相指责,共同商议解决方法。同时,我们互相信任,哪怕对于彼此的选择存疑,也要互相尊重。有理论基础还不够,还得配合体育锻炼强化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越挫越勇的运动精神。他俩从小就游泳,花样溜冰,打乒乓球,初中起跟着健身教练每周一次训练。女儿现在是校游泳队队员,短跑,马拉松都很厉害。亲子矛盾大多源自孩子觉得不公平,而家规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签字认可,不管是谁,犯了规都要认错,道歉。每年,我们全家会共同商议新的家规,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并一起进步。相较于学校,家庭影响永远是最大的。不管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父母最大的挑战是一样的——如何引导孩子探索兴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回顾两个孩子从兴趣爱好到人生志趣的发展路径,我总结出些共性。小时候,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玩什么最静得下心,发现后父母尊重并且顺应孩子这种天赋,提供匹配的资源。初中时,孩子们开始注重跟社会的连接,也变得更为实际,可以参加一些深度社会实践,了解职业领域,咱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崇拜一些正向偶像。高中和大学后,兴趣就与校内选课、深度科研、大学专业紧密联合,逐步从校内校外发展出职业选择和志趣。这些事不能假手他人。任何昂贵的背景提升机构、留学规划顾问都不可能像父母有机会那么长时间观察、陪伴和了解孩子。■热心的潘妈妈曾被邀请在妹妹学校与家长们分享养育经验。
- 哥哥从小喜欢模型,中学热爱无人机,梦想进入人工智能领域
-婴幼儿,哥哥对车着迷,爱组装轨道的小汽车、玩遥控车,小学开始组装、改造遥控车。-初中后,他把对机械的热爱转移到了航模的无人机上,自学了航拍、视频剪辑和制作。-高中学业很忙,他仍参加了多次科技节,还在国内赛事上获得大奖。他申请了一项“新型外观专利”,受邀到深圳电台普及无人机知识。-上大学,儿子的偶像是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梦校是其母校香港科技大学,他选了计算机专业,考了国家认可的无人机驾驶员中级牌照,正在朝人工智能专家的梦想前进。■哥哥自拍自剪的作品,获了奖。
-婴幼儿,妹妹就抱着动物公仔不撒手,绘本看到小动物就挪不开眼。上幼儿园时,她和爸爸一起上网查病因,成功治愈了鹦鹉的眼疾。-初中时,家里变成了动物园,她说长大要开流浪动物收容所。我告诉她有种职业叫兽医,可以一边为动物治病,一边救助流浪动物们。-高中时,家里又变成了实验室。她多次进行鹦鹉繁殖,以失败告终后,她学了AP生物找到了原因。上个月,家里仓鼠越狱后被困蟑螂屋数日奄奄一息,被她成功救活了。■妹妹精心照顾的小型“动物园”,目前家里有2只宠物狗、3只鹦鹉、1只豹纹守宫(蜥蜴)、2只蜜袋鼯和2只仓鼠。作品也都与动物有关。在孩子们从兴趣发展到志趣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点儿耐心。
首先,千万不要过多祈求回报,容易让孩子反感,保证孩子的好奇心最重要。如女儿在书院老师指导下,在家做了四十几天仓鼠项目“失败”了,原本打算发一篇论文泡汤了,但没关系,我相信她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更多。其次,既然有偏好,就一定会偏科。人无完人,只要长板够长,短板平均水平就好。儿子在体制内读书时,常因学校排名而沮丧,我就跟他说,你就花了70%精力读书,30%时间在钻研无人机,还有现在的成绩很了不起了!最后,我相信孩子会做出一番成就,同时我也接纳着他们的平凡。要承认这一点,其实挺艰难的,但是偶尔妈妈也可以躺平一会儿,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孩子面前情绪稳定。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却非常低调谦虚的松下幸之助,曾经在书里写道:如果能从每个过程中细心地体验,认真地思考,即使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能从中得到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受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做在平凡人中具备终身幸福能力的那一个,仅此而已。